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持戒的意義
德戒
內容提要:戒律是佛教倫理道德最集中的體現,也是一切佛法的基礎。而就中國佛教界目前來講卻面臨著“佛門輕戒,戒條難守”的問題。有鑒于此,中國佛教戒律應如何調整自身,以期發揮更大的社會功用,實有必要關注。本文對戒律的由來、戒的名義、持戒的重要性、持戒的功德、毀犯的過失、持戒對當代佛教的現實意義作一闡述。
關鍵詞:持戒正法久住僧團和合
1. 戒律的由來
俗話說:
“鋼刀雖利,不斬無罪之人。”國家的法律,對于守法的公民,根本是不起作用的。但要維護守法者的安全和利益,又不得不有法律的設置,因爲社會之中及人類之間的害群之馬,並非絕對的沒有。同時守法與犯法的善惡界線,也僅在于一念,爲了警策大家,不要闖這一十字路口的紅燈,不因一念之差而成千古恨,所以要有法律。
佛教的戒律,也是如此。戒律不是無緣無故製定的,而是逐漸的在實際生活中日積月累總結而成。每一條戒律的製定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理由。佛教最初是沒有戒律的,因爲初期的佛弟子們,都以好心出家,他們的根器也特別深厚,往往聽到佛陀的開示以後,即使僅是叁言兩語的點化,也會立即證入聖位聖果。小乘初果斷邪淫,叁果斷一切淫;初果耕地,蟲離四寸,至于偷盜和妄語,當然不會再有。所以佛時初期的僧團,用不著製定戒律來約束大家,大家也是本來清淨的。
佛最初製定的第一條戒律是“淫戒”。據《僧只律》記載:
“世尊于毗舍離城,成佛五年,冬分第五半月十二日,中食後東向坐一人半影,爲長者耶舍迦蘭陀子製。”因爲耶舍迦蘭陀子出家之後回家看望父母時,其母爲了能傳宗接代,便強迫迦蘭陀子與原妻同居而失了戒體,佛知道後就製定了淫戒。其它戒律也是一樣,由某一個僧人所犯佛才製定。從此之後佛教就開始有了戒律,並且由于僧團的擴大,僧侶善根越來越淺,犯戒的僧人也越來越多,佛教的戒律也就越製越多。僧人犯哪一條佛就製哪一條戒,就這樣爲了使僧團清淨莊嚴,比丘戒體不失,佛製定了戒律,使所有的僧人皆不得毀犯,也對僧團的莊嚴和戒體的清淨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2. 戒的名義
戒爲叁學、六度之首,也是佛法修學的基礎項目,內涵廣泛而名稱衆多,如屍羅、波羅提木叉等。只有了解了戒的名稱,才可以幫助我們深入認識其中所蘊藏的含義。
2.1梵語屍羅,意爲清涼
所以名之爲清涼,主要是就其作用而言。正如《大乘義章》所說:
“言屍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爲戒。叁業炎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爲戒。”
在我們內心,叁毒烈火時時燃燒,不曾少息。由此帶來的煎熬、痛苦和熱惱,又會引發諸不善行,成爲新一輪痛苦之因,使烈火繼續蔓延,所謂“貪瞠癡火常熾然”。而持戒正是止息熱惱的有效途徑,使我們遠離引發熱惱的因緣,避免使內心陷入不良情緒,具有清涼的作用。
其次是依靠戒所具備的防非止惡的功能。這種力量來自內心,就像铠甲在身,使煩惱不再有可乘之機,從而獲得內心清涼。
2.2梵語波羅提木叉,漢譯爲別解脫、處處解脫、別別解脫、隨順解脫等:
因爲戒是防止身口七支陷于非法的有效妙藥,戒是生定的勝因。又能免離罪惡而得有爲、無爲二種解脫果,故名別解脫。而若嚴持某戒,即能從某種不善行爲中解脫出來。持不殺戒,可從殺生惡行中解脫出來:持不盜戒,可從偷盜惡行中解脫出來。同時,持戒還能使我們成就解脫聖果。由此可知,持戒是邁向解脫的關鍵一步。
《遺教經》雲:
“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是佛陀入滅前的諄諄教誨,告誡弟子在失去依怙後,應將戒法視爲導師,才能從黑暗中走向光明,開發自身本具的功德寶藏。
總而言之,戒的名義雖多,但總的宗旨不離“止惡、行善、利他”的慈悲利生精神。
3. 持戒的重要性
3.1佛弟子持守戒律關系到佛教的興衰存亡
佛弟子是否持守戒律,直接關系到佛教的興衰存亡。若能依戒行持,佛法必定久住世間。大家都知道,佛陀在世時,當時波旬魔王用各種方法來破壞佛法,佛陀不睬他,後來他就對佛說:
“等到了末法時代,我讓我的魔子魔孫來披你的袈裟,做你的弟子,來講經說法,以破壞佛法。”佛當時就流淚了。所謂“末法時代,魔說法如恒河沙。”所以我們佛弟子,一定要守持戒律,若無戒行,等于五師父。故<<佛遺教經》雲:
“若無此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如若持戒,即與佛住世無異。”所以佛在臨入涅槃時對阿難說:
“汝勿見我入涅槃,便謂正法于此永絕,何以故
我昔爲諸比丘製波羅提木叉及饑馀所說種種妙法,此即便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由此我們可以了知持戒的作用和佛陀在世時教誡弟子的作用是一樣的。戒爲佛所製,佛弟子若能持戒,就等于佛陀常住于世。若不持戒,即使佛陀在世,亦是枉然,佛法也會遭到破壞。
3.2 若不持守戒律,教團就不能久住
3.21遭受信衆的遠離
因爲不尊行戒地的出家人,會以各種方便的名義,將戒法世俗化。使其它出家人去行世間小善。出家人既然奔忙于五欲粗重的人群中,那麼自然被世間八法的缰繩越捆越緊,佛法無人弘揚。時間長了出家人習慣于雜務了,與世俗人無別,人們心中再找不出人天師表的形象。再加上,出家人有資格接受供養,經過概念上的沖擊過後,若再有人提起僧,在家人心目中自然引生的概念,就演變成不勞而獲、活一天算一天、念經吃飯、燒香求神、疏懶出家的弱勢團體。出家人便成了社會中值得憐愍的弱勢團體。如此人們不光是會輕蔑和背離僧人與僧團,更會害怕這個團體,以爲碰上出家人會沾上倒黴氣。堂堂人天師表,卻成了人間的另類。
3.22造成僧團本身的腐敗
如佛教史上的叁次法難,一般說來緣于僧道之爭。而通過很多法師學者的研究,史料給予的答案,尋找其原因是僧團清規戒律的渙散和僧人素質的低劣。既然出家人已不持戒了,那僧團也就自然敗壞了。
因此,如果要想佛教興隆昌盛、教團久住,只有我們出家人嚴持淨戒,才能贏得世俗之人的尊敬和贊賞;只有嚴持淨戒才能使佛法昌盛,正法久住于世間,才能保持僧團的清淨和莊嚴。而作爲一個佛弟子來說,只有持守好戒律,才能夠更好地精進修道。
4. 毀犯的過失
對僧人來說過,戒律是做人的根本,是做人的准則,是僧團統攝教化的總綱領。那麼,我們出家修行,就要先從修正自己的錯誤行爲做起,依靠戒律來完善我們的人格。僧人若能如法行持,僧團才會清淨莊嚴,僧人才會安心辦道,和合共住。如此才會使在家人對佛法生起信心。若僧人犯戒律,那麼戒行就有虧損,人格也有損失,對整個佛法有害,對教團無益,也使他人對全體僧寶失去信心。不敬叁寶,反而譏嫌、毀謗,促使他們造成謗叁寶之罪,使佛門輕意受損。這樣,佛教在社會上弘揚就會遭受障礙。有時毀犯戒律,能得到眼前的利益和享受,可是最終還會受苦無窮。
《長阿含經》雲:
“犯戒有五衰:一、所願不遂;二、設有所得,日當衰耗;叁、身所至處,衆不愛敬;四、醜名惡聲,流聞天下;五、身壞命終,當入地獄。”犯戒之人,現世名聲不好,未來還要感得無窮的地獄果報。
《椤嚴經》卷七亦說到:如果不斷淫、殺、盜、妄則會分別墮入魔道、神道、邪道以及叁苦海中。
《大般若經》雲:
“我若不持戒者,當墮叁惡道中。尚不得下賤人身,況得成就衆生、淨佛國土,具一切種智
”如果毀犯戒律,不要說升天的功德之身萬不可得,就是下賤之人身亦不可得,哪裏還談得上成佛、成菩薩。
佛製在家受持五戒。若以因果來說,在家毀犯五戒,其過失與出家一樣,是沒有什麼差別的:若論二者的處境,則有不同之處。出家違戒,除自身招受果報外,對教團也無益:而在家若違犯戒律,則會使家庭不和,嚴重者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作爲一個佛弟子,不論在家出家,不論受何種戒,都需要時刻謹記,不應有犯。若戒律松馳,人身難保,解脫無期,佛法毀之在即,因此,應當尊重佛製,不應有違。
5. 持戒的功德
戒律是佛弟子修行的准則,也是佛弟子通往解脫道的橋梁,若能受持淨戒,就能完善我們的人格,得無上菩提,證究竟涅槃。持戒之人,現世能受到他人的恭敬,贊歎。在修行上也能減少種種障礙。感得龍天護法,人天供養。如近代禅宗泰鬥虛雲和尚及廣欽和尚等高僧大德無不是持戒清淨,所以招感龍虎來歸依,當護法。所謂: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如《長阿含經》雲:“持戒有五種功德:一者所求如願:二者財産增益無損;叁者所住之處,衆生愛敬;四者好名善譽,周聞天下:五者身壞命終,必生天上。”可見,受持淨戒的功德之深廣。
又如五戒中的不殺戒,就是提倡人在社會上要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相處的理念,這與儒家所說的“以仁治國, 以仁導衆”的思想很相似。 《大莊嚴淪》雲:
“一比丘抵賣珠家乞食,恰巧一粒真珠落地。被鵝所吞,珠師以爲比丘盜去!逼打鮮血淋流,鵝來吃血,無意打死!比丘才說珠被鵝吞腹中,剖之果在,珠師向比丘自責悔過,並贊其戒德。”又《毗婆沙論》說:
“若人持不殺生戒,于未來世決定不逢刀兵災劫。”可見,持不殺戒的功德利益是如此深廣。假使整個人類都奉持實行最基本的五戒,那麼,人類社會就可以消除戰爭、搶劫、謀殺、貪汙、詐騙、婚外戀等種種困擾威脅人類社會的醜惡現象。我們的世界便是人間淨土。
6. 持戒對當代佛教的現實意義
俗話說: “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如果反過來說即是:
“假使佛法敗,莫非僧謗僧。”這話聽來有些不太順耳,確是千真萬確的名言。如今,少數的佛教僧團內部不僅不能互相幫助和諒解,而且互相毀謗和誣陷,使得佛教僧團不合,信衆失去信心,給佛教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我們不能只看到了寺廟的經濟收入,認爲有了錢就可以創造一切,卻忘記了僧人的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的提升。極少數青年僧人認爲持戒修行皆是無能之人所爲,根本上就不知道出家是爲了什麼!這實在是佛教的大不幸。
在這高度文明和現代化的新時代,佛教大展宏圖這項任務就擔負在我們青年一代僧人的肩上了,佛教未來的命運也掌握在我們這一代僧青年的手中。佛教要在二十一世紀能夠更加輝煌燦爛,發展寺院經濟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佛教自身的建設。只有佛教自身的強大和團結一致,才能給社會和信衆一種可靠有前途的形象。佛教的自身建設主要是僧人的素質和僧團的莊嚴,要想提高僧人的素質首先要從戒律上開始,戒律是僧人和僧團清淨莊嚴的根本保證。我們從曆史中可得到見證:曆史上每一次法難和滅佛事件,都是因爲僧團不和、僧人素質差,在社會和信衆中失去了信心而導致的。如果要使我們佛教僧團的自身建設強大而不被社會淘汰和遺棄,這就要從我們每一位僧青年從根本上做起,持守戒律、愛護僧團。只有持守了戒律才能使佛教強盛起來,才能保證佛法的久住和昌隆。
結 語
作爲一個真正的佛弟子便應如法嚴持淨戒,發揚古德“甯願守戒而死,不願破戒而生。”的精神。嚴持淨戒,護持正法,精進修行,轉煩惱成菩提,轉穢土成淨土,如此正法才能久住,生死方可解脫。
(班級:3屆1班指導法師:本覺法師)
參考文獻:
[11聖嚴法師著《戒律學綱要》,上海佛學書局出版
[2]臺灣、勞政武著《佛教戒律學》,宗教文化出版社
[31濟群法師著《認識戒律》,戒律佛學研究所出版
[41弘揚著《略論持戒》
[51濟群法師編輯《閩南佛學第五輯》,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
《淺談持戒的意義(德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