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爲師,創造更加和諧美好的未來
上如下瑞法師
——在普壽寺與太原師範學院聯合培養的第二屆比丘尼大專班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尊敬的根老和尚在上、袁市長、王校長、及在座省市區各級領導、法師、大德、護法居士,同學們:
大家吉祥!
時輪旋轉,太原師院和妙吉祥寺聯合培養的2003級曆史系,比丘尼大專班,轉眼度過了3年緊張而充實的時光,,圓滿完成了學院規定的各門功課,終于走進了這個莊嚴隆重,充滿光明,象征著成功的畢業殿堂。剛才聆聽了諸位大德、領導以及同學們講話和發言,我深受鼓舞,感想良多,在此,請允許我代表普壽寺上下院全體住衆,在這個法喜充滿的殿堂裏,表達一下我的心聲:
首先我誠摯感恩叁寶慈悲的加持,感恩黨和國家英明的政策,感恩各級領導,尤其是在座的各位領導積極推動和支持.感恩楊钊等諸位護法居士虔心護持,感恩太原師範學院諸多老師們的辛勤付出,感恩爲培養僧才而作出貢獻的所有人們,因爲有了以上衆緣和合,我們與太原師範學院聯合辦學,才能取得如此的初步成功。
其實,在這個令人歡喜鼓舞時刻,我深切感受到沈重培養僧才的曆史使命。從上面諸位領導講話中,不難看到前輩大德,政府領導乃至護法居士對我們寄予的厚望。正如葉小文 局長在中國佛教協會七廟四次常務理事會上的講話中提到:中國佛教在時潮流激蕩下,面臨著叁個需要:"時代需要佛教大有作爲,大有作爲需要大量人才,大量人才需要大力培養。"
結合本寺修學宗旨(華嚴爲宗、戒律爲行、淨土爲歸),和當今社會對佛教界提出的迫切要求, 我們需要細細體會葉局長講話宗旨——“重新舉起“以戒爲師”的旗幟。”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的積極作用。”爲了響應黨的方針政策,佛教界應有怎樣作爲呢?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季羨林先生說得好:“佛教是講究和諧的宗教”。由此可見,今日佛教界面臨著難得的曆史機遇。去年四月葉小文局長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曾表示:“在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佛教作爲有深刻和諧思想和與和平理念宗教,可以在緩和因快速發展引起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獨特作用。”由此可見,作爲愛國愛教的僧衆,我們必須勇于承擔,有所作爲,用佛法來和諧社會,將佛法落實在人間。
面對曆史賦與我們佛教界的機遇,我們扪心自問:我們能否承擔得起?必須承認,隨著社會發展,物質生活提高,社會上有一些不清淨因素已經汙染佛教界。清涼界出現熱惱,清淨地有了渣滓佛教界內部信仰淡化,戒律松馳,雖不算普遍,但也引起很多仁人志士憂患。
作爲“淨化人心,和諧社會”的有生力量,佛教界首先要正本清源。黨要求黨政幹黨政幹部則要"常修爲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我們佛弟子更應求自己"常修持戒之德,常思衆生之苦,常懷度生之志"。憑于此作爲培養僧才的主要目標。如果我們自律不嚴,又怎樣以律勸導人?如果我們自心不清淨,又怎樣去淨化他人?如果我們自身不知怎樣和諧社會,我們又怎樣爲和諧社會貢獻力量?自律,自淨,自和,都必須建立在學戒持戒的基礎上,而利人濟他,和諧社會則需要一支道心堅固,佛學功底深厚,世學知識紮實的僧才隊伍。
從回饋社會,報效國家的角度講,僧衆有了戒定慧叁學基礎,尚需補充世間文化,提高世法素養。從本寺和師院聯合辦學目的和方法來看,僧衆學習世法的過程,同時也是了解社會,體會人生的過程。充實了世學的僧衆,在弘法度生,和諧社會當中就會如虎添翼;加上英明國策,各級領導的關懷支持,我們在所不惜消除不和諧因素,促進精神文明建設中,即將所向披靡,發揮應有作用。
在這洋溢喜慶的時刻,我必須勸谏所有的畢業學僧:第一,畢業並不意味學業結束,而意味著新學習,新事業開始,今天的畢業只是說明昨日已過去,更等待我們明日積極向上、進取。 第二,畢業只是世學增長世學的一段落,意味著"弘法是家務,利生是事業"才剛剛開始。同學們,面對社會對我們的要求,衆生對我們的期望,切莫以少爲足,驕傲自大。同學們應牢記剛才根老和尚對我們教誡:"學海無涯"。同時我們應知道佛法無邊。應精進努力,不懈地在菩提路上求新進取。第叁,畢業並不意味著輕松,更意味著曆史使命的承擔。因爲,你們今天的畢業,凝聚著各級領導、諸位老師、衆多護法居士的辛勤付出,也凝聚著寺院每個角落辛勤勞作師父們的無私奉獻。大家付出和奉獻,不僅是爲看到你們走進光輝的畢業殿堂,更重要的是想看到你們能去承擔爲法護法主持正法重任。希望你們爲和諧社會作出應有貢獻。“無盡衆生無盡願,一肩挑起莫躊躇!”
最後,讓我們共同祈願:
叁寶慈光普照世界,
佛法雨露遍灑叁千。
衆生心境永離悲苦,
自在祥和充滿人間。
謝謝各位大德,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及護法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