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面對當前社會和佛教的形式,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鞏固這個僧團?

  問題十二、一尼衆問:阿彌陀佛,師父慈悲。弟子有幾個問題,請師父慈悲開示。面對當前社會,和佛教的這個形式,像弟子們住在山裏寺院的女衆,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鞏固這個僧團,爲自己的修行。在僧團中有的師父發好心,爲僧團想出去學戒。有的師父呢,就想在寺裏呢,持戒念佛來鞏固這個僧團,延續正法。請師父開示。

  好,先說第一個。就是說在這個末法時期,在現在的社會,佛教內部不如法的現象越來越多,而且破壞性也越來越大。而且我們每個人心裏的妄想越來越複雜,也是越來越多。從佛教來講,就是社會上的變化,影響了佛教,確實對佛教帶來了很多的困難。但是從我們個人來講,這是難得一次好機會。爲什麼說是一次難得的好機會?因爲佛法都是在難行中能行。

  你比如說,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連個出家人也看不到,更別說有個僧團,什麼叫佛法也不知道。釋迦牟尼佛在那種困難下,而且能夠成佛,這就是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一個例子。就是說,越是社會上亂的時候,越是成就我們的機會,應該這麼看。我們應該生起一種責任感,一種歡喜。

  就是說原先我們有了很多的大願,如何如何度衆生,這機會來了,那我們應該振作起來,把它看成是我們成佛的一個機會。末法時期大家都亂了,我不亂。如果都不學佛了,我也學。就是天下剩我一個人,我也要學佛法,我要走這條路。應該有這種決心,把它看成成就你的機會。這個機會很難得。

  不是說正法時期才出佛,而且是在沒有佛法時期才出佛的,佛就出世了。爲什麼出世?因爲衆生的需要。那現在末法時期,現在這種現象,衆生更需要佛法,那正是我們成佛的機會。所以說,應該把握住這個機會,應該生起極大的信心把它做好,要努力下去。在這個末法時期,這個修行有時候反而好修。怎麼好修呢?目標非常准確,他貪我不貪,他妄語我不妄語,他盜我不盜,他不守戒我守戒。很明顯的,泾渭分明,這樣的修行非常准確,這是一個。

  另外,通過末法時期可以成就自己的法身,因爲有無量無邊的衆生需要度,正是我們成菩薩這個願力正好的機會。如果都正法時期,還用得著我們嗎,是不是?所以末法時期正是需要我們大展身手的時候,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也是完成我們願力的好機會。所以應該生起極大的信心。

  另外,在僧團裏怎樣去學戒,究竟出去學戒好,還是在家學戒好?這個問題就看佛法的需要。佛法需要我們出去學,那我們就出去學,佛法需要我們在僧團裏學,我們就在僧團裏學。現在看來,學習佛法不在于別人教或不教,在于我們自己是否去努力做,這是主要的。

  剛才我講了,五戒你能守好了,你就可以通達一切戒律。戒是互通的,都是一個源泉,只不過是我們沒有持好,所以我們不通。比如說我們現在已經受了沙彌戒,甚至受了大戒,這已經足夠我們用的了。爲什麼我們不把它好好學呢?從書來講,我們也有。從環境,我們也具足。那爲什麼不去學?我們再另外打個妄想要到外面去學呢?當你想到外面學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離開了戒律。

  說“我到外面學戒律,怎麼離開了戒律呢?”因爲戒律就在當下,當下就是學戒。如果你離開了當下去學戒,本身就離開了戒律。有人說:“我出外去學習,學回來我就能持戒了。實際上,你想一想,你看出去學戒的真正持戒的有幾位?有的出去確實能學戒,學得很好,那是因爲他在寺院裏(也是)能夠嚴持戒律的人,而且不想往外走的人,學戒則有個成就。如果想往外走,再另外找戒律的人,實際上出去,很難再回來持戒,因爲他不具備能持戒的基礎。

  就像我剛才講的,守五戒的事,你五戒要守好了,其它戒必然能感通。如果五戒你都守不好,你說我能持菩薩戒,誦比丘尼戒,這都是妄語。五條戒律都做不好,那麼多戒律你能做好嗎?是不是?在戒律上你又分出個大小,分出來一個該做不該做的,這就是不正確。爲什麼我們要受戒?是我們在五戒持好的基礎上,我們想進一步持戒,才去受戒律。不是說,五戒我持不好,因爲戒條少我不持戒,我才去受戒,那就是錯誤的。

  所以說受戒必須有基礎,什麼是基礎?就是你把眼前的戒律要守好。不光是護持僧團,而且也是爲了你的法身需要,如果你能夠嚴持戒律,而且在僧團裏就地、當下,就把我所不明白的戒律要弄明白,同時在具體的修行中要結合起來,這樣我們雖然學得很少,甚至不能那麼全面,理論上也不是那麼全部,但是有一點,一通一切通。因爲你通了一點,那些就可以感通。如果你一通不通,你就學再多,哪個也是不通,看著是多,實際上都是表面的。

  我的想法就是,持戒要求大家要從當下開始。方便的說法,就是“你不要離開僧團。”這是方便說。爲什麼說不讓你離開僧團?這是你爲僧團的利益不要離開,實際上這是方便說。目的是幹嗎呢?是要你真正地學戒。不是僧團需要哪個人來護持,這就是目的了。爲了護持僧團,我不去學戒,不是這個意思。不讓你離開僧團,是爲了你更好地學戒,這是目的,不要把這個顛倒了。有時候“你看我爲了僧團,我才不走的。”生起了一種什麼呢?怨言,甚至有一種貢高我慢的心“你看我爲僧團做出多少!”你不知道,你借助護持僧團的名義,成就了你的一生。僧團給你創造了不走的因緣,僧團創造了你成佛的因緣。我們應該生起極大的感謝心,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學戒。

  也舉個例子,以前在五臺山我在齋堂做飯、做菜。我每天早晨看到大家都上殿了,我沖著大殿的方向,我都要流淚啊。爲什麼要流淚?生起了極大的一種感激心。這個齋堂不是人家不會做菜、不會做飯,是人家把這個成佛的機會讓給我了。是讓給我的。是人家成全我。你做飯有什麼,誰不會做,是不是?做不好,還做不壞嗎?那麼多人,怎麼就不會做嗎?爲什麼能叫我去做菜、做飯?就是人家把這個機會讓給我,是佛菩薩讓給我,給我的機會,是大衆給我的機會。所以說,我每天沖著這個大殿方向我都要流淚。我每天做飯都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好,每天生出來的是感激心。並沒有說,“唉呀,我爲你做多少,我如何如何……”我覺得我做得越多,是給我的機會,人家把機會都讓給我了。人家甯可受苦,讓我先去成就,我是這麼想的。

  我們學戒也是這樣,應該感謝常住。常住給我們創造了一個條件,就是什麼條件?常住需要很多的出家人來護持,因爲有了僧團才能讓正法住世。因爲你個人修行,只能代表個人,它的力量是有限度的。你看大家聚在一起,有個僧團,它就有說服力了。一個是要大家信服,“你看看還有那麼多人去修行!”而且大家就生起一個極大的信心。如果個別人去修行,他說:“哎呀,那個人修行,他是個別的。”就沒有那種號召力。

  再一個就是僧團能做羯磨,能作法,它能夠使正法住世。你個人你做不了羯磨,你也作不了法,所以不能使正法真正的住世。所以說佛法,得靠僧團弘揚。我們在僧團裏修行,實際上就是護持正法。

  護持正法是什麼呢?就是成就。因爲正法能成就,邪法它不能成就。我們護持佛法、護持僧團就是護持成就。那誰成就?不就是你成就嗎?你成就了,衆生也能成就。衆生成就也就是你的成就,它本來就是一體的,所以說我們應該這麼看。

  這個呢,通過現在很多的反應吧,稱贊現在佛法還有正法。正法在哪兒啊?在東北。現在已經普遍都這麼講,佛法都在東北。那爲什麼他們能生起信心,還說有正法呢?就是因爲有我們的僧團存在。大家都在僧團裏修行,所以說他們對佛法有了信心。你想一旦有了信心,教化多少人?使多少人對佛法有了信心?而且他們能夠去努力,他們努力就是我們的努力。因爲我們的法身是遍虛空的,不是你這個人就是你的法身,整個世上萬事萬物都是你的法身。有一個不成就,你也不能成就的,我們應該知道這一點。

  所以說,佛菩薩的大願就是說,“有一衆生不成佛,我不成佛。”爲什麼說?因爲他是離了人相、我相,離了衆生相才這麼說的。就是因爲他的法身是遍虛空的。所以他才敢發這個願。那爲什麼我們發的願它就不靈呢?因爲我們認爲心外有衆生,我是我,衆生是衆生,雖然是發了願,但它不真實。“我要度衆生”,實際上說的是一樣,詞句一樣,但他的用心是不對的。用心是我相、人相,所以說他不是發的真正願。

  爲什麼地藏願呐,觀世音菩薩的大願呐,等等的這些菩薩的願,爲什麼那麼真實?因爲它是無相的。我們通過這個知道,我們的願力必須達到無相。無相才能真正成就。要想真正成就,必須得無相,心要廣闊,天下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法身。

  這樣想,我們要爲了正法住世,要僧團住世。僧團住世就是爲了佛法住世,實際上就是讓我們法身成就,它是無二無別的,是沒有區別的,應該這麼看就好了。

  再具體地講,到外面學習,雖然有很多的理論學習上了,但是有時候反而有很多的弊病。理論倒學習了,他以爲學這些理論我就是學習佛法了,他不知道佛法在于行。什麼在于行?在于你心裏是否能做到,你行爲上是否能做到。什麼叫能做到?就是遠離一切知見。你反而把知見當成了佛法,這就是大毛病。他認爲知識學得越多,而佛法懂得就越多,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是你去掉知見多少,才能決定你佛法有多少。佛法是去掉你的知見,戒律也是去掉你的知見。你的知見,包括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們應該清楚這一點。

  佛法不在于你學多少,在于你是否能夠去做,去踏踏實實地和你結合在一起,和現實結合在一起,這是很重要的。

  另外有的出去學習,是得到一部分知識,有時候毛病、習氣也得來了,這也是一大弊病。因爲在僧團裏,他有師父教導,這能起到一個很大的作用。一個是遵佛製,不離開師父,在沒學習戒律,在不懂的情況下,不能離開師父。出去學習,這個師父的教導就等于沒有了。雖然有法師在給你講,但他不能像師父這樣能夠徹底的指導,每個人的攝受都在師父的眼皮底下。這也是你成就的一個因緣,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緣。我們要知道,學習佛法,也是一種孝。這個孝,如果離開師父,非要出去學習,實際上雖然是學習理論了,同時破壞了你這個孝道。破壞孝道再去學,就得不償失了。

  我這是講這個例子。除非師父同意,說:“你去吧,師父這兒教不了你什麼了,僧團的這塊你必須得學習。”這種情況例外。如果是自己要求去,首先你破壞孝道。孝道本身就是佛法的一部分。持戒爲孝,孝也就是持戒。當你孝的時候,本身就是持戒了。有時候,我們不是光看到表面的戒條是持戒,實際戒律化在我們的萬事萬物裏。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行爲如果正確了,那就是持戒,如果我們行爲不正確了,那就是破戒了。

  

《面對當前社會和佛教的形式,以什麼樣的心態來鞏固這個僧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