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聆聽佛法品味幸福配方 你可以,愛 序言 讓真愛在心中生長 推薦序 谛觀真愛

  聆聽佛法品味幸福配方:你可以,愛 

  [越南] 一行禅師

  序言 讓真愛在心中生長

  

  

  唯有用心去愛,幸福才是可能的。真愛有療治身心、轉化環境、賦予生命深刻意義的力量。佛陀關于“愛”的教谕既鮮明易懂又科學合理,在現實生活中也易于實踐,每個人都能從中獲益。

  

  佛陀的兒子羅睺羅初爲學僧時,佛陀曾教導他,人之爲人,要如大地、海洋和江河一般。不管人們向大地傾倒任何東西,無論牛奶、花瓣還是肥料,大地都欣然接受。爲什幺

  因爲大地是如此的廣袤,她有把一切一切轉化成土壤、植物和鮮花的偉力。譬如向一杯水裏撒鹽,水會變得無法下咽;但若向一條大河裏撒鹽,那幺人們仍然可以從河裏汲水做飯、洗涮和飲用。大河奔流,浩然無垠,它有接受、擁抱和轉化的能量。 假如我們胸懷寬廣,就會像河流一樣坦蕩;心胸狹窄,智慧和悲憫自然有限,人就會受苦。我們總是無法接受或容忍他人的缺點,總強求別人做出改變。但如果把心靈延展、擴大,同樣一件事就不會再讓你感到痛苦。人總有無量的慈悲和智慧,能夠做到廣納衆生。我們先去接受別人,不管他是怎樣的人,然後他們才有轉化的機會。這裏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心靈成長

  答案就是修行。通過修行,人可變得心寬如天地,一如佛陀的心,能夠擁抱整個宇宙。 法國作家安東尼 ·伊格修勃利曾經寫道:愛不是關切地對望,而是朝著一個方向的共同凝望。這句話讓我思考了很久。一天,我看到一對夫婦正朝著同一個方向“凝望”,我啞然失笑。因爲他們共同面對的方向原來是電視機。當兩個人在對視時不再感到喜悅,而要望著另一個分散注意力的方向,這就不是真正的愛。 那幺什幺才是愛

  愛的意思,是要彼此看著對方,也要一起看著同一方向。如果你懂得去看,那幺彼此看著對方會是很美妙的事。因爲當你懂得如何看著對方,發現他內在的美善,你也就能夠發現自己內在的美善。看著別人,即是看著自己。你將認識到,愛是某種很真實的東西,我們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去體驗真實的愛。愛是使人堅強的力量,是令我們能夠關愛衆生福祉的力量。 因爲不懂得正念生活的藝術,我們在生活中犯了錯誤,在我們和周圍的人之中形成心結。我們讓家人、朋友、同事深受其苦,因爲我們不夠理解他們,我們如此缺乏耐心。久而久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而僵硬,直到最後發現,溝通已被徹底阻塞。

  

  所有人都需要得到愛,所有人也都需要去給予愛。在實現大徹大悟那一天的清晨,佛陀認識到的,就是所有的人都有去愛、去理解的能力。但我們似乎就是不信,仍然繼續給自己和他人帶來痛苦。也許我們一直沒機會去深觀愛的真谛,去總結愛究竟是怎幺一回事,去解悟爲什幺當愛生起時,痛苦也會相伴左右。在佛學中,愛的含義既非常深刻,卻也非常明白。這本書裏,我將爲大家解析構成真愛的各種元素,探討讓真愛在內心生長的修行之道。

  

  一行禅師 2011年 1月于法國梅村

  

  推薦序 谛觀真愛

  

  鄭振煌(著名佛教學者 /《西藏生死書》譯者)

  

  幸福,是每個人都會追求的生活目標。因此,不論古今中外,人類的多數活動均以“離苦得樂”爲最高目標。有智慧者,確實能夠拔除苦因,永離痛苦;沒有智慧者,猶如揚湯止沸,出獄無期。

  

  佛法以慈悲與智慧爲兩大支柱。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智慧則是徹悟人生真相是無常、苦、無我,其中心議題都是“苦”。佛在初轉*輪時所開示的苦集滅道四聖谛,便是闡釋苦的情況、苦的原因、苦的息滅之道。 原始佛教強調慈悲喜舍的修行,大乘佛教更擴大爲六度萬行(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編者注)的實踐,都是以愛心爲出發點。利他的語言和行爲,若無愛心的涵養,必然會有“自我”的雜染,因此慈善事業的推動,首重愛心的培育,愛心的能量強大而清淨,社會公益才有希望做得圓滿。 在佛教的詞彙中,“愛”被界定爲一種無明的欲貪,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佛教認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才是空性智慧的表現,所以佛教只談慈悲,不作興談愛。盡管如此,這是名詞的習慣性用法。跳脫語言文字的迷障,用大家所習慣的“愛”這個字,來象征佛教的“慈”應該也是無可厚非。 本書作者一行禅師是當今佛教界的龍象,是詩人,是禅師,是和平運動者,是著作等身的名作家。他的著作以多種文字暢銷全球,筆觸帶感情,溫柔敦厚,富于想象力,觀察細膩,析理清晰,禅機無限。讀他的書,就好象在聽一位鄰居長者敘說心事,沒有說教,沒有責備,只有關懷,只有鼓勵。 本書呈現一代大師修行的心得精華,全書共分 14章,從慈悲喜舍談到愛的修行,一方面引用佛經上的話,一方面就日常生活的例子做說明。作者擅長古書今說,更因爲常年居住在西方國家,指導禅修,所以能扣緊現代社會的脈動,體察人心,鞭辟入裏。佛法本來是不離世間法的,在人世間落實佛法,才是釋迦牟尼設教的本懷。本書可以讓你領悟到愛的真谛,你可以把它當作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修行指南,也可以把它當作你日常生活中與愛人、親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和諧相處的幸福箴言,更是每一個人修身養性的隨身手冊。他可以使您的身心柔軟,當下成爲菩薩道的圓滿行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