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獅子吼”與“河東獅吼”
阿蓮
“獅子吼”來源于佛教,是佛祖傳教說法的代名詞。
據《普曜經》裏說:佛祖釋迦牟尼發表他“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出世宣言”時,“作獅子吼聲”。
獅子是原産于印度或非洲的一種大型野獸,體相威猛,有“獸王”之稱。由于獅子的吼叫聲音十分宏大,能令衆獸聞而生畏,所以後來在佛經典籍中又常用“獅子吼”來形容佛祖釋迦牟尼講經布道的威懾力量如獅子吼叫,如雷貫耳,無人不聞。正如《維摩诘經•佛國品》中所說:“演法無畏,猶如獅吼。”
據說釋迦牟尼佛祖身邊有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和地藏,四人各有分工。其中文殊師利專管“智慧”,所以他的塑像多是騎著獅子,以表示智慧威猛之意。
而“河東獅吼”則是一條成語,常常被用來形容嫉妒心強而又性情暴躁的妻子對丈夫大喊大叫,後被引申爲懼內。
“河東”,原指山西境內的黃河以東地方:秦漢時代,這裏設置“河東郡”;唐代,這裏設置“河東道”;宋代,這裏設置“河東路”。因爲柳姓氏族曾經是這個地方的顯赫大族,唐代大詩人杜甫又有過“河東女兒身姓柳”的詩句,所以“河東”成了柳姓人的代稱。
洪邁的《容齋叁筆》卷3裏面記載:
在北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陳慥字季常,笃好佛教,自號“龍丘居士”。他“好賓客,喜蓄聲妓”(宴請賓客的時候,常以歌妓助興。)。
但是陳慥的妻子柳氏,卻是一個非常“凶妒”的潑悍婦人。雖然陳慥年輕時喜好劍術,曾自诩是一代豪士,可不知爲什麼,他在自己性情暴躁的妻子面前卻一點威風也使不出來。
有一天,陳慥在家中宴請賓客,還找來幾位美麗的歌妓在酒宴席上唱歌跳舞,以助酒興。這時,他的妻子柳氏吃起醋來,跑到隔壁發作——她不光大喊大叫,還用木杖猛烈地敲打間壁的木牆,弄得衆人很是無趣,而陳慥居然露出很害怕的樣子,趕緊讓仆人送走了歌妓,衆人也紛紛告辭,于是一場宴會就這麼被鬧散了。大文學家蘇轼那時是陳慥的朋友,彼此間很要好,詩文往來也沒有什麼拘忌,當他聽人說起這件事以後,就寫了一首詩打趣陳慥:“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在這首詩裏,蘇轼把陳慥的吃醋又嫉妒的妻子柳氏比做獅子,以佛教獅子吼來比喻柳氏發威時的樣子。成語“河東獅子吼”便由此而産生。由于陳慥字季常,所以,人們又用成語“季常之懼”或“季常之癖”來形容人懼怕妻子。“癖”者,病也。懼內到了成病的程度,嘲笑意味甚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