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五章 禅喜 體驗生活的悅樂

  禅喜——體驗生活的悅樂

  由于心的開啓,個人就能領會生活的悅樂,于是生命變得活潑生動,心情曠達,當然心的效能也提高了。

  禅喜不是習禅的最終目的,卻是習禅過程中的大豐收。因爲他的生活變得充實和喜樂,這種心境使其自尊(self esteem)更爲健康,更能爲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禅喜大體上可分爲五種,這五種禅喜,是由正確的修持得來的回報。

  在工作之余,“在舉起之前和放下之後”,才領受到人性的至柔至美。它必須透過定慧的修持才能領會。

  過去拔提王子修禅,有一天,他悅樂地叫了起來,對他的同修好友說:“我真快樂啊!我真快樂啊!”他的朋友並沒有看到什麼值得他快樂的事,然而真正的快樂,就在當下觸目遇緣之中。

  當我們在工作之余,不妨放下忙碌的事,只稍給自己一點悠閑,也許只是幾分鍾。你望著辦公室的同事,專注地各忙各的事,不禁興起敬愛和欣賞的樂趣。你凝視窗外,白雲帶來悠閑的心境;而牆上的一幅畫,則令你神往其境。禅者不是不工作,不是不用心于職場,而是他們能保持禅喜,在工作中、在工作後保持喜悅。

  辦公桌上的小小盆栽,只因爲它的綠意帶來甯靜,眼前思索不出來的計劃,卻在冥冥片刻中浮現答案,那也是一種禅喜。禅者把這些工作和心境,調和得恰到好處,喜悅的心情自然流露。他們在居家中有責任,在俗物中有承擔,甚至爲照顧家人或公益付出更多心力;但他們的心境是開啓的,一些周邊的事物,仍然能帶給他喜悅和興致。他們心的效能得到良好的開發。有一則禅偈,微妙地道出這個真谛: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

  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現代人生活在繁忙的信息社會,觸目遇緣都是工業文化下的産品,要投身于老圃黃花,要領受采菊東籬,了不可得。但就在這工藝與信息生活中,同樣可以領受個中的喜悅。你在搭電梯時,是否領受方便之美,坐在捷運或便捷交通工具中,是否領會工藝創造之美;拿起行動電話就能與家人、友人通電話,是否感到方便的快樂,坐在計算機前就能閱讀各類信息,是否領受個中的豐富。

  不是信息時代失去禅喜,而是現代人忙于追逐,忘了生活周遭許多妙悅動人的禅喜。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我們執著與追逐,而忘了擡起頭來,用欣賞的眼光,看看各種樂悅之事。

  當心被單一的目標綁住時,我們變得麻木;當心被煩惱、不安的煩躁關鎖時,我們就失去禅喜。

  五種禅喜(1)

  由于心的開啓,個人就能領會生活的悅樂,于是生命變得活潑生動,心情曠達,當然心的效能也提高了。

  禅喜不是習禅的最終目的,卻是習禅過程中的大豐收。因爲他的生活變得充實和喜樂,這種心境使其自尊(self esteem)更爲健康,更能爲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禅喜大體上可分爲五種,這五種禅喜,是由正確的修持得來的回報。

  心靈自由的禅喜

  首先是心靈自由的禅喜。自由是被許多人誤解的心理現象。一般人總以爲,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乍看好像自由自在。但就心理層面來看其實不然,生活是一個現實,當你失去自律,不能自我控製時,生活就産生危機;就像駕車失控一樣,會撞車,會翻覆,會故障抛錨。

  人想到要什麼就去做,有時是一種失控,而不是自由。所謂自由是一種經過覺察、思考和判斷的過程,心不役于物,不受製于成見、偏見和敵意,不陷入縱欲失控,那才是自由。揮霍無度的人不自由,吸毒酗酒和賭博成瘾是不自由,動粗動怒是不自由,自卑、沮喪和無助也是不自由。

  禅喜建立在心的自由上。他清醒的知道要做什麼,該怎麼做;他們把虛妄、不切實際的想法放下,面對真實,生活和工作容易成功,喜悅增加,煩惱減少,這是一種禅喜。

  能自律的人,心靈得到自由,他們不會白費心力和體力在不該有的追逐和享樂上,于是悠閑之心帶來敏銳的心境,生活的趣味就更多。

  自由的心是活的、自律的、輕松的,也是單純的。自由的人像省油的車子,能行駛更遠的人生路。

  恬淡的禅喜

  其次是恬淡的禅喜。禅的生活態度之一是恬淡;人能爲自己訂一個適當的抱負水准,跳出占有、操控和囤積的伎倆,生活自然一切現成,這就叫恬淡。

  人不因爲經營一個大企業就不恬淡,也不是兩手空空,一貧如洗,就叫恬淡。恬淡是一種生活態度,其生活簡單、樸素。恬淡的人,悅樂多;追逐和貪玩的人,心情散亂不快樂。

  貪婪的心會令人陷入饑餓的心理情結。它帶來心靈生活上的赤貧感。反之,恬淡則能使心理回饋系統複蘇,産生知足;知道滿足的心,正是帶動悅樂的關鍵。

  恬淡者穎悟性高,其心如天空的晴朗;貪婪者沈重,其心如餓鬼道般的甸重昏黑。

  如意的禅喜

  其叁是如意的禅喜,禅除了保持安定的心之外,還要在生活中做四如意足的努力。禅者認爲,要讓生活充實如意,必須具足以下四個因素:

  欲如意足:生活有目標,使一個人感到充實、有價值,這能令人振作,過有意義的生活。

  勤如意足:勤奮積極使人感到有活力和朝氣,它帶給人成功和成就的喜悅。

  心如意足:安定清醒的心,帶來自在感和創意,它使人面對真理,看清事物的真面目。

  觀如意足:透過觀念的改變,轉識成智,在生活中看出希望,提升信仰的情操。

  這四個修持法門,能帶來良好的生活適應,促進精神的成長,從中發現生活的豐富和悅樂。

  現前之喜

  其四是現前之喜。透過冥思和禅定訓練,人的心漸漸從虛妄和煩惱紛擾中解脫出來。這時,自己很自然地生活在當下之中。所謂當下是指“此時此地”,面對真實,活出喜悅和自在。

  生活是一切現成的。人如果在賺足了錢,才要讓自己輕松、享受生活的悅樂,那麼當下的生活就會被否定。此時此地正生活在勉強和痛苦之中。人不能等待繳完最後一期房貸才快樂,而是在工作與償還中,同時體驗生活的樂趣。不能等待學業完成才快樂,而是樂在學習,當下就要領會個中的喜悅。

  舉頭望明月中有喜悅,低頭思故鄉中仍不失個中情趣。登山健行,不是登頂完成才快樂,而是步步踏實,眺望小憩中都流露著悅樂。所以禅者總是說:

  步步踏實。

  處處皆春。

  柳綠花紅真面目。

  在生活的現實中,潛藏著無限的美和喜悅,等著你去參贊品味。情人純真的明眸,幼子天真的稚語;窗外眺望,林間啼鳥;空中俯瞰,水底遊魚。現前當來,無一不是生活的豐收。

  眼能看就令人贊歎,耳能聽就教人驚奇;雙腳能走,心腦清醒,更要知道感恩。珍惜之中,流露著無限的生活禮贊,這就是現前的禅喜。

  覺悟證道的禅喜

  其五是覺悟證道的禅喜。在禅的冥思和參悟過程中,漸漸看清自己的真面目,看清有情的色身和短暫生命的意義。當然,贊歎地說:”啊!我現在知道生命原來是這樣。”就是領悟生命真相時的禅喜。

  領悟我從何處來、未來何處去、現在怎麼活叁個命題時,開始感到怡然知足,有時甚至喜極而泣。在這有情生命的背後,在現象世界的裏頭,在分別、計較與執著之上,看到慧命,找到真正皈依處,那是大禅喜。

  唐朝的白居易,爲了領會生命的究竟,特別去請教已經開悟、生活中法喜充滿的鳥窠禅師。他請問:

  特入空間問苦空,

  敢將禅事問禅翁,

  五種禅喜(2)

  爲當夢是浮生事,

  爲複浮生是夢中。

  鳥窠禅師以禅詩回答:

  來時無迹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只此浮生是夢中。

  生命是生、住、異、滅的,人生就像一場旅遊,像一出戲,像一個夢。明明知道它如旅、如戲、如夢,但要好好地作爲一位旅者,去演一出好戲,作一個好夢。去作一位高明的演者或旅者,最後要回歸于光明的本體世界,而不是迷失在五蘊的世界中走不出來。

  不執著于五蘊的生活世界,就能于相而離相,生活在曠達與禅喜之中。

  失去禅喜的原因

  領悟到生命的歸宿,是要經曆很長時間的修持;一旦領悟,則禅喜無量,法喜無盡。

  現代人很容易失去禅喜,心情沈重而多煩惱;特別是緊張、焦慮和無助,已經成爲現代人共同的情緒困擾。觀察時下青少年,憂郁傾向重,心情空虛無聊者亦大有人在。主要原因是缺乏生活中領受禅喜的經驗。

  心之所以失去體會生活的禅喜,主要是因爲對周遭事物的執著或感情汙染。所謂執著是指自己的心,沈溺于某個想法,某種享樂,或某件事情;心的自由喪失了,清醒覺察的本質不見了,于是陷入勉強的困頓之中。在《雜阿含經》中,佛陀說:

  隨使使者,即隨使死,

  若隨死著,爲取所縛。

  當一個人的心靈被感情汙染所困,失去自由、覺察和穎悟的本性時,心就跟著僵化,失去活力和智慧,那就不會有創意和喜悅。

  人一旦被野心系縛,就會陷入無盡的追逐中,悅樂就會失去;縱情于聲色不能自拔,就會墮落,失去健康和快樂,所以佛陀又說:

  不隨使死者,

  則于取解脫。

  也就是說,不被種種情欲綁架,不受成見、偏見和敵意所用的人,就必須先保持心的自由,那就是解脫;透過解脫,心中得到自由,才得到喜悅。

  觀察現代人的生活,很容易被以下幾種執著或感情汙染困住。修禅的人,要努力從中掙離、解脫出來:

  欲望太多,目標太高,而能力不足:眼高手低,帶來許多自卑、自責;而欲望之火,則在心中燎燃,帶來更多痛苦。

  處處與人比較:抄襲別人的生涯目標當作自己的,放棄自己的本質和自我實現,無異壓抑自己生活的禅喜。

  追逐掌聲:讓自己的快樂操在別人手上,如果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贊美,就會郁郁寡歡。

  怨天尤人:總是看不慣生活中的林林總總,怨別人錯,嫉別人好運,心中常冒瞋火,燒毀了喜樂。

  悲觀的思考模式:對于不如意和挫折,不能作區隔,以致把它擴大成大難來臨,生活喜樂盡失。

  生活失去…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五章 禅喜 體驗生活的悅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