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師父慈悲開示,發菩提心的重要性?
菩提心和慈悲是一個,有了慈悲的人才會有菩提心。我們必須知道,有了菩提心,才與佛心相應;沒有這個菩提心,與佛心是不相應的。
菩提心就是成佛的種子,也就是說悟後起修。什麼叫悟後起修?也就是見性,就是發菩提心,所以才開始修行。沒有菩提心,我們在修行路上,還是盲修瞎煉的。所以說菩提心很重要。怎樣去發菩提心?這個就是一個關鍵地方。
有的人認爲,我嘴上說,我在佛前跪著發願,這就是發菩提心。原先體清老和尚講,他說這是“牙疼咒”,你發這願是牙疼咒,不解決問題。所以說必須建立在戒律清淨的基礎上才能發菩提心。戒律清淨,不光嚴守五戒要清淨,同時眼耳鼻舌身意要守住。不再往外去聽,不再往外去看,不再向外去感受,不再追求,對財色名食睡要放下。
只有這樣,久而久之,因緣成熟的時候,這個菩提心就會突然地發起來。這個菩提心發起來的時候,就知道什麼是無人、無我,無衆生,無壽者。這個菩提心發起來的時候,他都不會退轉的。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不會退轉。有的說,我以前發的菩提心,後來我又退轉了。你退轉那個恐怕不是菩提心,就是(以前)隨便發一發願,以爲是菩提心,實際上還不是菩提心。菩提心必須建立在戒律的基礎上,非常嚴格,絲毫不犯,不管有人沒人都要嚴持戒律。
我跟大家講,比如說吃飯。不管你作爲居士也好,作爲僧人也好,就這飯和菜兩碗,一碗是飯,一碗是菜。當給你(行堂)打好的時候,必須次第吃。不能說這個菜呀,有白菜有豆腐,我先吃豆腐得了,這個豆腐挺好吃,(別說)不行,我(是)先把豆腐吃了再吃白菜。這是不允許的。必須在你最近的地方,是白菜就吃白菜,是豆腐就吃豆腐,如果是辣椒就吃辣椒,如果是鹹菜就吃鹹菜,要次第往上(前)吃。
飯也是這樣,比如這一碗飯裏,可能有饅頭有米飯,你必須遇到什麼吃什麼。不能說是我先吃饅頭,或先吃米飯,不允許有任何分別。不允許分別,這又是戒律,又是定力。
如果一個人不能守這個戒律,你定從何得?連個飯你都克服不了,你的定力哪去了?見個飯見個菜你都被轉了,是不是?何況成佛的大事,你更不用談了。眼前這個飯你都做不到,跟誰說都沒有用。你求佛菩薩,求誰都沒有用。不如求你自己,就是嚴格去做,不管有人沒人,你都應該這麼去努力的。
只有這樣去做,你才會有清淨的戒律和定力,由戒生定。由戒生定,這個定是長期的,不是我打坐一會,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那就算定力了。那算不算定力?算定力,但是你不長久啊。如果戒律清淨了,二十四小時都在定中,這不一樣。
曾經在五臺山時,有個師父和我一起去臺懷鎮。往回走的時候,他就跟我講:我這一生啊,最喜歡就是修禅了,沒出家之前我就喜歡禅定,我現在是天天坐禅。正說著天就下雨了,剛開始落雨點,他把我扔下就跑回去了,跑到山門裏邊去了,我呢,還是一步一步往前走。我就挺有感歎的,我說你這個“定”修的,連個雨點都扛不住啊!自覺不自覺就跑了。
所以說打坐是一個方面,但更主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顯出我們的定力和戒律來,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這是最主要的。戒律清淨了,定力也自然上來了。這樣的話,我們就會有智慧。那智慧是什麼?智慧就是菩提心,所以就發菩提心。有了這種智慧,我們就與佛相應,我們就找到了菩薩的心和佛的心,我們就知道怎樣去做菩薩,去成佛。否則我們只是說“我要成佛”,喊是沒有用的。必須找到這條路,你才能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