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寺院一直建設,現在怎樣把心從動中拉回來安于靜中?請師父慈悲教導弟子怎樣走進修行大門。”
“寺院一直建設,怎樣把心從動中拉回來?”這就說明,我們對建設不理解。我們建設,是在動中進行修行。因爲我們有很多的煩惱和習氣,如果叫你直接坐下去,有時候你坐不下去。所以說這一(個)夏天的活動,把我們能安靜下來了。安靜下來了,心稍稍安靜,我們覺得原先在動中、建設中,我們的心還有不踏實地方,應該安于靜中。但你不知道是你建設的努力,把你的妄想化解了,才有今天的要安于靜中。像人走累了,才想找個地方,你不累,他不想找個地方兒。就是我們的心開始老實了。我們對建築應該有一個正確地認識,不要以爲是無益的建築。沒有辦法,那是爲了降伏煩惱,爲了我們修行的需要,所以才有了建築。建築是讓我們在動中來攝心,讓我們在動中,知道來怎樣修行。
有人說動中不能修行,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我給大家舉個例子,以前有個人,他在工作中,晚上工作,給別人拿藥,他並沒有看別人是誰對誰,就很認真的,一點兒不分別,這個病人是什麼樣人,是男是女不分別,而且很認真地去處理這個事情。對蚊子咬呢,他也能慈悲,任它咬。而且也不看電視、也不看小說,在那靜坐。來了患者就幫他拿藥。拿著拿著,他就不知道了……等到藥也拿完了,過了好長時間,才從這個(境界中出來),才知道,剛才一點兒妄想也沒有。也不知道是拿和沒拿,也不知道拿錯和沒拿錯,都不知道。但是這個境界一回憶,都清清楚楚的,還清楚,完了還不知道。
說明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從動中能靜,不是不能靜,是我們沒用功夫,沒用好。包括我們走路都可以聲音聽不見了,眼睛能見的也視而不見,但是我們還繼續行走,什麼都不搭。所以說,動中是可以修行的。(編者注:不搭:方言,不相幹、不幹擾、沒關系的意思)。
那我們這一年來的建設,應該安于靜中,就更加深一步了,要在靜中修行。靜中修行,首先不要否定動中。你有平等心,才會靜。你的認識裏有錯誤,認爲靜才能修行,就壞了。在靜裏你也修不了,因爲靜裏有動。你把那個動又拆成了新的想法,最後靜也靜不下來。
比如說剛打坐,過去是粗的動,這回來個細的動。一會兒有人敲門,或者房梁響一聲,你都會生氣、嚇一大跳、厭煩,那你怎麼修?應該把這個動當成一種很好的事情。我給舉個例子,正在打坐,別人就咳嗽一聲兒,你當時這個念已經動了,應該是生氣呀,還是不生氣?不生氣還做不到,生氣對修行不利。所以你轉個念兒,你想:哎呀,他這聲咳嗽,也可能是幫我開悟的。他的聲音咳嗽小,要大一點兒可能這一下就開悟了。你動這麼個念兒,馬上這個煩惱心就降伏了。有人開門咣當一聲,這下給自己心裏嚇一跳,這個心差點沒從這個心髒出去。這時候你想:哎呀!這是幫我開悟了。看來我有執著,要不執著我再放松一點兒,可能這個就悟道了。你這麼一想,一轉念,就不受傷害了。很簡單,就是說我們在靜中,應該知道靜中有動,而這個動是靜中的動,是幫我們開悟的好因緣。
爲什麼這麼說?虛雲老和尚開悟就是杯掉在地上,那詩怎麼講?杯一落地什麼的,響瀝瀝啊,是什麼?啪的一聲響,什麼虛空粉碎了,全聽見動的聲音開悟。(編者注:虛雲和尚五十六歲時,在高旻寺打禅七,護七師沖開水,濺在和尚手上,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如從夢中醒來而開悟後,所作表達當時境界之偈:“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我們也是一樣,我們在念佛,就用念佛這個聲,來幫我們破除這個無明。也是在用這個動。所以說,我們對動不要反感,我們又要安于靜,兩項,我們來調整。總的來講,我們對什麼都不反感,都能夠正確地認識,就把我們的心會拉回來。怎麼拉回來?你對動沒有什麼反感和不反感,而且對這裏修行的竅門我們應該掌握了,我們心就已經回來了。安于靜中,我們又知道靜中有動,那我們就安于靜中。如果你不知道靜中有動,你就不會安于靜中。所以說,靜中有動,就不存在靜和不靜、動和不動的問題了。這兩個問題反複說,主要就是破除動和靜、動靜二相。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那就是超出叁界了,就要飛躍了。所以說,修行中首先應該把動靜二相,它是一個妄想,對這個相我們有正確的認識,我們就會走進修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