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爲小孩學習不進步,我發火,總有煩惱,我怎麼改掉自身的毛病?
因爲你老發火,所以小孩學習才不進步了。不是小孩不進步你要發火,是你要發火小孩才不進步的。每天都看著小孩,做好了發火的准備,一旦有一天你學習不好,我肯定得罵你一頓。所以小孩肯定得給你創造機會,創造機會叫你發火,所以他怎麼辦?就不好好學習呗。
有的人啊,光看到小孩的毛病,沒看到自己的毛病。首先對孩子的學習,我們要在德這方面下工夫。至于學習成績,那個隨著因緣去走。如果德上來了,智慧就開了。智慧要開了,學習必然就上來。如果一個人智慧不開,學習雖然暫時的進步,將來有一天還會下去的。所以說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我們對小孩的學習,你不要認爲他是你的孩子,你應該認爲他是你的道友。你老覺得他必須受你管才是正確的。你不知道你們倆應該互相商量,互相幫助。你站在平等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學習,我們就不會發火,就不會煩惱,就會去掉自己的毛病。如果你老認爲你是他的母親,那孩子不會學習好的。因爲啥?他天天(心裏)背著個母親,看著你臉色行事,所以說心理負擔太重,簡直就不願意回家。一看見你的臉啊,就跟看到判官一樣,今天又要完了。他心裏不開朗,怎麼能學習?有心裏話想探討的時候,找個朋友都找不到。
所以說我們做母親的、做父親的,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和道友。這樣孩子放松了身心,就會大開智慧。否則叫你給壓製的,最後他只能做一個奴隸。像誰說的?只能做你的陪襯,這就不好了。反而我們還容易起嗔恨心,造業。一個人的孩子,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因緣。真正的學習並不在于他自己今生的努力多少,主要還得看他的前生。
有一個故事,有個人,這名忘了,可能是黃山谷吧,是個書法家,是做官的。(編者注:黃庭堅,號山谷居士,黃龍祖心禅師之在家得法弟子。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此故事發生在其做縣令的時候。)有一天他做夢,到一個小村子裏去,吃了人家供的好東西,這個東西他特別愛吃。而第二天他就去了,找到這個地方,一看這家的女兒死了。死了可能是幾十年?這家的老太太每當想起了孩子的時候,就要做一些孩子愛吃的菜供在那。
後來這當官的就順著老太太指引,進了她女兒的房間。他就問這個箱子做什麼的呢?老太太說:這是我女兒留下來的箱子,不知道把鑰匙放在哪裏了。外來這個當官的說:我知道!就把鑰匙給找著,把箱子給開了。拿起那些書一看,都是他平時背的那些東西,他會的那些東西都是以前背的,他才知道自己就是老太太原先的女兒。所以他說:今生學習已經晚了。(編者注:原文爲“書到今生讀已遲”)
我們今生所做的,是爲來生做准備的。我當然不是否定現在的努力,但現在的努力,沒有前生的因也是不行的。我們今生的努力,只要盡心盡力就行,不要拼命地追求。你追求還是追求點道德吧。如果你想解脫,就追求應該如何發心出家,我看比啥都強。
對孩子的管理,不要老埋怨孩子今生不努力,要考慮他前生的因果,這樣我們就不容易發火了。
另外,還要看看孩子不進步,是不是大人的關系?以前我遇到一個人,她說師父,你看我的孩子怎麼辦?最近那小孩才上一年級,告訴她:媽媽你趕緊給老師送點錢,我好當班長。她緊著說還緊著樂,當好事樂。她覺得這個雖然是煩惱,同樣也是光榮。我說,這是你做的榜樣。這就是你們大人給孩子教壞了,大人平時念叨(談論)的全是怎麼走後門啊,辦事啊,送禮啊。那孩子在旁邊聽完都學會了。上學了就告訴他媽:你趕緊給老師送禮,好當班長。所以說,孩子的好和壞,實際上就是父母的影子,一定教育孩子要有道德。
另外大人談什麼事,得遠離孩子。有一些不相應的,或孩子聽錯了,容易跟大人學。跟老師學的少,主要還是跟大人學。所以從孩子的好壞,就看出大人怎麼樣。這個很重要。
有的小孩,你看打扮的,穿得很時髦。你不信,等一會再看她母親來了,保證像她姐姐一樣,也是那樣,這個不奇怪。所以大人的教育非常重要,上梁不正下梁歪,所以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首先從大人做起,只有大人做好了,孩子必然要往好的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