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的內容﹞ ﹝十二因緣﹞
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等苦,乃至純大苦聚集」。這說明有情的生死苦迫如何發生。”
佛陀觀察環環相扣的十二支緣起,發現了輪回生死純大苦聚的必然性。《阿含經》談到佛陀放棄了苦行,在金剛座下發下大願:我不悟道,不離此座,即使坐死了,也絕不離此座。然後從現實的身心事實上去探討,爲什麼會有痛苦煩惱的死?往上追溯,因爲有生。沒有生,哪來的死?只要生出來的法,一定會滅會死,這是必然的,他要找到必然的。爲什麼會出生?因爲有它的條件,這個條件叫“有”,另一個角度講叫執取的“業”力(即業有);一步一步的往上探討才揭示十二因緣,這就是他理性探討、如實觀察而得到的結果。
佛陀在思惟中,探索到有情生死流轉的過程:爲何有“死”?因爲有“生”;爲何有生?因爲“後有”(即業力、業有);後有從何而來?往前追溯就是對自己身心以及外在萬法的執“取”;爲什麼會執取?因爲“愛”染;爲何愛染?因爲我們對喜歡的東西會産生樂“受”而有貪愛,不喜歡的産生苦受而瞋恨(是愛的另一種姿態);爲何有受?身心相對外在六塵,産生“觸”;爲何有觸?因爲我們有“六根”(六入);六入的前面是“名色”(入胎産生的身心);再往前追溯就是執取的意“識”而産生的輪回生死作用。意識爲什麼會執取而造作即“行”?根源在于無知“無明”,即對于宇宙真理法則無知,所以不了解身心造作的現象,因而産生愛染執取造作。
十二緣起的兩個重點:一是無明,因而産生種種的造作業力;二是愛染,才産生執取。佛陀悟到生死輪回的真相,所以才爲衆生講十二緣起。研究十二緣起每一支的內容,我們才知道相互之間有“此故彼”的因果關系。因爲無明才會産生遷流變化的造作,産生執取愛染,意識就變成有取識,所以無明緣行,行緣識,就是“惑業苦”的輪回。由于不明白――惑,于是造作――業,結果産生苦迫――苦。産生的執取還是在無明中,所以惑業苦就像環狀無端一直在輪回。了解後才有下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