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行講述:返樸歸真爲行 見如來本性爲道

  經行講述:返樸歸真爲行 見如來本性爲道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一九九九年十月

  地點:遼甯省大石橋市某寺

  聽衆:隨行弟子約十二叁人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九,上妙下祥法師在遼甯省本溪茅蓬叁年閉關圓滿,中午出關後,即帶領弟子開始行腳。從本溪茅蓬出發,途經本溪市、遼陽市、鞍山市、海城市、營口市,九月二十二至營口楞嚴寺結束。曆時二十叁天,行程約四百八十裏,參加僧衆十二人。

  隨後,師帶領弟子先後在某寺、某佛堂等處隨緣安住。此是九九年十月在大石橋市某寺暫住時,師對衆弟子所開示的《經行》,講完並對弟子現場進行指導。師當時只講了《經行》前面的兩句,該錄音所保存的師講法之珍貴資料,也是妙祥僧團隨緣漂泊時堅持修行的一個見證。現根據錄音整理成文字。

  

  先講什麼叫行道?就是返樸歸真爲行。那什麼是道呢?就是證得如來本性爲道。行哪個道呢?要返樸歸真爲行道。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句話:“返樸歸真爲行,見如來本性爲道。”所以說我們了生死,首先就得要行道。

  行道包括什麼呢?八萬四千種法門都叫行道。但是咱們今天講的是其中一個法門。這法門簡單地講有:坐叁昧、行叁昧、半坐半行叁昧、臥叁昧、還有跑叁昧。今天專門講行道這個叁昧。什麼叫叁昧呢?就是正定,就是道。

  這個行道又有一個名叫經行。爲什麼叫經行呢?經就是路。行,這裏的行就是在路上走。走哪條路呢?就是我們了生死這條路。怎麼樣去走?我們先講行道這一部分。如果你行好了就可以了生死,就可以成佛。這是一個特殊的法門,沒有一個大德不從這裏走過的。但是現在看來懂這個法門的人太少了,而且我們的機緣又不成熟,有很多時間就給浪費過去了。如果前生沒有這個善根,你今生就遇不到行道這個法門。所以說今天大家能學行道法門,就是前生、多生種出的善根。

  這個法門很特別,第一個特點就是以走爲主;第二個就是特別方便,只要你一擡腿就行;另一個就是現境特別快,而且特別超速。有時候你打坐很長時間見不到境界,而這個呢,比如說一個人行幾個月或幾天,馬上境界就現前了。什麼叫境界現前?能不能有人答出來,什麼叫境界現前?

  一弟子答:有一定禅定功夫,接近入定那種情況。

  這個答的也對。還有誰能答出來,什麼是境界現前?你說吧,不用頂禮。

  一弟子答:是不是就是心中的妄想少一些,心裏可以清淨一些?

  什麼叫境界現前?就是修道的過程,就是行菩薩道的過程,也叫菩薩行,也是成佛的過程,這叫境界。沒有這個境界你不能成道,這是必然過程,也是返樸歸真的一個過程,所以叫境界。但是你不能執著這個境界,如果執著這個境界,真的變成假的;你不執著,假的變成真的。這句話要記住,“不執著,假的變真的;你要執著,真的變假的。”只要不執著,一切境界就會現前。現前那就是你行菩薩道的結果,也就是行道的結果。所以這個行道見境界非常快。境界現前也是除塵的結果,除塵——剛才他們倆說的都對,特別是誰(第二位弟子)答的那個,這就是除妄想的結果。

  所以行道是非常重要的。過去的祖師大德行道的時候,就把自己的業力消除了。一旦業力消除的時候——有一個大德我忘叫什麼名了,在五臺山,有一天行道回來,他就看到這個天地都亮了。這地上,黑天都不用照,地都亮的。後來和他同住的這個老和尚就看出來了,說你得到境界啦!這回地都亮啦!老和尚樂呵呵的,那個大德他也很樂,這不太高興了嗎!過去有眼睛沒有用,現在這個眼睛起作用了,天地都是亮的,地上都看得清清楚楚的。老和尚說了,我在這叁十多年,天天這樣。叁十年啊,天天都這麼亮。所以你要沒有這個,你怎麼得果啊?亮了就是得果。所以說他行道得到這個境界了。

  再有行道見到境界的就很多了,你比如,從現實來講,你像蘇居士啦,還有性空啦,就連有人這次上山才行幾個月都見到境界了;等到他們親藏等這都見過境界。

  爲什麼見境界?這就是你消業的過程,這就是往道上走。不要以爲境界是壞事。是好事,但你不要把這個好事當真,一當真就變成假的了。所以你不能執著。明白了吧?只要不執著,它就是個好事,往上走就行了。它就是除塵的過程。

  另外,行道可以入定。有人說走不能入定。走也能入定,是能入定的,走可以入定。還有一個,經行比如長行,其中就有一個般舟行。特別是這個淨土法門,般舟行這個非常殊勝。但一般功夫是行不了的,要行叁個月。走,不坐著,得走九十天,這九十天你想坐一會兒那是不允許的。如果走得好,阿彌陀佛立在眼前。阿彌陀佛立在眼前來接你,就這麼厲害。但是這個一般人恐怕是很難行的。見月老和尚在這一生行過兩次,是很了不起的人物,很了不起,確實是淨土宗的大德。

  好,咱講咱們的行道方法。我們不能達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斷地行,但每天應該保證一到兩小時的行道時間。這也是咱們山上(在本溪茅蓬時)的一個特點,也是咱們山上的寶貝。因爲我從行道這裏有點體會,所以要把這個法門弘揚下去。

  剛才講了,我以前在五臺山時,有一次一個越南的和尚來五臺山。他說,“整個五臺山,我沒看到一個和尚會行道的。”後來性空把這事跟我講了,當時我沒在場,性空在場。而他拿了幾本虛雲老和尚的書,他把這一套書,滿殿的人誰也沒交,就交給性空了,“得了,給你了。”就性空會行道,他跟我學的,這也是個因緣。性空回來就給我看,完了他就跟我講。我當時還有點生氣,說:“我出去就好了,(怎能說我們)不會行道!”

  咱不管他說的對錯,就是說行道的法門,現在丟得太多了,知道太少了。咱們應該把這個弘揚下去,而且它能助道,助道非常快。因爲我們往往打坐的時候有定,有時好好念佛或誦咒,這時候有定;你不念佛、不誦咒、不打坐的時候沒定了,出去就散了。外面要下點雨,你就跑了,跑得比誰都快。說不好聽點,比兔子都快,捂個腦袋就跑回去了,啥定力也沒有了。你要是在往生的時候有境界,如果是下雨境界,你保證跑得更快,一下就跑地獄去了,那就壞了。所以說必須得有定力。

  就是說行住坐臥都讓它有定力在。首先要行,咱先解決這個走。這個走太重要了,我們平時很多時間都在走。比如上廁所這個功夫也在走,甚至吃飯這個功夫也在走,甚至出去辦事也在走。一天哪,你看看有很多人忙叁火四地走。特別咱們還有行腳,你會不會行腳,都在這個行道上。不會行道,你就不會行腳,你出去整個就是光溜一溜。如果你會行道,你往哪走,它都自在。而且往哪走,都沒離開家,都沒離開道場;你要不會行道,你就是走到哪個道場,進哪個廟,你也沒在家,你也沒到道場裏,你只不過是在走馬觀花,稀裏糊塗,你這白浪費時間哪!如果你會行道,即使就在這走一步,就在十步之內,你都在道上,你都在道場中;你不管走到哪,都在道場中。所以說這個行道太重要了! 

  (編者注:道場:梵語菩提曼拏羅,謂佛成聖道之處,中印度摩竭陀國菩提樹的金剛座是也。《西域記》曰:“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中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又得道之行法,謂爲道場。《維摩诘經》菩薩品曰:“直心是道場、叁十七品是道場。”“道場”表得道、聖道、弘化等意思。隋炀帝時曾以道場爲寺院之名。後世沿用做爲寺院的別名。

  家:可理解爲修行,自性,如前面所說的本家本國。上文中,“都沒離開家”即此意。用“家”來表修行,多見于禅宗祖師大德的開示中,如“行住坐臥不離家”等,意思表達得深刻貼切。

  上文中,“你就是走到哪個道場,進哪個廟”,指我們通常所說的寺院,其它都指修行。)

  所以說,爲什麼咱們要行“二時頭陀”呢?要首先明白這個行道,不會行道你就行不了這個“二時頭陀”。不會行道,你說你會修行那只是一個妄語,只是個妄語啊!不會行道,你說我是個會修行的人,那你只是個妄語啊!

  大概的意思先說這些。它非常重要,也是咱們修行的法門中很重要的一環。我先把這個《行道》念一下:

  經 行

  眼觀臥牛之地初方便 面現呆沈小相不攀緣

  慢調息攝六根心無念 兩手垂少擺動人生淡

  下腳如踏棉雲慈悲升 行走緩緩不滯輕風來

  落腳堅穩不翹平心地 日曬風雨雪鬧增定力

  不別石坑屎水直心去 繞直室外小行無所求

  月日時念長行功德現 念佛持咒話頭隨己願

  境現光動無相皆除塵 能行所行消失是真行

  得于無所得時方爲道 十方如來菩薩同護歎

  行道本無話可說,以無念爲宗,慈悲爲本,無所求爲持戒,無所得爲目的。略說相貌,心中常悟,趣入實相,以助道業。其功德之大,難思難議,難說難盡。爲十方如來、菩薩,所加持,護念贊歎。衆生歡喜擁護,如荷花出水清淨,虛空無貌自在。供給參考,不要亂傳。

  主要是供給咱們內部參考的,不能亂傳。免笑于行家與不識者。這是九八年七月二十一寫的。這個主要是:一個爲山上寫的,另一個是爲本溪居士寫的。閉關時寫的,寫下來也不敢發表,後來有點境界了,一看才敢給大家看。

  這個解釋很多。“眼觀臥牛之地初方便”,什麼叫“眼觀臥牛之地”呢?就眼皮一耷拉,就看眼前的“臥牛”——就叁尺之遠。這兩邊不看了,再不看了。你就再好我也不瞅你,你就是前面有坑我也不瞅了,我就瞅這叁尺。超過叁尺,我眼神絕不到,如果到了就算犯戒。

  一弟子問:臥牛的範圍是叁尺啊,那不就是一米?

  哎,一米。(師父在現場演示)就是眼光往這一瞅,眼皮一耷拉。余光呢?不再往旁邊看了。對,就這麼大個地方,眼光不往四處看。

  一弟子問:應多少人行呢?

  這個不在人多,就是說你在自己走的時候就要眼觀臥牛之地。如果眼神再攝得好,瞅的地方就越來越近。

  什麼叫“初方便”呢?就是開始的時候,因爲我們的心攝不住。你瞅啊,瞅瞅這裏就想瞅那裏。瞅這裏瞅累了,眼光就往旁邊瞅去了,那不行。所以說用這個方法把心攝回來,攝住。“初方便”,就是初開始的一個方便,以後慢慢還要放下。你不要執著,我走一年還是那麼瞅著,使勁瞪,用眼睛去瞪那個地。那地有啥瞪的?那是攝你的心,不是讓你瞪那個地。你只要是眼光不往外瞅,把心放下就可以了,是這個意思。

  好,再解釋下面第二句。“面現呆沈小相不攀緣”,這個臉上的表情,你不能笑,一笑就起心動念,這就有妄想在這裏。要表現什麼呢?呆!什麼叫呆呢?就是傻子,傻子那個相,傻呵呵的,那臉的肌肉全都放松了。你不信,你想一下傻子什麼樣,把眼睛一翻,馬上這個肌肉就放松了,馬上這個呆沈小相就出來了。只要一出來你的心就沈下來了,這妄想一下就下來了。

  “呆沈小相”,可以出現呆相,也可以出現沈相。什麼是沈相呢?就是沈著,這心沈下來,臉沒有表情。雖然沒達到這個呆相,但可以當成沈相,不笑,穩定相,沈相。

  什麼叫“小相”呢?如果你這倆做不到,你可以先從小相來。什麼小相?別人都最大,我最小;別人都是佛,就我是凡夫;我恭敬別人,走到別人跟前小心翼翼地過去,生怕驚動別人,像在佛前走過一樣。不管看誰都像在佛前走一樣,如果你有這個心也是行道。這個心你要攝住了,就像佛似的,頂禮人。佛在因地的時候,專門是禮衆生。常不輕菩薩就是這樣,“不敢輕視你呀,你們都是未來的佛!”哎!有這個心,如果你現小相也行。

  爲什麼現這些相呢?就是不讓你攀緣,不讓你有攀緣心。因爲如果你不現這些相,一看到什麼一樂,你就是和什麼攀上緣了:你看佛像一樂,你和佛像攀上緣了;你看到衆生一樂,你就和衆生攀上緣了;你看宰相一樂,你就和宰相攀上緣了;你看花一樂,你和花就攀上緣了。攀上緣就是生死的根本,你有攀緣心就有生死;如果你攀緣心要沒有了,就能出離生死,就這麼厲害。

  一切衆生皆因攀緣心才有了六根。什麼叫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鼻子啊,就是攀那個香味,所以長出個鼻子來;眼睛,老好向外面瞅,老以爲外面有個真東西,所以長出個眼睛來;老想吃長出個嘴來;老想聽長出耳朵……這都是攀緣來的。這個六根哪,你看著挺好,實際上是六種罪證,六種罪證啊!你要不攀緣,這些現象慢慢就回去了,就回到你的如來藏裏,就能解決你的生死問題。所以要“面現呆沈小相不攀緣”,用這個方法把你的心攝住。

  好,今天就講這些,講這兩條。以後再慢慢講,這也不能一下講完。大家有時間呢,從今天開始每天行一到兩小時。今天講了這些,少行一小時吧,晚上行一小時!晚上回去行道!

  ※ ※ ※ ※ ※ ※ ※

  這個才是寶貝,要沒有這個,你說了生死就是一句空話。看到五臺山有一個“赤腳羅漢”,他也搞經行。就擱那走幾步,穿了個破鞋,趿拉趿拉的,但一看他就有修行。雖然經行,你要經行不好,也知道你修行到哪個部位上。雖然你會經行的方法,但你走不好,也知道你修行在哪個地方了。有的人左膀一晃,那一看,就知道你根本就不行!你說,我能打坐。雖然你打坐的時候可能是能定一點,但也確實是還沒完全到家吧!

  我原先受戒的時候,性空老在我跟前,還有一個老師父,反正成天的你要是往前一走,他就跟你後面走,就跟在你兩旁走,我也不能經行。沒法經行,老是一起唠嗑就這樣往前走著。那天好像是他們倆誰也沒跟我,好像有這麼一次機會。哎呀,可把我樂壞了!雖然就走不遠,這就給我樂得夠嗆,我說可有機會出來,沒人跟著我啦!趕緊地搭上衣,那時是搭衣上殿去。然後眼睛一耷拉就開始經行——人多也不管了。這一經行的時候,那心裏特別地好受!平時那說話是遭罪,找罪受。一經行的時候,眼睛一耷拉,心一死,往前一走,心裏特別地好受!

  剛走不遠,那裏有水也是踏著水就過去了。過去後邊,那是一個專門給比丘尼授戒的大師父,在比丘尼那裏當大師父(即負責戒場威儀的開堂和尚),這麼一個比丘尼。她可能是發現了,老遠就跑過來了,跑我前面看。你跑我也不理你,反正我是走我的。等到後來,我走到大殿那停住,也沒擡頭瞅她——也知道是她。她後來一看,噢,這麼個人,不起眼,沒啥意思!可能一看是假的,得了,她也不追了,上客堂那裏了。但是後來我走這個經行,發現她還是有點幹嘛——就是說你要走好了,不管是誰,馬上對你心裏就産生恭敬。你有一種自然的氣質走出來了。

  

  

《經行講述:返樸歸真爲行 見如來本性爲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