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爲師
佛法的修行要求每一位修行者能健康、快樂生活,對宗教具有良好的宗教情懷、宗教實踐。佛法的修行是以戒、定、慧叁學爲總綱,也是指導的最高原則。
戒是行爲規範的原則。人是有感情的動物,自然就會有情緒,宗教的實踐者也不能例外。面對情緒的無常,我們可以以戒來平靜心態。
戒的精神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也是優良情緒所具的特征。在戒學中,包含止持與作持,止持即是不該作的不作,作持即是該作的應盡力去作,所以止持是對個人不良情緒的約束,而作持則是培養優良情緒的成文要求。從止持與作持出發,佛法的情緒管理即是改造不良情緒,培養優良的情緒。從戒條來說,都是對我們的不良情緒作出的約束,而四衆弟子所受的戒不同,所以對情緒的管理程度也不一樣。當遇到挫折、不幸,遇到令人不愉快和使人生氣的事情時,持戒精嚴的人總是首先告訴自己不能犯戒,從而能自覺地控製自己的情緒,忍受心中的痛苦和不快,不發表激動的言辭,不進行沖動的行爲。這種自我控製自己的方式,在現代情緒管理學中也是非常提倡的。總之,戒是規範每一個人的情緒,是引導個人情緒趨向圓滿的具體規則,戒行具足才可以成佛。
現在的社會犯罪率居高不下,總括起來不超出殺、盜、淫、妄、酒。而戒律作爲行爲規範的原則,正是強調人類自發地製止這些行爲。不殺生是表示對生命不侵犯;不偷盜是對別人的財産不侵犯;不邪淫是對他人的身體不侵犯;不妄語是對他人的名譽不侵犯;不飲酒是對自己的靈智不侵犯,而不去傷害別人。不侵犯是什麼意思
用現在的觀念加以解釋的話,就是“自由”的意思,也就是在不侵犯別人自由的情況之下,而享受到最大的自由。
佛陀住世時,有修行的製度——戒律。傳到中國,後來就有叢林製度,到現在也有新的製度。佛教的戒律是一種集體的生活,修行也在集體中去鍛煉。依戒律的觀點,是共世間的。佛教的戒有什麼特色
它是道德的感化和法律的製裁,兩者統一起來。犯了錯誤,戒律中有種種處罰的規定,但不止于此,而是在充滿道德精神感化之下,有一種法律製裁的限製。在這樣的一個如法如律的團體裏,誰也沒有特權,也不是誰說了就算,事相上的平等,大家都有共同的信念,淨善的行爲,這就是佛教戒律的物質,而發生偉大的作用——正法久住。所以,佛陀將要人滅時,教導弟子們要以戒爲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