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以致用

  學以致用

  如瑞法師

  法句經:

  若人穿袈裟,不離諸垢穢,

  無誠實克己,不應著袈裟。

  若人離諸垢,能善持戒律,

  克己與誠實,彼應著袈裟。

  

   每天,我們都在學習佛的教法。反省一下自己,真正聽進去,染于識田當中的又有多少?我們哪怕是聽進去一句,在生活當中能用起來,也能對治很多習氣毛病的。或者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也可以。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不可能一下子除掉,但一句佛號能給予我們提醒,一句佛號也能讓人從中醒悟。

   所以,我們應該養成時刻不忘這一句“阿彌陀佛”的習慣,遇事的時候,要能把這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告訴自己:別貪!別嗔!

   當和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不妨念上幾句“阿彌陀佛”,然後趕快轉身離去。因爲可能自己沒有這麼大的定力,經不起對方對待自己的種種方式。但一句“阿彌陀佛”可以提醒我離開。俗話也說:叁十六計,走爲上計。人就是這樣,當能克製一時的沖動,等平靜下來的時候,他的思想就會有變化,會覺得這是毫無意義的爭執。因而平息了很多不必要發生的煩惱。

   所以,學和用一定要結合起來,才能有所利益。這是很粗的事情,如果我們都不能給自己一個克服。想一想,我們還能不能算一個真正的佛子?能不能對得起我們身上所披的袈裟?

  佛在《法句經》教導我們:

   若人離諸垢,能善持戒律,

   克己與誠實,彼應著袈裟。

   “諸垢”,指種種的煩惱。“能善持戒律”,就是說,一個人,他能夠用戒律來對治自己的行爲、口業與內心的不善。慢慢地,他的叁業一定會起到變化。

  “克己與誠實”,是說一個修行者,必須有克製自己的力量。毗婆屍佛的略教誡也說:

   忍辱第一道,佛說無爲最,

   出家惱他人,不名爲沙門。

   這也是告訴我們,只有能夠真正用戒律來改變自己的身,口,意,學會克製自己,學會忍讓的人,才適宜著袈裟。

   我們知道,袈裟是賢聖的標志,是如來搭的衣。一搭上袈裟就把你劃分在賢聖的行列裏了,我們今天能夠搭上是多麼的慶幸!所以,一披上袈裟,就要學會忍辱;就要學會克製自己。儒家還知道克己複禮,更何況我們一個修行者,應該比世俗人更有克己忍讓的能力。

   在一個僧團當中,最忌諱的就是由于自己的放逸,不檢點身口,給大衆帶來不好的影響。我常常對人講:佛真是太偉大了。比如說製戒,讓小衆在當比丘尼以前,必須先學習兩年來磨練自己。我們知道,小衆當中,有年齡大的有年齡小的,學問高的學問低的,乃至當企業家辦工廠的等等,但不管是誰,一來出家就一律平等,一視同仁。都必須從最開始鍛煉起,只要你有所不對,任何一個比丘尼都可以來教誡你的。這樣實在太好了,一下就要把你自認爲了不起的東西統統推倒,全部放下以後,重新再站起來。

   所以,我們應該理解佛的慈悲用心,能産生出來一種強烈的誓願:直至菩提,我永遠常隨佛學!絕不能再任由自己放逸,懈怠。雖然有時管不住自己,但要用種種的方法給予提醒的。

   以前也說過,孔子的學生子常,害怕忘記孔子對他的教導,就把孔子的話寫上,裝在袋子裏時刻帶在身邊提醒自己。我們出家人要比他更進一層,要把佛陀的話好好的記在心裏,時時刻刻提起來用在生活當中。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摸頭自省:

   我今天善多?惡多?還是無記多?有不足之處明天一定去糾正它,克服它,一天要比一天進步的。阿彌陀佛!

  

  

✿ 继续阅读 ▪ 生活隨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