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峰國師訓誨文》講解 九

  《中峰國師訓誨文》講解(九)

  少惹是非

  原文:無事莫過他門,飲食莫擇粗細。出去幹事競歸。切莫兜叁惹四。

  無事:就是沒有事緣,不要隨便入他人家房門。不要隨便去白衣家,乃至于在同一寺廟,都不隨便竊寮。一個僧團能不能興盛,一定是從小衆教育開始,有沒有優秀的小衆,才決定以後有沒有優秀的比丘尼。小衆的培養直接影響著佛法的興衰。小衆們,應該有個原則,如果交人情,那我們出家幹什麼

  不要出家,在家可以廣交朋友。出家就要學會孤獨寂寞。這是相對來說,真的以法爲伴,一點也不孤獨。不要看孤身一人,內心裏非常富有,因爲心裏裝著無價珍,哪有空間裝那些邪思邪想

  每天都想怎樣來多背誦佛的教,多背誦大德的語錄。心用善法占據,自然邪心就進不來。所以,小衆以多背誦爲主,我常常有種體會,二十歲以前背的書,記憶很牢同,年紀越大記憶越差,背誦一定要趁年輕的時候。我們把心多用在正事上,沒事不要胡思亂想,更不要隨隨便便出去。戒律有不可以隨便入白衣聚落,除了叁寶事、病緣事、常住派往。既然不讓隨便人聚落,那就是要你安分守己修道。因爲聚落是有男有女的地方,置身于這種境界,心會隨境動的,所以,要避免這些,沒事不過他門,不隨便竊門。

  飲食莫擇粗細:不要講究飲食的好壞,能支持色身就行。利用這個色身是來修道的,不是爲了保養它的。老法師就說,這個色身因爲用于修道可以愛惜它,但絕不能喜歡它,既要注意身體,又要不貪著,精也好,細也好,能充饑就好。

  一旦有因緣外出辦事,辦完就要回來,不可以在外邊兜叁惹四,沒事不要在外邊閑逛。佛爲什麼要製這麼多戒呢

  都是給我們開辟一條修道的通途,不讓外緣來攪擾,尤其做小衆,要願出家人的尊貴,就要聽祖師的訓誨,不要兜叁惹四,找麻煩事。

  安心端住

  知命守道存心,端端安分一處,饒你走盡天邊,哪有皮寬大樹

  知命守道存心,端端安分一處:就是要了知自己的使命,要守持道念,端然安分一處,把自己定于一處,不亂跑。印光大師說:通身放下,何處不是道場

  饒你走盡天邊,哪有皮寬大樹:這是祖師的體會,就是走遍天下,也找不到一個如自己心願的庇護之所。皮寬大樹就是合心合意地來保護你的地方,完美的地方。因爲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問題,有問題難免就會影響到修道。若論地方,如果說北方冷,到南方又太熱,不冷不熟的地方,又可能有別的問題,走到哪兒都會有欠缺。但話說回來,出家要按佛的教,選擇對修道有利的地方,當小衆正是一張白紙,要建立正知見,如果一開始選錯了地方,以後要糾正很難,先入爲主,很難改變的。當小衆,剛開始不要立門戶之見,沒有一定要親近哪位法師,一定要怎麼樣,一開始就以佛的教,戒定慧叁學次第而學。

  接人待物 慈柔有度

  原文:但要慈善溫柔,莫學猖狂硬氣。好人可以相親,惡人切須回避。

  我們對待人的態度,一定要慈悲、溫柔、善良。千萬不要猖狂硬氣逞強、霸道。慈善溫柔都是培養出來的。我們初出家,老法師問我們的理想,我們回答說:好好學佛法,將來當大法師。老法師語重心長地說:當法師不是爲了名利,當法師要具備慈悲心,真正救度衆生,給衆生快樂,解除衆生苦難,這才能常法師。正因爲有老法師的諄諄教誨。我常常說,我現在這樣講,也許過幾年有些同學不在了,我還是這樣講,五百人這樣講,一個人還是這樣講。我沒有想過人多人少,因爲一個人同樣需要自己去利益他,那麼多人需要自己也是這樣的,多人和一個人的心態是一樣的,沒有什麼名利可圓,只是說怎樣才能給予人真心的幫助。要想有慈悲心,一定是從內心培善利益衆生的心。我們老愛說:”我、我、我”,老法師說,不要老是“我、我、我”的了,學佛法就是去“我”、張口閉口就是個“我”,這個習慣不好,最好學著去利他,去我,老法師說,學大地吧。大地有忍辱之力,能承受一切,爲大法而生,養浩然正氣,

  好人可以相親:好人就是指如法的人,可以在一起、不如法的人。因爲近墨者黑,接近久了,自己難免也會染上壞習氣,所以,就要回避。尤其我們女衆,大家在一起都比較喜歡找自己合得來的人,久而久之,總喜歡在一起,這個也不可以。我們初出家,老法師就說,男子要遠離,既使是女子,也不可以像世間人交成好朋友,也就是說女朋友也不可以交,避免心裏生偏愛,再深點生染愛,不可以,也是障礙了生死。兩個人在一起不可以嬉笑,打鬧,同出同進,我們小衆一定不可以這樣。培養平等心,衆生跟自己都是一體的,無始劫來,流轉來流轉去,互爲師徒、兄弟,姐妹,常常這樣觀想,就可以原諒一切人,而且也沒有什麼遠近之分 。大家有緣在一個班裏,那就好好互相提攜鼓勵,在待人接物上要慈悲溫柔,但同時也要有原則。

  待客言談

  原文:客來動問公私,端茶陪坐起對。

  在客常工作的同學,凡客人來了,就要問是公事還是私事,要端茶陪人坐,有問要回答,應該怎樣來問答才得體,這是需要學習的。怎樣才能言談有度,不可以誇誇其談。來客人要看是什麼身份,該怎麼說就怎麼說。

  威儀涵養

  原文:寫字學體學真,誦經要熟要背。

  寫字要寫得端端正正,工工整整,要寫正楷,不可潦草,不可以歪歪扭扭。 經要誦熟背會,我們初出家,老法師告訴我們,佛在世時,兩門功課,一門禅;一門誦。既要靜心思維。又要背誦。佛在世時,沒有我們現在這些本,佛所說的話部是靠背誦的。 背誦可以增加我們的記憶力。 而且說多了,口齒會清楚,得到了訓練。

  原文:學得藏在心中,切莫未會先會。

  不要以少爲是,學一點點就賣弄玄虛,是不可以的。 學過之後要思維,要消化,不要剛一聽說,就認爲自己會了。不要把所聽到的當成談話的資料。 千萬不要不懂裝懂。弘一律師說:末法時代的人,患就患在好爲人師 。踏踏實實學起來很難,都喜歡學一點就要去當老師。去教導別人,這樣對自己是有損害的。

  原文:經行叉手當胸,膚坐脊梁挺起。

  在經行的時候,合掌當胸。穿袍搭衣走路部是有威儀的,要叉手當胸,手不能一甩一甩。穿大褂可以手放下來走路。 打坐時要坐端正,養成好習慣,好習慣能提正念。原文:尋常習慣自然,不必裝威作勢。

  要培養良好習慣,習慣成自然心裏想什麼,口裏就說什麼,行爲上就會表現出來,行爲表現久了就形成習慣,習慣就會變成自然。 好的習慣,內德就會顯現,根本不需要裝威作勢,保持一切時都一樣。威,就是表現出來的一種氣質;儀,是儀則,就是有規則可尋。久久鍛練就會有一種威德表現出來。怎麼樣有威德

  就是于道有得,天天訓練,內裏得到充實,現身于外時就有了威儀。這是假裝不了的。

  心口相應

  原文:既然動靜如斯,又要心口相應。

  不論動也好,靜也好,不管忙也好,閑也好,都要培養自己安祥自然,裏表如一,口一定要跟心相應,口不妄語,心不妄語。

  原文:口不道其非言,心不懷其惡意,

  身口意稱之叁業。業就是進作的意思。我們學佛就是要改變身的進作,不做惡的因,自然就不會有惡的苦果。 但是有一個改變的過程,身不做殺盜淫;口不妄語,惡口,绮語、兩舌;與修道不相應的話不說,世間很多的門爭都來自口。 一句好話,雖數九寒天也會感到溫暖;一句壞話,叁伏熱天也會讓人心寒。

  原文:般般老實至誠,自然使人尊貴。

  樣樣都老實至誠去做,天長日久自然受到人的尊重,你的一言一行符合于尺度,大家自然就尊重你了,末法時代,口生過多,所以佛製略教誡第一句就是:“善護于口言”在律裏描述說:口如刀劍,互求長短。護口攝意心莫進惡。這是佛對我們的教誡。從初出家就要建立正知正見,按佛的教如法做。

  般般老實至誠,自然使人尊貴:我們學佛,千學萬學就要學個“真”;做人,千做萬做就是學做“真人”。印光大師說:”竭誠盡敬”。這就是學佛的態度,一切從誠懇中求,從恭敬中得。我們要得到佛法的受用,就要“老實、至誠”,一點都不帶虛僞含糊。這樣做久了,品格自然就高貴起來。要想別人尊重自己,首先自己要先學會尊重自己。不要辜負了我們的善根,有這樣好的因緣能遇到佛法,千萬不要自暴自棄。

  從始至終保持老實做人的態度,自然就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品格自然高尚,人就尊貴了,受戒時,緣境發心,納善法于心中的時候,我們這個身體就不單單是父母賦予我們的色身。這個色身把一切善法衆集在內心,身也尊貴起來。真正出家就要生起仰慕戒律的心,真正出家就要完成受戒、學戒、持戒,弘成。慈老法師說,不管學哪宗哪派,首先要學的是戒律,持戒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爲戒律不是順于我們習氣,我們自由放逸慣了。從表面看,持戒就不自由了,想幹的不讓幹,所以就覺得束縛,不去行持,發不起持戒的心。對不受戒的人,《梵綱經》裏佛呵責:不受戒人,畜生無異,木頭無異。爲什麼會這樣呵責

  因爲畜生不知道善惡,不知道受戒。人,如果不知好壞,不肯受成,是甘心當下流的人,和畜生沒什麼兩樣。衆生流轉生死中,卻不知生死之苦,不知痛癢,不受戒不持戒,和木頭石頭沒有分別。如果我們是人,我們還有良知,應該受戒。要孝順父母,報答四恩,持戒就是孝順,“孝名爲戒,亦名製止”。

  法賴僧弘,學爲人師,能夠承擔高潔尊嚴人天師的人才能出家。“黃金白玉非爲貴,唯有袈裟披身難”。當披上袈裟時,就意味著要承擔起如來的家業;當披上袈裟時,就是要做衆生的福田;當披上袈裟時,就是要製止不如法的行爲;當披上袈裟時,就有一種自豪,這是佛搭的衣。袈裟是十方叁世諸佛的標志。這就勉勵我們要精進,要受世間人受不了的苦,要做世間人做不了的大丈夫的事業,要爲利有情願成佛。出家實在是殊勝。佛說要贊歎出家人的功德,除了吃飯,一百年都贊歎不完,但是要是障礙人出家,其罪過,除了吃飯,一百年也說不完。出家是爲了圓滿我們的戒德,我們能受人供養,就是因爲身上披著如來之衣。

  慈老法師說:如果受戒、持戒就是朝著光明走。如果不持戒,不要說得人身,就是想得一個生癞的野幹狗身都得不到,必下地獄無疑。佛的叁十二相共同的因都是從持戒而來,要想解脫一定得持戒。宣祖說:“戒是生死的舟航。”五祖說:“我說救苦方,無越毗尼藏。”這是我們了生說死的良方。出家在家都是以戒爲根本,戒如大地,能出生種種功德。原文:苦行受得在前,日後必然次第。

  凡是苦的事,勞力的事,要爭著去做。我們要成佛,就要集衆福報智慧資量。遇上幾百人的道場也不容易,正是集衆福報的好地方。我們衆集了這樣的福報,在以後修學的道路上就少障礙。如法次第行去,以後回過頭來,就會很感謝所走過的這段路。

  原文:若享安樂在前,後來恐防不濟。

  福報享盡,業障現前,怎樣表現呢

  病苦纏身,乃至無常來到。智慧如魚,福報如水。有福報就能遇到好的道場,好的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怎麼培福報

  除了爲大衆師父執勞服務外,就是:“當持于淨戒,福慧自莊嚴。”這才是大福報!還有我們平常說話不要太尖刻,不要傷人,傷人也損福報。要學會恭敬別人,去除我慢也是在培福報。

  原文:要做賢遠好人,依我者般行去

  了解因果就要了解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裏,立志要做賢達好人,就要老老實實地行去,但問耕耘不問收獲,這樣功到自然成。

  原文:要做世谛下流,汝自隨心任意

  反過來,由妄心所牽隨心任意,不改毛病習氣,隨著自已的習氣毛病走,如果聽祖師教誨做賢達好人,一定是拾級而上,步步登高,如果不聽訓誨,要做生死凡夫,就只能隨自己業受報了,不受戒,不持戒,自然逃脫不了惡報的世谛,就是世間的道理,是相對真谛來說,出家人的人生觀是積極努力向上。進取的人生觀,我們知道,此生一期業報盡了,是有來世的,我們有成佛的願望,這是鞭策鼓勵我們的動力

  原文:我先二叁十年。不曾依得此偈

  硬強不聽好言,常常被人說背。

  年輕剛出家血氣方剛,總認爲自已了不起,對別人的善言谏勸一意孤行,不願聽,這樣人家就不敢說,而有錯也只能背後說說。

  原文:錯過事業千般。至今方得理會

  因爲不聽善勸,錯過了好多良機,悟道、修證都錯過了,很多應該得大利益的事都錯過了,經過漫長時間才明白這個道理,欲走前面路,要問過來人,善知識是過來人,他會把經驗告訴你,會撥正你的錯誤。所以要依靠善知識。

  原文:若能依得此偈,定到龍華叁會

  龍華叁會是彌勒菩薩在龍華樹下成佛說法,也就是人間時間五十六億萬年。彌勒佛叁會說法:第一會度九十六億受五戒人;第二會九十四億受叁皈人;第叁會度乃至曾一稱南無佛的善根人,就是說一定會得成就,見佛得道。在因地裏好好依佛教去做,一定能成佛,做小衆一定要清楚,一定按次第學,做個出家人就要做個像樣的出家人,像弘一大師,出家像個出家人,在家像個在家人,只有如佛的教才能做一個好出家人,好好珍惜善根,好好培養善根,弘範叁界,利益衆生。

  (全文講競)

  

  

《《中峰國師訓誨文》講解 九》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在家菩薩戒 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