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才不住生死,不厭生死,涅槃也同樣如幻如化,哪裏還會安住!這就是證入空性不同處。所以真正要行菩薩道,來人間緣苦衆生,是要有內涵的,不是信口而說的。
“但大小的涅槃,並非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叁乘共證的涅槃(法性)中,更進一層,到達法性海的底裏。”
前半段都一樣,只是深度不同而已。“而是大乘者在叁乘共證的涅槃(法性)中,更進一層,到達法性海的底裏。”導師這一句話太棒了!法性的大海是形容,大乘更深刻地沈到大海的底部,更肯定明白深刻體會法性而已。所以在法性的體證涅槃上不能說有所不同,只是體證的深度不一樣而已。不管是在大海表面淺嘗品味,或到最深處去品嘗,海水的味道都是鹹的。我們不能說大乘的涅槃與小乘的涅槃不同,其實法味是一樣的。所以叁乘共證的涅槃是一樣的,只是大乘更深一層到法性大海的深部而已,質是一樣的,僅是量的不同。
“2、 依修持的悲願無盡說:
小乘者的證入涅槃,所以(暫時)不起作用,除了但證空性,不見中道以外,並且他們在修持時,缺乏了深廣的慈悲心。”
大乘與小乘哪裏不同?在于悲願的不同。大乘要批評聲聞,唯一的所謂不共就是慈悲度衆生的悲願不同而已。但話又說回來,佛陀時代的聖弟子們真的沒有悲心不想救度衆生嗎?從富樓那尊者的那一經看到,他要到邊地去度化衆生。佛陀勸說:那裏的人很野蠻,如果打你怎麼辦?他回答:還沒有殺我呀。又問:如果殺你怎麼辦?回答:省得自己麻煩了。佛陀答應他去,就是看他有很大的悲願。其實聲聞與大乘悲願的差別只是沒說生生世世而已,這一生證到阿羅漢後就不再來了。大乘講的悲願是生生世世不入涅槃,衆生的苦就是我的苦,因爲了解緣起性相不二的相依相緣,人間不圓滿,自己也不能圓滿。自己曾經苦過,所以也不忍衆生的苦,慈悲心油然而生:“衆生那麼苦,我自己涅槃安樂有何意義?”再看到佛法這麼衰弱逐漸在變質,也許有一天也像印度那樣佛教滅了,更加不忍聖教衰!體證無我就不再自私,與衆生一體的慈悲感油然而生,衆生不盡不入涅槃。如果一定要分大乘與二乘彼此的不同,就在這裏的悲願不同。但不是阿羅漢沒有慈悲不度衆生,是沒有說到生生世世而已,他解脫入涅槃,後面就不來了。大乘佛法的差別是證到法性空寂,一樣可以入涅槃,但是他不入。能入而不入,叫不住,到門前,但不進去,還是到叁界去救度衆生去,這就非常了不起!爲什麼有這樣的智能及力量?是體證到性相不二、空有不二,才不厭生死,不住涅槃。所以注意喔,大菩薩來人間不是沒有條件的,前邊的這些條件不具足,說生生世世要來,那是業力的身不由己而不得不來哦。我們真的要行菩薩道,一定要具備這些本錢與條件,要體證到空有不二、性相不二、自他不二,這樣才有本錢而不會墮落,這很重要!
“而菩薩雖圓滿的證入涅槃,但因度生無盡的悲願,成爲不動本際而起妙用的動力,無盡期的救度衆生,這大大就不同于小乘者的見地了。”
這一次上課加上大乘不共慧,因爲很多人誤解我們在弘揚小乘。我們回到根本佛法來探討,就是希望建立佛法的正見,明白根本佛法的特質,不共在哪裏,才有能力去抉擇與大乘相應的部分及不相應的部分。否則大乘因爲法門無盡,我們很容易迷失,搞不清楚什麼是真正與佛法相應的。當我們從源頭去了解後,回過頭來沿流就不會迷失,重點是在這裏。明白正確的因緣條件,就更能深切了解大乘的悲願從何而來,憑什麼能生生世世不怕生死而願意來人間度衆生。
“佛的涅槃,是無在無不在,是有感必應,不用作意與功力,自然起用。”
我們不能落于實有與實無,佛涅槃了,不是什麼都沒有。衆生由于無明而執著在實有實無的自性見中,才會論有論無:“死了到底是有還是沒有?如來滅後是有是無?”佛陀時代也在探討這種問題,佛陀都是不回答,先讓你體證了法性再說,其實真正體證了空寂性,絕對不會再有這個問題了。否則怎麼說你都不會安心:說有,你就執著在常見;說無,你就落在斷見。所以唯一的最好的辦法是引導你先去體證,一旦明白了宇宙真相,就消失了這種疑惑。
這裏點出一個重點:佛的涅槃不是有爲的,不是衆生的那種執著。一個心地真正清淨不染著的人,說見法見佛都是一樣的,這就叫相應。一個真正明白法的人,比誰都更了解佛菩薩是什麼,真正見法的人對佛法僧叁寶不疑。這個不疑是因爲清楚明白親證而對佛法僧都不再有疑惑了。這是見法破了疑惑、身見、戒禁取,叫斷叁結,所以見法就能像見佛一樣:“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佛是悟了緣起法而開悟的,你見了緣起法不就是見佛了嗎?
“所以,現一切身,說一切法,都是隨衆生的根基及善根力所感而起應化的。因此,如想象圓證涅槃的佛,是一個個的,在這裏那裏的,壽長壽短的,便不知大乘涅槃的真義,不知應化身的真義了。”
你們有沒有發覺這幾句話語重心長?導師點出了我們衆生的盲點:如果你把證了涅槃的佛陀還當作一個一個的,是住在這裏或那裏的,壽命有多長多短的。這樣的理解其實是不知道大乘涅槃的真義。這句話太重要了!
佛法有通俗的善巧方便,它的八萬四千法門是爲引度外道或執著我見深重的衆生,先以欲勾牽,這是方便。但如果談到解脫涅槃的境界時,還用那一套方便,就是真的不懂法了。
“必須放棄小我個體的觀念,才有悟解證入涅槃的可能。入了涅槃,如說永恒,這即是永恒,因爲一切圓滿,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說福樂,這便是最幸福、安樂了。說自由,這是毫無牽累與罣礙的。所以,有的經中,描寫涅槃爲「常樂我淨」。”
如果很深地執著有個體的“我”來來去去,要到哪裏去享福自在解脫,這是連小我的觀念都不能破的,怎能體證大乘涅槃的真義?我執不破是無法體證涅槃的!一定要打破小我的單獨個體的觀念。何時破除了我執真正體證到涅槃,那真的是永恒,因超越了常斷及時空,一切都圓滿了,不會增多或減少;也是最幸福安樂的;是自由而毫無牽累挂礙的,所以經中才描寫涅槃爲“常樂我淨”。導師爲什麼用常樂我淨這四個字?這四個字很容易與外道執著的自性見相混淆啊!其實導師是在點撥我們:佛法中談到的常樂我淨,不是講一個真常的東西永遠在那邊幸福快樂永恒不變。只是說進入了涅槃後,一切的相對及執著消失了,貪瞋癡煩惱止息了,所以才感覺到安住在一種所謂清淨自由自在的狀態。這樣的描寫,以衆生的知見來講就是“常樂我淨”。這是說涅槃的境界,千萬不要以爲有一個自性的“我”是常樂我淨,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佛性是常樂我淨,有一個真我、大我、主宰叫常樂我淨,那就和外道一樣了,一定要區別清楚。
“這裏的我,是自由自在之意,切不可以個體的小我去推想它。可是衆生愚癡、執我,多數害怕涅槃(因爲無我了);也有不滿意涅槃,以爲是消極的。”
這個解釋很重要!我們都執著有自性有我,涅槃就無我了,所以會感到恐懼:“無我怎麼可以?”之所以會認爲涅槃是消極,會害怕無我,其實很簡單——我執在作祟。有我執的人就會反抗、不滿、恐懼,這是難怪的,因爲衆生在我執裏面慣了,會産生害怕。
“純正而真實的佛法,衆生顛倒,可能會疑謗,真是沒法的事。”
這幾句話我很贊同,因爲感受也很深,真是無能爲力。我們要講的是佛法的正見真義,目的是要讓每一個人能破我執,離開邪見,而得真正的解脫安樂,所以講的是聲聲如法的真話。但是衆生都深深執著一個“我”,害怕聽到真話——無我。所以從人間的現象來講,說真話的是冷門,生意很不好,不象熱門那樣門庭若市的。不符合衆生的欲望,不滿足他們的需求,恰恰是要破你的執著我見,把自尊心拿到地上踩,怎麼受得了!“無我怎麼可以?我是高高在上的,我是無限尊貴的!”如果有人說:“你們來歸依,我給你加持,授你一個密法加一個灌頂,再特別給你一些別人沒有的,你回去就受用不盡了。”保證每個人都去!但我們告訴你:“這是不可能的,你一定要破我執,不能在人間的欲望中顛倒執著。”這個誰要?與我們的欲望相反嘛,生意怎能會好?所以講真話要破我執的,要痛苦地把那個“我”消掉,沒人要的。導師寫到這裏,我就有好深的感受,真是這樣,講真話生意一直好不起來。有時候想用一下方便又不忍心,什麼叫方便?“菩薩啊,你們很偉大很發心喔,你們功德無量,未來會大受用,這支柱子讓你出。”大家便很歡喜地刻個名字在寺廟的龍柱上。可是我們不忍心啊:“不要執著哦,要破我見我執,這樣是不行的, 那樣也不行……” 那誰要!欲望中已經習慣的人他受不了的。我曾用一個很難聽的比喻——廁所裏的糞蟲:過去廁所是一個深坑,裏面整團的糞蟲鑽來鑽去在蠕動,在糞便中很自在。你看了會說:這裏面實在夠可憐夠髒的,你們怎麼在這裏不出來呢?你慈悲點把它抓出來,用清水洗幹淨。可是它一定會爬回糞坑的,我不騙你。注意啊!衆生的我執及欲望的染著之深與糞蟲是一樣的,你把他抓出來用清水洗一洗,受不了的,他絕對鑽回去。那種我執欲望染著之深真是這樣,很恐怖!你把糞蟲蛆子抓出來,它如果會講話,一定會罵你。從這裏我們就不會見怪了,衆生顛倒,可能會疑會謗,這是沒辦法的事,跟糞坑裏的蛆蟲是一樣正常的。站在客觀的立場,衆生在我執顛倒裏,就是正常的事。那真的就無奈了嗎?不會的:
“好在佛有無量善巧方便,爲這種深執我的衆生,又作另一說明。
《解脫之道講記 c2 涅槃之深究 一 蘊苦永息之涅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