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是閑人閑不得,閑人不是等閑人 細細品茗慢生活(明奘法師訪談)

  不是閑人閑不得,閑人不是等閑人 細細品茗慢生活

  《福報》第37期

  明奘法師(明) 蔡國興居士(蔡)

  主持:雷桂青(Q)

  

  明奘法師:

  1995年剃度於中國河北省柏林禅寺,大學時期因爲覺得人生很痛苦、很迷失,於是開始思索生命,從宗教、哲學中尋找答案,而奠定了宗教信仰。愛茶之人,在禅茶中體會緣起、無常,自2001年起舉辨『清淨行系列禅修活動』。

  

  蔡國興居士:

  萬津人,90年代經營茶藝中心,1998年遷居太平,在山明水秀中,選擇茶作爲自己生活的良伴,自己喝茶也教人喝茶,在大自然中享受悠哉哉的生活。喝茶的體會:放慢腳步,心思會變得澄淨,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與外界的關系。

  

  Q:科技的發明原爲了方便人類,然而資訊的迅速發展,不但沒有減輕人類的負擔,反而使每個人淪爲科技的奴隸。近年來,隨著忙碌引發的憂郁症、壓力症候群、過勞死等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從而重新思考放慢腳步,返回平靜的需要。今天,有幸邀得明奘法師及蔡國興居士對談。首先,請法師分享『慢生活』的體驗。

  

   異化 生活壓迫心不安

  

   明: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中,主人翁是一名律師,生活充滿壓力。一天睡醒後,他發現自己變成一只大甲蟲。他的家人無法接受他,他也覺得自己很怪。此後他以異樣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變》描寫人世的荒謬矛盾,藉由因現實生活的壓迫而遭『異化』的問題,表達現代人內心的疏寂寞、孤獨絕望。

  

  進入工業時代,人類異化,佛法就更顯重要。這『變』,是由心、我和我所的流轉而産生。現代人追求便利,人心開始向外創造,把創造出來的事物占爲已有,認爲這是我的』。由心到外的物化,人們開始成爲科技産品的奴隸。生活中若失去這些東西,就會感到不安,甚至『活不下去了』。

  

  由於人心的不滿足,外物不斷變化衍生,人心也不斷隨之流轉,把快樂痛苦都建立在外物上。

  

   當心被外物奴隸,心的『真如覺性』就逐漸被遮蔽了。人心越來越黯淡,人心占據了外在物質太多,禅修就很難進入狀態,因爲心力不足。

  

  

   Q:那應該怎麽解決

  

  明:最直接的,人與人、國與國之間遵從最基本自然的生活方式,對自己好,對他人無害,即不殺、不害、不盜、不邪淫、不麻醉。當每個人對基本有個共識,就可以化解戰爭、沖突、經濟的不協調。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躺在床上最多也不過八尺的空間,並不會因爲他富有,就要用到八張床來睡覺。

  

  放慢生活也很快樂

  

  Q:法師曾經在出版社當編輯,雖然工作比較有彈性,可以在家也可以回出版社,但是忙起來有時候也得在電腦前工作17、18個小時之久。法師大概比較喜歡輕松自在的生活,所以偶爾才會跑到山上玩、放松自己

  

   明:對。就是覺得緊繃的生活不適合自己,很痛苦。因爲經曆過,感覺很深刻,所以能了解參加禅茶會學員生活經驗的感受。他們也許對佛法了解不深,但通過禅茶營,可以當下讓他們放慢步伐,打開認識生命的另一扇窗,發現放慢腳步,原來生命可以很快樂。

  

   快樂,可以是有條件的,也可以是無條件的。有條件的快樂,是我們以正常邏輯思維以爲的:我應該努力進取,才能擁有更多物質財富;有時因爲愚癡而導向錯誤的: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別人沒有的,我也要有;別人沒有,而我有,那我就嘲笑他!這是我們的劣根性,但並未帶給我們多少快樂。相反,在禅的精神,快樂是無所依的。不管健不健康,心仍然可以是快樂的。

  

  這無關宗教信仰,你可以不遵守佛教的行持儀軌,無須依循叁皈五戒,但一樣可以有禅的精神。即當下放開心胸,一切就可以放下。這樣層次的『喜歡』不會形成『鈎』。

  

   一般的追求會形成雙刃鈎,是雙向的。當喜歡一樣東西,心有一個鈎,再把鈎搭在喜歡的東西上,那就是『我所』。你喜歡這個東西一生,那你就被這個鈎牽引一生,也痛苦一生,和談戀愛一樣。喜歡任何一樣東西,比如喜歡的對象是一個茶壺,當茶壺破碎的時候,心裏痛苦的程度和喜歡的程度是正比的。而禅突破了這層次。你可以喜歡,但是不黏著。當學員從禅茶中慢慢體驗這一切,就能開始了解佛法,了解佛法中的無常、無我,再學習建立無條件快樂的生命態度。

  

  品茶停一停融人當下

  

  Q:所以,當人們在緊張壓力的生活裏,只要接受緊張和壓力,就不會覺得痛苦了

  

  明:對。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如果能夠接受這一切,不與它對抗,就可以享受自然。生病時,很多人會覺得痛苦,一方面是生理上的痛苦,另一方面,是因爲心理的不接受而對『生病』産生抗拒,所以痛苦。

  

   Q:我記得一行禅師曾經寫道,有人不解他怎麽花那麽長時間喝一杯茶

  覺得花一兩個小時品一杯茶,看起來很浪費時間。

  

   明:有一個英國人,到美洲旅時,請了當地的一個向導。旅途中,沒有太難走的路,然而,這個向導總是在走了一小段路後,就停下來一陣子。英國人本來以爲向導累了想休息。後來,終於忍不住,好奇的問他:『怎麽才走幾步路,你就要停下來休息了

  』向導說:『我不是因爲身體累了停下來,我是爲了想讓我的靈魂(心)休息一下而停下。』

  

   回頭說喝茶。一天中,能夠坐下來,喝喝茶。不講究茶藝或任何儀式,僅是簡單的--水燒開了就沖茶。喝茶品山,這對緊張的生活來說是很需要的。

  

   Q:也有人說越忙越要禅修。但是我們的社會強調要快、要有高效率,『休息以走更長遠的路』或『越忙越要禅修』,會不會只是對某些人而言罷了

  

  明:禅是無所不在的,不限定特殊的環境和知識。透過五根禅修,喝茶同樣可以修禅。禅修是解決心的問題,它不是解決時間、忙碌、坐姿或環境的問題。當我專注清楚地品茶時,觀察茶如何調動我的六根,心清清楚楚的知道每一個流程,了知無常、無我的法則,這就是修禅。

  

   既然禅無所不在,員工可以每天爭取時間修習。比如上班早到了,就利用五分鍾先禅修。到了下班時間,再給自己五分鍾靜一靜心,然後才開公司。一天中就有兩段修習的時間了。甚至,午餐用餐時也覺知自己吃的動作,當下,你就在修定修慧了。

  

  真相慢不等於沒效率

  

  Q:慢生活是一生活的藝術。請問兩位,慢生活有什麽秘訣

  

  

  蔡:我曾經過著繁忙勞碌的生活,每月一小病,每叁個月一大病。後來發現了茶的妙處,於是放下了生意,搬到太平,更選擇了茶作爲自己生活的良伴。從事茶藝這許多年,常常自己喝茶、也教人喝茶,發現茶不會形成『鈎』,自己並未有所謂的茶瘾。沒有喝茶,也不會覺得怎樣。喝茶,也不像飼養寵物一般牽腸挂肚。想喝茶時,就放松心情好好地嘗一杯茶。在忙碌生活中,它發揮著調劑的作用,調理我們的身能。

  

   品茶,也能攝心。當我們好好地晶茗一杯茶時,也在訓練專注,同時也能在忙碌的生活,讓心靈得以放休息。

  

   剛開始喝茶的人,會覺得新鮮而較容易投入其中。但,喝慣後,這一分投入就很容易分散。所以,必須要觀照自心,單純地、專心地喝茶。少了專注,有沒有喝茶都是一樣,因爲散亂讓心無法達到放的效果,反而更浪費時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