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座師父用洗腳盆接的水,倒到別的師父洗衣袍盆裏,可不可以?

  問題十六、上座師父用洗腳盆接的水,倒到別的師父洗衣袍盆裏,可不可以?別的師父勸谏她,她還起念。真不知道勸谏得對還是不對?

  首先,看到別的師父用洗腳盆接的水,倒別的師父盆裏了。爲什麼她能倒?就是因爲你能看到,她才倒。你要看不著,她不倒。她是爲你那個分別心而做的,你要是沒有分別心,她就不會那麼做了。因爲你分別心重,所以她才這麼做的。你老以爲是別人錯了,實際上你不知道是你錯了。所以說,你先檢查你自己。

  勸谏她對或不對呢?你認爲“勸谏她”就是不對,你得勸谏你自己,應該谏自己呀。這個眼睛老往外觀,這是她的洗腳盆,那是她的袍盆,這是她倒錯了。這些毛病都出于你的眼裏,和你的分別,所以說你勸谏他人,不勸谏自己,整個就是一種錯誤。所以說,只能是起煩惱。

  這種看法,應該馬上掉過頭來看,千萬不要這麼看。說:“萬一我要不這麼看,她還倒呢?”實際上你真不那麼看,她真不能倒了。

  我給大家講個例子,有一回,那時候也剛信佛吧。在農村,晚上到這個修行的地方去,這個路程很遠。我緊著走啊,步行,走得很累。後來我一想,最好能過來騎自行車的,載我一段,他主動載我一段過去有多好。正想著,真來個騎自行車的,過來了。快要到跟前的時候,想到我要爲了坐車,我就舍掉了修行,怎麼辦呢?不能起心動念,趕緊攝心吧,別要求這些事了,載不載是小事,修行是大事。這時候就攝心不動念。

  這個人呢,走到我跟前的時候,他像沒看著我似的,就過去了。走了不遠以後,他回頭又瞅我:唉,這個人怪。這個人怎麼……他的這個習性,見到什麼人,都要跟人家打招呼。前邊有個人他也打招呼,特別晚上他碰到個人更要打招呼。他要問問:“你上哪兒去啊?”如何如何的。而看著我就像沒看見我,他就過去了。他覺得非常奇怪,回頭還瞅我。我也看著他瞅我了。但是呢,我心裏也有數,不是他不理我,是我攝心不讓他知道我。只要你攝心,他就不知道你了。你在他跟前過,他像沒看見一樣。

  我講這個例子是什麼意思?如果你把心攝住了,那還誰有拿洗腳盆接的水倒到別的盆裏,它就不存在這個問題。是你在起心動念,起到一個緣的作用,因緣的作用。所以說,是這麼個原因。大家一定要記住了,要從自性找起,不要再看外面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