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問答

  菩提問答

  問:末法衆生如何了生死?

  答:如來一代所說一切大小乘法,皆隨衆生根性而說。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機,或契機而不能徹契至理,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如天普蓋,似地均擎。無一法下從此法建立,無一人不受此法熏陶。倘如來不說此法則末法衆生無一能于現生了生死者。

  問:念佛完畢回向,不知是一日回向一次,或是一個月回向一次呢。以前所念的佛忘記回向、現在回向有功效嗎?

  答:念一次回向一次爲佳,後宜仿之。以前念者,現在回向。亦有功效,一句佛號、一顆金剛種子,千劫萬生,力量尚不消滅,提出回向胡疑無效耶。

  問:小孩不懂佛理,教他念佛,有何利益,父母主張給他受了皈依,他長大退轉了,是誰擔負過錯

  答:低頭一拜。滅罪恒沙,念佛一句,滅八十億劫重罪,雖不解理,已種善根,何得雲無利益。至于長大退轉,乃是另遇惡緣。然以前之種子,堅如金剛,伏于識田。終不消滅,仍屬有益。且爲其皈依時、更不能預慮退轉,若居此念,則無由引人爲善災。儒家雲:“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

  問:信外道之人。亦稱念佛號,後如有往生極樂之願,能否得佛菩薩接引

  答:求法須離邪見,功成在于專一,既歸佛門,當離外道。邪正混雜則法不真,法既雜亂,即念何能一

  雖有往生之願,恐是可東可西之流蕩心耳,資糧不足,往生焉有其分

  但人對宗教,尚有信歸小別,有歸信一致者,有信而未歸者,有歸而末信者,所言之外道,倘名在外道而不信,心在佛法尚未歸者,果發切願,亦得往生,心力爲之也。

  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

  答: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叁,蓋無願行不名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無信願不名真行。今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叁,聲聲圓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此之罪。”此之謂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人?

  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

  答:此義有局有通。占察謂:雜亂垢心,雖誦我名而不爲聞。以不能生,決定信解,但得世間善報,不得廣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叁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爲得聞十方佛名。此亦應爾,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方爲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況佛度衆生,不簡怨親,恒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然據金剛叁論,根熟菩薩爲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通護念之義。下至一聞佛名,于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

  問:念佛時承指示不必觀想、後學栘持時、遂感覺思想無一定方向不易集中、應以何法對治之

  答:佛號發于心、出于口、入于耳、複印于心,要它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複始,心力即可集中,如仍不能,再兼采記數之法,一氣叁句,再一氣叁句,後一氣四句,其數爲十。如是一十二十,乃王百千,心苦一走,數即錯亂,此法最易使心不散,試看銀行中行員點鈔票,其速如風掃秋葉,卻清楚不亂,可悟心力集中之訣。

  問:病時在床上可以拿念佛珠念佛否

  答:病時乃身力不支,非故意懶惰傲慢,自不妨持珠念誦,危難之中,正須要念佛求加被也。

  問:有人說淨土法門,是度下根器及老太婆的,若有學問的人,還是要多研究經典?

  答:此話也對,古德雲: 正法時期戒成就,像法時期禅成就,末法時期念佛成就,今非末法時期乎。此期衆生非多數下根乎。修淨正是契機。觀經不爲韋提希所說乎。韋提希即是老太婆。但所疑者有學問之人要多研究經典。難道修淨土之人,皆不許研究經典乎。文殊、普賢、觀音、龍樹諸大德菩薩,張明較著,皆修淨土,彼皆不識經典乎。劉遺民、山居易、蘇東坡、文彥博等、皆爲一代鴻儒,統修淨土,莫非皆不識丁乎。或者大學問之人,只是鑽研叁藏揮翰擒文,例須擯斥修持乎。斯吾之未能解。

  問:淨土宗信者有須要研究外宗經典否

  答:法門無只誓願學,爲四宏誓願之一,爲大乘學者之原則,淨土宗豈能例外,不過爲學應須知其本末,明其先後耳。本者本宗之經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經續後學,本不通而務他端,恐邯鄲學步,他未成反而失去素行,本既明而不博學,則孤陋寡聞,執一事或致礙具圓理。

  問:爲什麼不得無故登大殿遊行

  答:《沙彌律儀要略集》中雲:大殿供奉佛像,寶塔奉安舍利,都是神聖之地,凡登聖地,即應恭敬禮拜,或誦經持咒,或唱梵呗贊佛,則一瞻一禮,一偈一句,功德無量。若無辜登塔殿中閑走,輕慢叁寶,罪過甚大。

  《憎贊經》說“在佛僧淨地。 涕唾汙地,以是因緣,入地獄中,刀刖己鼻,火燒受苦不息。”是故不得在殿塔中涕唾。又在殿塔中,不得大叫大笑,不得將紙屑果皮,抛棄地上。

  古德雲:無事不須登佛殿,等閑莫向塔中行,不因掃地添香水,縱有河沙福亦傾。

  問:畜生類那麼多。若人人戒殺。畜生不停地生長。人類豈不成了禽獸世界

  答:蚯蚓、昆蟲及蛇,一般人是不吃的。它們可有充滿天地之間呢?世間的禽獸之所以多。是因爲殺生的人多之故。這叫相報,彼此互成畜生,那就那就會成爲禽獸世界了。若是人人戒殺的話,那麼畜生果報的業就會慢慢消滅,而人類和諸天的數量就會增多。楚人不食蛙類,而蛙類反而減少。蜀人不食螃蟹,而螃蟹卻日漸稀少,這不都是證明嗎?

  問:怎樣才能作到適足則止

  

  答:佛教主張戒貪,並不是要人們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要,而是主張“適足則止”,切不可強求。那麼,怎樣才能作到“適足則止”呢?

  一、保持無禍而不追求有福。古人說。“福莫大于無禍,利莫大于不失。”因此,當你擁有某些東西時,應當有知足感,而不要貪求自己難以得到的東西。一個人一旦貪心不足,行爲超過自己能力的限度,常容易招致損失和災禍。結果往往連已經擁有的都會失去。

  二、慎行事而不貪欲圖利。只知有利可圖的益處,卻忘記了由此而引起的禍患。尤其是在貪欲的支配下,違反事物本性,其結果往往害了自己,這叫“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叁、心情開朗而不患得患失。貪欲往往引起心理上的緊張和不愉快。而患得患失又刺激貪欲增大。于是這種惡性循環使人身心疲勞,人際關系緊張。記住這樣一句話:“知足者,身貧而心當,貪得者,身當而心貧。”

  問:快要過年了,佛教的飲食之道是什麼呢

  答:據《佛教與健康》有叁:

  一、貪無求飽。佛教認爲,貪求口福,會起煩惱,而少吃則比較自在,能使人專心修道,鍛煉心智。《增一阿含經》曰 :“若過分飽貪,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雍塞,坐臥不安。”中國古代醫學也講究食不求飽,認爲太飽目傷氣、傷陽胃。

  二、不可太饑。飲食太飽于身體不利,而太饑也有損健康。《增一阿含經》又曰 “若過分少食,則食羸心懸,意慮無固。”中醫認爲,太饑餓傷脾,人吃得過少就會骨骼幹結而血液停滯。現代醫學則認爲,吃得太少會造成營養不良和貧血。

  叁、飲食按時。佛教徒講究飲食有時,尤其是嚴格執行“持午”,出家師父講究過午不食。清代曹廷棟《老老恒言》說:“午前爲生氣,午後爲死氣。釋氏有過午不食之說,避死氣也。”

  快要過年了,除了要節儉,還要注意飲食衛生。希望您法喜、健康地過個好年。

✿ 继续阅读 ▪ 第十八願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