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供養一袋米和一百塊錢,發心一樣,不要刻意再執著在金錢上,是嗎?

  問題叁、

  第叁個問題:出家爲僧,本來就是吃十方供養,持戒正念正行,自然受人尊敬,也自然有人供養。供養一袋米和一百塊錢,我個人感覺意義是一樣的,最起碼所發的心是一樣的,不要刻意再執著在金錢上,是不是這樣呢?

  僧人啊,出家爲僧,吃十方的供養。他所謂的“吃十方供養”,就是用自己的修行來換取供養。因爲他要作爲一個清淨的福田僧,否則的話就欠了,就欠帳了。

  如果是一個清淨福田僧,他必然不會摸金錢,對金錢必然是遠離的,這才能存在持戒正念正行,而受人尊重。如果要摸了金錢就沒有意義了,而我們這個所謂的“清淨福田僧”是否還能成立,就是一個疑問了。

  佛不講嗎:“手捉金錢非我弟子”,既不是佛的弟子,怎麼樣給人種福田呢?一袋米和一百塊錢的供養並不一樣。雖然現在的生活用錢可以買到米,但有時候沒有錢也可以買到米。它並不是以米代替了貨幣,而是通過買米以後,來供養吃用。在這方面,以這種方式和直接供養金錢意義就不一樣了。

  首先是佛早就告訴了:不允許僧人摸金錢。法王已經有了命令,我們必須要遵守。而且錢的害處,比米要大得多得多。供養米可以得到清淨,而錢對僧人來講它有破壞作用。所以說,這個錢僧人是不能摸的。

   “不要刻意執著在金錢上”,不是刻意執著,因爲“持戒不是執著,執著不是持戒”。如果把持戒看成是執著,那就是錯誤的。發心是不是一樣?有的發心確實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好心必須辦出好的結果。有人想往北京走,這是好心,但是你要南轅北轍的話,雖然付出了很大的辛苦,可能得到的結果並不是那麼理想。所以我們發心固然很好,但是同時還要考慮護持僧團這一方面。所以說這個問題,大家應該明白,我們護持僧人的不捉持金錢戒才是最重要的。

  佛教的第二次結集時,你看看七百羅漢同時做出一個明確的判決:手捉金錢不是佛法。它是世間法,不是佛法,這個已經是沒有疑問的,所以大家對這個必須要清楚。有人在反複強調這個東西,無非是對金錢放不下。爲什麼對金錢放不下?他以爲有了金錢能更方便,他不知道有很多方便,是沒有金錢以後産生的,才是真正的方便,有了金錢反而不方便。

  比如說,你兜裏揣著金錢,跟人談話期間至少得防備別人對你有想法,是吧?是不是要你兜裏的錢,或是想跟你借錢,或者准備要偷你的錢,或是你也想要別人的錢,所以心裏就不清淨了。如果不摸金錢,你給都不要,你有錢沒錢和我沒有關系,互相談話之間就特別的清淨,能夠說說心裏話,互相交流的語言也比較直接。

  等出外辦事那就更自在了。因爲沒有金錢,你走到哪,人家也不會找你麻煩,最起碼小偷不找你麻煩。看你穿得這麼破,又沒有錢,小偷早走了,還怕你跟他要飯吃,是吧?他躲你遠遠的,要飯的他也不找你,誰都不找你。另外你睡覺也用不著關門,走哪也不用防備左右的人,“這人是不是有什麼目的啊?”腦子老處在一種緊張的狀態,所以說就沒有意思。本來活著就應該自在,是吧?何必叫一個金錢束縛住。

  特別是現在的世界,戰爭這麼多,他們目的是什麼?都是爲了金錢。戰爭就是爲了金錢才打起來的,所以說金錢是萬惡之源。有了金錢就有了罪惡,金錢不是什麼好東西,大家應該清楚。

  所以說居士發心供養一袋米,是他做布施,是護持叁寶。如果給一百塊錢,這樣的話,雖然他的發心是對的,但是這種布施的方式,失去了護持叁寶的作用。不應該直接供養僧人金錢,他可以托付哪個居士去買一袋米,或是買兩塊磚作爲布施,這是他的責任,是不?這樣的話,僧人又解決戒律的問題,居士也解決一個供養的問題,這都很好的。所以說應該遠離金錢。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