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皈依叁寶之義
太橋旦曾堪布
我們今天要講解皈依的利益、功德以及沒有皈依的過患。對于皈依的意義,可能有人已經學習過,今天再聽一次,可以增加記憶;是第一次的人則有新的了解。
就藏傳佛法而言,皈依是非常重要的項目,然而皈依的情況不一定只是在佛教中才有,在其它宗教也有皈依,但是真正的皈依,是不共、勝義的皈依,只有佛教才有。所謂的皈依,就是一個衆生爲了畏懼現前與究竟的痛苦,要尋找一個方法救助他出離痛苦,所以有皈依的産生。我們皈依的出發點,大多數都是因爲在世間想離苦得樂,尋求救助依靠,這並非只是人,其它界的衆生也會尋求救助與依靠。
在這裏我們講到皈依有很多層次,像小孩害怕恐懼,要皈依父母,尋求依靠;身爲父母的有畏懼和苦痛,會找世間的鬼神、有力量的對象去皈依。因此,各個宗教有不同皈依的方法,以及對于皈依者的心態動機各有不同的說法。佛教經典說,佛法的皈依是最正確與究竟的皈依。
佛法中皈依講求正確、清淨,皈依的對象爲教主佛陀、佛所宣說的法和僧,這叁項稱爲叁寶。單就皈依的對象來說,佛教皈依的對象比其它宗教皈依的對象正確、清淨,因爲其它宗教皈依的對象本身並沒有完全從痛苦中脫離,獲得完全的喜樂。在無著菩薩《佛子行叁十七頌》提及「皈依叁寶佛子行」說到一切世間的神祇,本身都還在叁界輪回,沒有證得涅槃,和獲得無上究竟的智慧,不是我們所皈依的對象,所以皈依很重要,但更重要是皈依的對象。
接著,我們要知道身爲皈依者,我們自己需要具備的發心。分爲叁種狀態,這叁種皈依對象都是叁寶,只是心態不同。
首先談到最下等皈依的心態是,爲了怕到叁惡道受苦,希望獲得快樂,而尋求皈依。這是最下等的發心動機,也就是並非求取究竟果位或正確的修持,而是爲了獲得世間的快樂,求授皈依。像這樣的心態,沒有清淨心,稱爲「下士」。比如,有人爲了更長壽、富貴、希望此生更有名聲,爲了此生的快樂,非正確清淨的發心,所以稱爲下等動機的皈依。
其次中等的皈依心態。中等者,希望自己得到涅槃、爲了獲得阿羅漢果位、不願意受到輪回的苦、懼怕輪回苦、並沒有想到利益衆生,這是中等的發心與皈依。
第叁種是上等的皈依。上士皈依,明了一切衆生如同我們的父母,如今都在輪回苦海中受苦,因此要皈依,修學佛法,成就佛道,讓如母的衆生能夠脫離苦海,成就佛道,這是爲了一切衆生的皈依,就是上士的皈依。
因此當我們在皈依時,應該觀察自己的心態與動機,是持哪一種心態。求授皈依時,在座各位都是佛教徒,且都是大乘佛教徒,也都做密乘修持,更應該砥砺自己做出上等的發心求授皈依,修學佛法。
對于皈依和戒法的獲得要具備因,即心態要具備因緣條件,才算是獲得皈依戒,不止是外表上:剪頭發、拿到法名與皈依證。
因有二種,共同說法是,首先是信心,密乘的說法是虔敬心。少了信心與虔敬心都無法獲得真正的皈依。就像經典說,若不具備基本信心,佛菩薩一切善法功德不能獲得,因爲沒有信心,沒有獲得皈依戒,就沒有辦法獲得菩薩戒、也無法獲得密乘戒,層層精進。如同前面所提,自己是否求授皈依,取決于自己,重點在反觀自己對上師是否具信心、虔敬心,若是沒有,只是人家拉我們來,這並非真正的皈依。我們要知道雖然皈依是重要的,但皈依的求授也非容易的事。
至于皈依的重要性是分別佛教徒與外道這兩者之異,換言之就是自己是否承認叁寶。佛教徒與外道的分別不是說外表長得醜的是外道,長得美的是佛教徒,而在自己承不承認叁寶。有些人說,佛教與外道的分別,依據有無皈依這論點,但是不能這麼講。皈依是建立在感到苦,想尋求依靠,像佛陀本身沒有皈依,佛沒有苦,不會尋求依靠,用皈依來分別佛教徒與外道,是有爭辯的,應該取決于承不承認叁寶。
在承認叁寶之後而皈依,就會成爲真正的佛教徒,與外道有所分別,之後求取任何法、戒法、灌頂、密乘戒,就能真正獲得,因爲基礎已經具備。
以上是談的是皈依的重要性,皈依對象爲佛法僧,是正確皈依的對象。
對于佛法僧叁寶所代表的意義,也應該認知,因爲佛法僧是指導師、是道路、是我們于道路上的友伴,想要真正獲得遍知究竟佛果,如果沒有皈依、承認,那遍知的佛果我們是無法得到的。以世間法來比喻,佛好比是老師,法是老師教的課程,僧是我們的同學。另一比喻:佛好比是醫生,法是藥,僧是護士幫助我們。倘若我們是病人,當我們生病時,要看醫生吃藥需要護士的幫助,自然我們的病就會痊愈。爲了獲得遍知的佛果,要依靠佛、法與友伴的幫助。
另外,我們重複敘說,自己如同病人一般,最大的病就是煩惱病,爲了要醫治煩惱大病,我們需要藥,最好的藥就是正法,最好的治療者醫生就是佛,最後還需要友伴一起來幫助我們。對于叁寶的認識可以用這樣來理解,叁寶是我們的共同皈依處,在密乘也有不共的說法,這裏說的是共同的說法,一切佛教所講共同的皈依處。
所以叁寶是我們究竟的皈依處,而最究竟的皈依處是佛,因爲他成就法身;法並非究竟皈依處,因爲法像我們渡河的船,渡河時,需要船,渡過去,成就佛果之後,就不要船,可以舍棄;僧也在尋求皈依,非究竟皈依處。法與僧是現前的皈依處,真正究竟皈依處仍是佛。對叁寶的說明,各位可能都聽過,也學過,但是很多人學了高深的大手印,而看不起或忘記,這裏重複講解說明,是讓大家有所回憶。
現在很多修持者的情況,是對皈依、發心、前行應具備的基礎功課,不放在眼裏,對正行抱著很大的寄望,注重正行的修持,但是經典所言,前行比正行還要重要。前行基礎沒有打好,正行會有障礙,如果注重前行,則正行中每一次第可以順利度過,據傳阿底峽大師來西藏教的全部都是皈依的修持,他在印度是很著名的班智達,在西藏很多人幫他取名「皈依班智達」,他這樣的大師,都如此重視皈依,我們更應該重視皈依。
皈依叁寶,首談皈依佛。一般凡夫的認識,特別是初學者,想到佛就想到唐卡上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像;認爲法就是經書,或講出來的東西;僧,就是穿著僧服、剃頭的人,這是一般人對叁寶的認識與看法,以相狀爲見到的佛,是因我們不淨相所見到,《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人以色求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有法、報、化叁身,化身是我們比較容易見到的,登地菩薩就是見到報身佛,究竟者見到法身佛,沒有任何形象。對初學者,要講低層次,先有一個相狀的佛,當他進一步修持後,可以講到更高層次的皈依層次,最後則說皈依法身法,依據衆生現前不同的修持情況而宣說。
就皈依法:法分二種:教法與證法。教法是指叁藏經。證法是指叁學。簡言之,能夠聞思就是教法,證法就是實際修持的法,任何人對任一種升起信心並學習就是皈依法。證法又分二種,道谛與滅谛。道谛是淨除煩惱的方法。滅谛,是真正除滅煩惱。在此時間有限不多作解說。
就皈依寶:僧寶,分大乘、小乘兩者來理解。穿著僧服是小乘見解,以聲聞乘獨覺乘緣覺乘僧團爲僧寶。大乘則認爲登入初地者,如觀音菩薩爲僧寶。皈依任何一者,都是皈依僧。
皈依叁寶,大小乘對皈依的對象、皈依者的發心、時間長短持不同見解。
小乘佛法的皈依對象,佛是化身佛、法是四谛法、僧是四部僧團。發心是爲了自己一人出離、解脫輪回。時間是盡形壽,到死亡之前的皈依。
大乘佛法的皈依對象,佛指法身佛與色身法,法是大乘叁藏經論,僧團是大乘僧團,比如八大菩薩。大乘皈依發心是,一切衆生如同父母,都在六道輪回痛苦,爲了使他們脫離,所以要求取佛果,使他們離苦獲得解脫。時間直到成佛之前都皈依。「直至菩提我皈依」,在未證菩提前都皈依,直到獲得佛果,一切斷證,才不需要皈依。以上所講的是共同皈依的說法,依止顯密的共同說法。
在密續,分四部,對于皈依說法,事部與行部二個是比較相近、相通的。對象一致:佛的叁身,法以事部、行部的教法,僧指瑜伽行者,發心與大乘皈依相同。
瑜伽部:佛是五方佛,法是瑜伽部密續,僧是一切男女菩薩們。
無上瑜伽:佛是佛的五身自性、法是無上瑜伽密續法、僧是一切出世間的勇父空行。無上瑜伽又分二支派,這裏所講的是上等支派的說法,承認皈依一位上師,就是等于皈依佛法僧。在此所做的皈依,就是依據無上瑜伽部的上等支派。道理是,皈依一位上師,上師的身體即是僧、其語爲法,其意爲佛,其事業即爲護法空行,所以皈依一位上師就皈依所有的對象。
我們求授皈依,獲得皈依之後,何者該做、不該做,是我們要學習的。皈依後,我們應做的事像小的佛像、佛的形狀、畫像都要敬重,如同見佛。任何與佛法有關一字、句都要敬重,都是法。對于僧,有任何相狀爲僧人的相,你看到要尊重如同僧寶。恒常供奉叁寶,祈求叁寶加持,不論到哪裏任何地方、不管是否快樂都應該做,隨順皈依的修持。
我們應該斷除的,不該做的事,像已皈依佛後,就不應皈依世間、外道的鬼神;已皈依法,應斷除對衆生的傷害;已皈依僧,要遠離惡友,不與惡友、惡人同行。
大手印皈依對象,就是皈依證第一頁的法照,第一頁是大手印皈依對象。
皈依後能到什麼功德,第一、證明我們進入佛門,第二、獲得皈依戒法,得到甯靜喜樂,第叁、漸漸清淨罪障業障,第四、積聚福德資糧,第五、人與非人不能傷害我們,第六、魔障與障礙可以遣除,第七、不會落入惡道、第八、成就佛果。
雖然我自己沒有功德,但是對叁寶很有信心,現在給大家講皈依的功德、教法,也是很好的善因、善緣,所以感到非常歡喜。
《淺談皈依叁寶之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