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十一、
第叁,你好像是修苦行,現在人是否不太適應修苦行?以修苦行的形象入世度衆,是否不太合時代?
答:表面上看我們修行的是苦行。因爲苦啊,有兩種苦,一種是修道的苦。修道的苦就是和世間對比來講。它不隨順著世間,被人們認爲不能享受五欲。五欲不是修道人所爲,五欲是墮落的形象,是墮落的標准。還有一種苦行叫外道苦修。這種是睡冰床、吃狗屎、睡穢地,他以爲這樣不斷地折磨身體而達到成道的可能性,這是外道的苦行。
佛法是贊成苦修的。比如釋迦牟尼佛在雪山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麥,瘦得皮包骨頭,六年的苦修斷了貪欲。本來釋迦牟尼佛應該在雪山成道,也考慮到衆生修不了那麼苦,所以說沒有在那兒去成道。
釋迦牟尼佛通過六年的苦修,把這個貪欲心給克服掉了,這才從雪山出來以後,在尼蓮河飲了牧羊女的牛乳。有的說所飲是白牛乳。有一種牛,是白牛,它的糞便都是香氣的,帶有香氣,這個確實真實。咱們寺院就有這種白牛糞,這個鋪在地上都是清香的(注:白牛即《楞嚴經》卷七所說的雪山大力白牛,此牛食其山中肥膩香草,唯飲雪山清水,其糞微細。可取其糞和合栴檀以泥其地,建楞嚴壇場。)
當時佛喝了牧牛女供養的白牛乳,最後得到了不苦不樂的中道義。坐在菩提樹下四十九天,夜睹明星成正覺。佛全部的示現過程,就是我們今後修行的過程。
現在有一種人,認爲那是無益苦行,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是因爲他怕苦不敢修,爲了掩飾自己不能修行,而給它定個名稱,叫“無益苦行”,這是不正確的。有意義的修行是應該做的,在有的人認爲是苦行,在我們認爲是一種快樂。因爲我們知道,我們日中一食是符合戒律。從佛到現在,是佛的規定,就是日中一食,所以說這個並不是苦行,是戒律所規定的。而且這個問題經過第二次結集,有七百羅漢給重新結集了藏經,同時作出十種的判決,這十種判決,其中就有不允許隨便飲食的,這不是佛法。佛法裏是日中一食。第二個就是說不允許僧人摸錢,摸錢不是佛法。所以說這些都不是苦行。這是遵守戒律,是必要的修行,這是成佛的標准。
“現在人是否不太適應這種苦行?”不是,現在人更需要這種修行。而且所有的衆生,都想找出他的解脫之路,因爲現在的人被金錢所困惑、所苦惱,被飲食所苦惱,沒有出路。他們很需要這種修行,因爲沒有找到。如果他們一旦知道這條路,他會生起非常大的歡喜。包括咱寺院最近來准備出家的人,層次越來越高,都來出家。他們並不缺吃、不缺穿,他們缺少的正是這種修行,和找到這種清淨的心,找到這種回家的路程。所以說這種修行是回家必由之路。如果貪戀還能成佛,那世間人做小生意,貪吃貪睡,都能成佛。所以說貪戀是不能成就的,所以必須遠離,遠離並不是無益之苦,是戒律所要求。
“以修苦行的形象入世度衆生,是否不太適合時代?”現在比如說,我們每年要行腳,要乞食生活。當我們乞食生活的時候,很多的被乞的人家,當聽說我們不要金錢的時候,他突然地愣住了。他從來沒有過這種停住的狀態,他不知所措,好像聽到天方夜譚一樣——這個世界還有不要金錢的。隨之他就生起了一個極大的反應,就是一種特別的歡喜。這種歡喜不是來源于我們不要金錢,而是來源于他心裏,從金錢的迷惑和困惑解脫出來。所以說他好像解放一樣,心裏突然從黑暗見到了光明一樣。所以說,這種形像入世,會能救無量無邊的衆生,只有這種清涼劑才讓人們覺醒,還有一條路可活,可以生存、可以修行、可以解脫。所以說這種形像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需要,就像重病必須要良藥一樣,它是一副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