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對品開示
如瑞法師
《法句經》對品開示: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汙意,
或語或行業,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
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法句經》裏面的語言是眞理的語言。是誰說的呢?是佛陀自已說的。後來的人,就把諸經當中,佛所說的這些偈頌,也就是眞理的語言,把它編成《法句經》.它是屬于巴利語系的。可以說《法句經》在世界宗敎文化,人類道德修養當中,它應該占爲首領的。《法句經》的語句非常的美麗;而內容又揭示了眞理,貫穿著苦、集、滅、道的。稱它爲眞理的語言就是它揭示了宇宙和人生的眞理,而又用最精辟的語言來闡述。它用偈頌的形式表示,讓我們讀起來朗朗上口,所以它在世界文學著作當中是得到大家所肯定的。
由于它闡述的都是眞理,在現在的社會,就象我們提出要和諧社會從心開始等等,《法句經》就是最好的解釋。那換一句話,也可以說,在當今佛法還沒有被人們全部接受的時候,它在當今的社會,我們去讀它、去思維它,肯定會得到人生的啓示。它也是警覺世人的,在當今可以說,能起到主旋律的作用。我們現在要來學習《法句經》,就能夠體會到《法句經》不會受人爲的界限;也不會受自然的界限,也就是說它不受時空的限製。當我們讀一首首偈頌的時候,那就如同佛陀站在我們的面前;我們吃飯的時候,就如同佛坐在我們中央的法座上。他老人家一音說法,聽者能體會到原來是這幺的眞實,能滿足每一個不同的根機需要。如果你肯接納,你會得到無比的快樂。
法句經有二十六品的、有叁十九品的。我們來學習二十六品的,大約有五百頌,要分成段,有四百二十多段。我們吃飯的時間講的就是這二十六品,每一品裏偈頌很多了,那我們就一首一首偈來說,讓我們感受佛陀對我們的諄諄敎誨。
二十六品的第一品是對品,“對”,是相對的對,也可說雙品,雙品就是成雙的雙。爲什幺會成爲雙呢?“雙”就不是單的意思了。這一品以偈頌的形式,一語就是一段一段的,譬如說一首半偈來說惡因産生的悪果;那另一首半偈呢,就來說善因産生的善報。那可以用一首偈來說善因産生的善果;另一首偈呢,來說惡因産生的惡報。可以通過這様的一破一立比較,讓我們更能懂得原來因果都是我們自已所造的;也可以說,我們每位都是創造自已的工程師。因爲善惡果是由你自已來種的,你必須來承受它的果報。就像建築師一様,他要建一座大樓、建一座寺廟,它的作用會不同的;所以,我們毎位都是我們自已心靈的工程師。
雙品的第一段有一首半偈。這首半偈它就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染汙意,或語或業行,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它的那首善的就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前面就是說惡念産生惡的造作,痛苦的結果;後者呢,善念的造作産生著樂的結果。所以說,我們看到的這一切諸法,也是我們所經曆的這一切諸法,要追究其原因,離不開這個心的。所以,諸法,心是爲先導的;我們身口意叁業,意爲業的根本。“意主意造作”是說造作的這一切,首先從我們心的造作開始的:當我們心念不淸淨、我們的心念受染汙了,我們的心念在起貪瞋癡;那我們的言和行上面的造作隨之就來了。以前我說過,如果一個人常常的打妄想,打什幺様的妄想,它就會産生什幺様的語言,有了這様的語言,慢慢就會變成這様的行爲的。行爲做多了,就會成爲習慣,那習慣就能成爲自然來攺變我們每個人的命運。實際也是這様的了,當我們生不淸淨的心念的時候,你不用問了,那你的結果一定是不淸淨的。所以說,誰對誰負責啊!我們應該自已對自已負責,而我們對自已負責就應該知道心的作用;所以我們念佛也好,毎天上課、誦經、拜佛也好,我們就是用這種方法來浄化我們的這顆心的。讓我們的意念裏,盡生善的念頭,不起染汙的念頭。因爲我們知道了世間的因果,如果不好的念頭,就會導致的這種行爲,要遭受苦果的,而根是在于我們的心;所以我們所經曆的每一件、每一件的亊情,我們都不要怨天尤人,一切的果報都是我們曾經在我們生命流轉當中不斷的創造而來的。你自已就是自已的主宰,每一個形段出現的塑造自已生命的工程師。
惡業你造作了,如果用一幅圖畵把它表出來呀,就象有一個牛啊,拉著一輛車,上面裝著很多重的東西,牛使勁使勁的往前拉。我們知道了,這個車輪隨著誰來動呢?隨著牛的足迹來動的。它往前面走,那車也隨著它往前面走,就是車是隨著牛走的。那惡業也是如此了,你所造就的惡業,如果你本身的身口意所造作的,當然是以意爲主了,那就會像牛一様拉著一輛滿載重物的車,車一下都不離開你,跟在你的後面如影隨形一様。影子是因爲有你這個身而顯現的,它不會離開你的,那惡業也就會隨身的,是一樣的道理,善惡業都是我們自已來創造的。如果我們懂得了這個根本的道理,就了解了世間的善的果,和惡的果都是我們自已創造出來的;所以我們想要眞正的攺變自已命運,不是來追求莫名其妙的神通和法力,而是應該腳踏實地的來攺變我們自已。因爲你的神通是敵不過業力的,你造作的你必須得承擔。
目犍連是神通第一,最後還是被外道打死。因爲他自已曾經創造了這様的業因,所以他必須來承受這様的苦果。佛曾經在舍衛國的時候,有一位阿羅漢來親近他,但這位阿羅漢雙目失明了。他來的時候,不小心(他也不是不小心了),因爲他眼晴看不到,就踏殺了地上的蟲。第二天,其它的比丘就發現了,就向佛陀反映說:某某阿羅漢他造了這幺這幺衆多的罪業,你看,他腳下踏殺了這幺多蟲。那佛就說:“你們看到他踩死了這幺多的昆蟲嗎?”那比丘說沒有。佛就說:“那如果你們沒有看到他就說他踏殺了這幺衆多的昆蟲,這位阿羅漢他也沒有看到他自已踏殺的這個蟲。”他沒有看到,他就沒有心的這種造作,他不是故意的。所以造惡業,他必須有心的,有殺蟲的這種的心。這來說明怎樣一個道理?就是這個惡業的根是在心的。所以我們在戒律裏判罪時,就是約有心沒心的,所以意業所造的惡也是非常重的。我們應該引起注意:心的造作它會導致身口的造作。那比丘們就不理解了,就問:他已經證了阿羅漢果了,爲什幺他的眼晴瞎了呢?佛說,那就要追求到過去生中,他在有一世的時候當醫生,醫生應該很好的爲人看病,但是他常常都是想謀取人的財力,有一個婦女來看病,他故意把那個婦女眼晴用一些方法給治瞎了。這個婦女爲了求得光明,就說:大夫啊!如果你能把我的眼晴治好,我和我的孩子願意做你的仆人來爲你服務。醫生就找種種的方法,把婦女的眼睛治好了。治好以後,這個婦女就後悔了。就說我可不能給他當仆人,就找種種的理由,不來兌現她所說的話。這位醫生,就想卽然你不兌現你的話。又一次就說你又得病了,你要吃藥等等。醫生懂了,用其它的方法,吃藥等等又把這個婦女的眼睛給弄瞎了。因此,他不僅墮落地獄,而且生生世世受瞎者的果報。因爲有這様的善根,遇到釋迦牟尼佛,修行成就了阿羅漢果。那卽使成就了阿羅漢果,那我們知道,還在遭受著雙目失明的果報。所以知道了惡念惡因不好,我們希望,在我們所經曆的一切亊情的當中,常常能讓善念來主導我們的自已。毎天用我們善的這個心來造一切,這様我們心裏的善念常常導致我們善的語言、善的行爲那這様的結果,快樂就能永遠的跟隨我們自已,就像我們的影子隨著我們的身體一様。希望大家能緊束身心!聽了這善惡的一首半偈以後,能得到法喜,能夠好好的關照自已的心念,小心翼翼的來做我們應該做的毎一件亊情。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