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自性天真佛
佛教裏面最忌諱的事情就是說心說性,因爲這兩樣東西沒有辦法說明白,只能自己體會。所謂“冷暖自知”或者“標月指”就是這個原因,只能用手指給你看,無法告訴你心性是怎麼回事,只能由你自己去體會。但是,不說的話更不能幫助別人,所以只好伸出自己的手指,勉強把自己的體會形容一下。
我們的所作所爲,無不是由我們的心來指揮。我們的心性是什麼樣的就會有什麼樣的作爲。這些作爲有虛僞造作的;有習氣自然的;有無明盲目的;有無明寂照的幾種。通過這幾種心性的指導,我們爲人處世會有千差萬別的表現,演出我們千差萬別的人生。
這是因爲我們的心有五種內含。第一個是肉團心,這是無自性的物體。第二個是緣慮心,表現虛妄攀緣的心性。第叁個是集起心,表現習氣的心性。第四個是含藏心,含藏了我們無始以來的無明心性。第五個是真如心,是我們的真正自性。
肉團心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我們身體裏面那塊會不停跳躍的肉塊。它是個物體,是無自性的。它是我們生命的最基礎的組件。好比計算機硬件中的CPU。是五蘊裏面的色(物質)蘊。
緣慮心是指導我們遇到事物後,根據自己的含藏(以往的知識)進行思考、分別、判斷、覺悟等等的虛僞造作。是一個很不穩定的過程,因爲每一個人的含藏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心情不同、環境不同等等,對同一個事物的表現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甚至因爲個體的情緒作用對完全相同的事物會有不同的表現。是我們生死煩惱的根源,是要想辦法斷掉的。
集起心是我們無始以來所養成的心性表現。我們所說的下意識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爲我們對于同一件事物的處理過于頻繁,形成我們的習慣,或者叫串習,甚至到下意識。比如我們眼睛一遇到自己感覺不對勁就會眨眼或者閉上。也就是說這部分的心性處理事情的時候是不需要去找含藏(知識)進行分別的。這是可以訓練出來的心性,正是因爲這樣,所以一切的修行才能改變人們心性。使它接近真如心,它與真如心的最大區別是沒有覺悟。
含藏心是我們無始以來全部的心性的表現。因爲無始以來各種各樣的心性很多,全部存在裏面,現在因爲隔陰之惑(注1)只能想起一部分,而且還是很少的一部分,比如我們叁歲以前的事情是想不起來的,很類似個人的“天性”。我們遇到事物的時候就會在這個“模糊的數據庫”裏面查找,比較,分別,判斷。因爲我們以往的“認識”都是有缺陷的,再加上隔陰之惑,所以在外面的表現爲無明或者是似是而非、難以確定。被緣慮心所利用就産生妄想煩惱;被真如心所利用就表現爲寂照、覺悟。轉變的過程就是集起心起作用的過程,或者說利用集起心的作用,使得它含藏有完整的“認識”從而轉變我們對事物的處理態度。所以永嘉大師說:“無明實性即佛性”。
真如心是我們的真心,或者叫覺悟心,或者叫佛心、或者叫禅心等等,也就是永嘉大師所說的:“無明實性”。它是對外界事物的真實反映。表現爲寂照,寂者巍然不動,照者明明白白,或者說如如不動。因爲它能全面地看待事物,所以表現爲虛懷若谷,或者說心包太虛等等。正是因爲這樣,含藏中的無明因爲“認識”的全面,轉變成真如。它是能夠正確“認識”事物的途徑,這是我們修行的目的。
我們的心性沿著外界環境的作用而進行考慮、思想等等(緣慮),所以表現出虛妄攀緣。所以就會用虛僞、造作來面對環境,日久月深變成習慣(集起)。這些集起的習慣被存入含藏,所以一遇到什麼事物馬上與含藏裏面的“認識”進行比較,進行考慮、思想等等的虛妄攀緣(緣慮)決定自己的行動。我們的心性就是這樣在不斷地輪回,年久日深慢慢就舍棄了我們的真如心。
所以佛陀在證到真理的時候說:“大地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無明煩惱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說一切衆生的心性是一樣的,因爲我們人人具足這五心。只是有的人斷了虛妄攀緣、習氣和虛妄的無明,顯現出自己的真性,這樣的人就叫佛、聖人等等名稱。而大多數的人被無明煩惱所左右,墮落在虛妄、攀緣、習氣、無明的輪回裏面。
我們從小到大,在不斷地表現自己的自性。小的時候無明盲目(含藏指導)多些,大點受到身邊的人的熏陶會慢慢形成自己的習氣(集起指導),再大點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有的時候就會虛僞造作(緣慮指導),明白事理後通過修行會有一些無明寂照的顯現(真如指導)。因爲身邊熏陶的人或環境有問題的時候就會造成嚴重的毛病,産生心理問題。
這些行爲通過我們待人接物表現出來。比如小的時候常常表現爲盲目,自己的生活環境混亂,不能自理等等。長大後受身邊人的熏陶會形成和熏陶者類似的習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些表現穿插有虛僞造作,偶爾也會有些真如心的表現。嚴重心理問題的表現就更多了,從嚴格的角度來說如果不是真如心在左右我們,那都是有問題,所以沒有開悟的人多多少少都屬于有問題的範圍(當然我自己也是在裏面)。
這麼複雜的心性,我們是很難了解的。對個體存在的問題加以糾正,這就要通過修行。所以在寺院修行的時候,指導者根據他的行爲進行一些引導,或者念佛、或者參禅、或者修止觀等等。這些修行的方式,能夠起到熏習的作用。讓修行者在寺院的日常生活中受到指導者的熏陶,從而改變自己的一些習慣,消滅自己的一些毛病,充實自己的一些“認識”。使得他更接近地顯現自己的真如心性。
當然這個過程又會墮入另外一個緣慮、集起、含藏的輪回,但是我們的修行就是以妄製妄,不管是參話頭還是淨土宗的念佛法門。這個疑情就是妄想,這句佛號同樣是妄想。不過我們是利用這個妄想的佛號和疑情取代了攀緣妄想、習氣和無明。讓這個佛號和疑情妄想變成習氣,念念都是這個佛號和疑情妄想。然後觸著磕著真性現前從而開悟,念念變成覺悟的正念。
注解:
1.“隔陰之惑”
我們受身過程叫入陰,現在是前陰,死後是中陰,再受身後叫後陰。隔陰就是前、中、後陰的轉變。因爲轉變的痛苦,所以我們的含藏裏面的東西就會迷惑、忘記等。使得我們表現出無明,有的人“隔陰之惑”不深就會記得其它陰中的事情,叫宿命通;有的人模模糊糊記得一點點,所以表現出某件事物似乎好像認識,模模糊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