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弟子已經發死願不下山,可是無明煩惱一來就下山,怎麼辦?

   阿彌陀佛!師父,弟子頂禮您,弟子已經發願,發死願,不下山(離開寺院),可是無明煩惱一來就下山,怎麼辦?(衆笑)說話做事總是觸惱人怎麼辦?怎樣才能降伏自己的心?

  發死願也不下山,那你下山就你先死呗(衆笑),是不是?你看看她以後還敢不敢下山?看誰敢下山。

  我們發願,爲什麼還做不了主?第一個就是平時說話不算數,借東西不還,答應的事就不做。小事,由小積大,造成了妄語,所以說話就自己做不了主。平時說,今天師父你放心,這個地方一會兒交給我,我去打掃,可一會兒卻回屋裏睡覺去了,忘了。等醒了還沒有慚愧心,哎呀忘了,明天再說吧。有機會他也不補償,也不去忏悔。等時間久了,他養成習性,雖然發的是死願,但是和願力不相應。有一個妄語的因,必然導致妄語的果。所以說,他怎麼發願,自己想好,但是就作不了主。應該處處給自己作主才行。

  怎樣去作主?就是不妄語!另外要敢于承擔,承擔什麼呢?一切錯誤敢承擔,不能推叁阻四的。一看這事:盆兒打了,那可不是我打的啊!就先喊不是我打的,和我一點兒關系都沒有,只不過是我幫他拿,沒拿住而已。處處都是我,有了我,願力就不真實,就作不了主,因爲我就是煩惱。所以我們想說話算數,首先從我們的習性毛病一點點兒找,天天忏悔,究竟我犯了什麼。處處給自己做主,最後才有我們想怎麼發願,就會怎麼做的結果。

  爲什麼無明老起來?就是我們“我”字太重。別人觸惱我了,別人傷害我了,別人煩我了,都是別人,從來沒想自己錯。要有錯,那自己小錯,別人大錯。所以說是這樣,本來明知不該下山,但是她就下山(離開寺院)。

  另外就是生死願不切,想了脫生死,只是嘴說了脫生死,但是又順著生死走。什麼叫順著生死走呢?貪吃貪睡,貪戀世間的東西,世間的衣服啊、鞋襪啊,電視啊、圖像啊,甚至等等的妄想心,唉,這些好!特別是愛幹淨,一天洗好幾遍,碰一下也不行,這都是自私的一種表現,都是照顧自己。所以說,這就不行了。特別是同參道友,碰一下也不行,我的鞋就不允許你穿。另外我們的心眼兒小,看別人犯錯了,心裏偷著高興,這樣式的,等等,這些東西都是無明和煩惱。我們用貪嗔癡作爲我們的修行,所以無明煩惱就不可能去掉。

  怎麼辦?應該從頭做起:不妄語、不自私、不自利、不求人,從這開起,每天忏悔。而且依教奉行,天天忏悔,苦事自己做,天天這樣,永遠不斷,不斷地誦戒,這樣你才能降伏煩惱。這樣我們發的願才會真實,才能給自己做主。

  再一個毛病,是最大的毛病,就是在那坐著,老好想事兒。在那想啊:這個人有錯誤。她不該那麼做,你看她怎麼那麼做?當家師有錯誤,她怎麼就……哎呀怎麼又下山了。你看我們都在這修行,她東跑一天,西跑一天,下山又溜達去了,那外面世界可不好咋的。她不知道當家師是爲了大家服務,那麼辛苦,她就往邪裏想,老是看別人錯誤。“你看那人吃飯吃那麼多。”“那個人,第一個就把蘋果拿來了,把那些的就不要了。”她總是眼睛到處瞅、到處看。實在看不著了,就擱那想——這個事兒如果要發展起來會多大,明天輪到我怎麼辦?她想起就沒完沒了,想來想去,就想到別的道兒上去了。

  所以她的煩惱就起來了,這個僧團我待不了,這個僧團已經到了末法了,眼看就要成大火坑了,現在完了。當家師也不行了,執事人也不行了,我一看這裏,就剩一個好人,那個好人就是我,我要再不走,就和他們玉石俱焚了,可不行了(衆笑)。做出種種的想像,最後就被想象給騙了:我得下山,你們攔我不對,你們這不行。你們淨講戒律,什麼戒律呀,開遮持犯都不知道,還講戒律?想來想去,她就想了一大堆的幻境。最後做出傻事來,就下山了,甚至還俗了。

  這個話,不是我想出來的,這是昨天,我有個弟子,出家七八年,還俗了,又回來。爲什麼還俗?他說:“師父,我向你忏悔,我辜負你的培養!我就是瞎想啊,想來想去,就想出毛病,最後因果成熟就還俗了,等還完俗想起錯了,晚了。就是平時想,老看師父的毛病,看僧團的毛病。我還俗回來,是告訴大家,千萬別亂想,可得注意這個事情,太害人了。”有時候我們修行,就在那裏沒事兒想,看著挺老實,實際上就在那胡思亂想,這是我們修行中一大弊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