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智能人生的盤石──禅
見署法師
正知見亦可稱爲正智。凡夫衆生執著虛妄爲實有,本末顛倒、是非不明,心中充滿邪知邪見的愚智、邪智,如此的人生充滿著黑暗、煩惱、苦悶,人格亦不完整。缺陷的人格,不但影響個人,甚至危害到家庭、社會、乃至全人類。如賓拉登摧滅美國雙子星大廈,造成全球恐慌,這都是因爲缺乏正智的緣故。正智能夠導向光明的未來,如同燈塔一般,令迷航舟船得以靠岸。而正智在佛法角度而言,尚未達到最高層次。最完美無瑕的智慧則是淨智──佛的智慧──具足無量的光明、清淨、慈悲,了知一切諸法實相。
淨智是每一個人自性當中本有的。佛于悟道時便言:「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佛是徹悟本心,而衆生是迷失本心,要將我們本自的淨智開顯發光,必須假藉禅修淨化心靈,才能達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完美智慧人生。
佛法中所言的「禅」可分爲漸修與頓悟。漸修如同讀幼兒園、小學、高中、大學,有次第,循序漸進。首先必須持戒清淨,進而修習禅定,因心定之後,智慧自然現前。「戒」就像國家的憲法、學校的校規。守法的人不觸犯法律,卻因有法規的保護而安心;不守法者,以法規軌正他的行爲,使之改惡行善。佛法中的叁皈、五戒、八關齋戒及在家菩薩戒,皆是幫助我們拔除心當中的煩惱。當我們持戒清淨時,心自然就能定下來,此時心靜如一潭止水,就能顯發本具的智慧,進而以智慧觀照,斷除自己的煩惱與執著。煩惱與執著不再起時,就達到了最完美的淨智。頓悟的禅是直契心源,契悟了這念心,找到修行的入手處,但仍須事上保任,站得住、站得長,直至圓滿菩提。
「一切清淨慧,皆由禅定生。」欲求圓滿淨智,不僅需修戒、定、慧叁無漏學,更需要有正知見作爲導引。深信因果、明白緣起性空,了達佛性本具之理即是正知見。知因識果則不會爲非作歹;明白一切法皆是衆緣和合,對于世間的名利、財色、權勢則無貪著,心當中不會患得患失,起煩惱無明;進一步定心、淨心、悟心、明心。
儒家提及:「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即是禅的智能。知止即定,人因心猿意馬,無法安定,導致智慧不能現前。若知將這顆狂奔、急躁、亂動的心拴住,定在一處,不斷地觀照自己這念心,是否起惡念、打妄想、落入昏沈、無記?時日一久,心調伏、清淨了,正智自然現前,持續不斷的保任,就能煩惱斷盡到達淨智。如同《大學》所論:「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致知即是「正知正見」,格物即是「禅」。格物就是要將心當中的妄想、愚癡、顛倒、邪見等垃圾清除,使正智清明,再提升到淨智。
我們生活在知識爆炸、太空時代的社會,人類的科技與知識提升到極高的領域。若沒有正知見的引導,「知識」很容易會畸形發展成病態;科技若沒有「正智」、「淨智」、「慈悲」爲基礎,則會形成「自我摧毀」。禅于此時代中更突顯其重要性。不論做人做事,皆需透過「禅」的慈悲、平等、智慧來引導,且在這充滿物欲的社會裏,人們的精神層面因缺乏正知見的指引,煩惱與苦悶在加深著,倫理道德亦在淪喪著,人不知將心安在何處,唯有「禅」能讓我們真正的覓得歇腳處。若人人都能懇切如實的修「禅」,世界大同是指日可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