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a16 耆那哲學

  “〔耆那哲學〕的摘要:

   (1) 宇宙觀:由五種根本事而構成「世界」及「非世界」。 五根本事是實體的﹝存在的集合﹞:

   1、空間----包括世界 非世界。

   2、活動----是運動的條件。

   3、靜止----是停止的條件。

   4、靈魂----是精神的作用。

   5、材料----在物質上形成無限多之實體,幫助靈魂得聽、視、味、觸、意、語、身體、呼吸等之物理作用。”

  從這五個根本條件來看,就知道他們所說的空間活動(來去動靜)都要有條件,即便停止也還需某種條件。精神上也有一個靈魂材料(物質元素),這五種條件形成世界及非世界。

  “(2) 有情觀:五根本事中,最重要的是「靈魂」。在、地、水、火、風、植物、動物中,都有靈魂。當人靠近地時,地會有被打踏的痛苦。因此,教人不要飲「生水」,應以「慈愛」之心對待動、植物乃至地水火風。”

  他們說地水火風都有靈魂,何況是動物?所以在戒殺的過程中連植物都不敢傷害,吃東西喝水都非常謹慎小心,連呼吸都怕傷害到微生物,走路也很小心,怕大地産生痛苦。因此教人不要飲生水,應以慈愛之心對待動植物,乃至地水火風。由此可見,他們是很有愛心的,道德規範非常好。

  “這不只是因爲一切事物皆具生命之緣故,而且還有輪回的思想。即:吾人的靈魂或我們的祖先,也曾做過動、植物及地水火風等,故不能殺害一切生物。容許殺害一切有情的沙門或婆羅門,將會輪回于四迷世界(地獄、畜牲、人間、天界),無有終止。”

  動植物(包括地水火風)都在輪回,因爲都有靈魂,過去的祖先現在也許身爲動植物,一定也很苦,所以也要慈悲憐憫他們。他們對于出家的沙門或婆羅門還是很尊重的,認爲如果傷害到這種對象,將會永遠輪回而不能解脫,可見他們對殺業很重視,就象佛教所說的殺害阿羅漢的人很難出叁惡道。

  “使靈魂停留于迷界,不能解脫的因素,是「業」。業有八種:智障礙、見障礙、感受、惑亂、壽量、個性、階級、妨害。業是過去行爲結果的顯現,同時,是規定將來生存的東西。故苦、樂是自己造的。”

  輪回而不能解脫的原因是業(八種障礙)――知見、感受、惑亂、壽量、個性、階級、妨害,他們提倡的還是業。奧義書談到業力,尼幹子也主張有業力。認爲過去行業造作的結果在現在顯現出來,同時也規定了將來生存好壞苦樂,這裏也有點宿命論。

  “那末,身口意的活動,是依什麼而生?由于「靈魂點」的振動而生。身口意的活動把「業」的材料注入靈魂的作用,叫「漏」。一旦漏入的材料,粘著于靈魂時,就會發生汙濁的作用,而生貪、瞋、慢、僞。”

  身口意在造業時,把業的材料注到我們的靈魂裏去,這個叫漏。他們對漏的解釋是,業力粘到我們的靈魂上面,靈魂就被汙染了,生出來的就是貪瞋癡慢。佛法也講到“有漏無漏”(漏字是共通的),但解釋卻全然不同:我們內在的六根,觸到外面的六塵産生了感受,喜歡的就産生執著貪愛,不喜歡的就起瞋恨。影響到未來身心作用的也叫業,但絕對不是說漏進去粘在靈魂上産生汙濁,他們所講的業的內涵與佛法完全不一樣。

  “耆那以「業」爲物質,故舍離業,靈魂則無重量,而能上升空間之最高處。當離開了身體的靈魂,要進入其它身體的途中,有一種活動體,叫做「業身」。”

  業是物質有重量,靈魂不能上升是因爲被業染著了,故舍離業,靈魂則無重量而能浮到空中最高的地方(大梵天)。當靈魂離開這個身體要進入其它身體去輪回時,有一個活動體(即業身)從這裏到那裏。佛教有一些宗派認爲,不管你轉生到哪裏,總有一個東西從這裏到那裏,所以就有中陰身的思想。“中陰身”其實很像這裏所說的“業身”,但佛法中很多宗派理論互相不太一樣,一種認爲有中陰身,另外一些宗派認爲根本沒有中陰身,所以不一定有中陰身,這點大家要知道。

  “業身到達應造新身體的場所時,就開始受入材料,而從事構成新身體的工作。如猿猴由這一樹枝跳至另一樹枝一樣。如有業的粘著,則輪回轉生,沈淪于迷界。故脫離「業」的束縛,是耆那教的目的,把靈魂置于永遠的安靜位。”

  業身到達新場所時,就開始受入材料(父精母血)。有業力就是沈淪,就是迷,故脫離業的束縛是耆那教的目的,去除了業,靈魂就沒有束縛粘著了,那是永遠甯靜清淨的地方。

  “(3) 倫理觀:耆那的解脫,一方面須由「苦行」以滅過去業;另一面須防止新業的流入,以策靈魂的淨化,這是耆那的實踐方法。重要的實踐項目,有不殺、不妄語、不與取、不淫和無所得。及夜間不取食(因恐昆蟲飛來會喪命) 。在家人,應守十二義務,其中五小誓是:戒慎粗野的殺生、虛僞、不與取、以自己的妻女而滿足、對物欲有限製”。

  耆那教爲什麼要苦行?他們以爲苦行可以消滅過去的業,另一方面不再造新業,這樣靈魂慢慢就會淨化。他們不殺、不妄語、不與取、不淫、無所得的德目與我們佛教的五戒很像,其中的“以自己的妻女爲滿足”即不邪淫。耆那教對在家和出家者的戒律都一樣嚴格。

  “「苦行」有防止業漏入的效果,同時對滅業也有效果。苦行有二:

   1、外的苦行:斷食、節製、行乞、放棄美食、一定的坐法、靜孤獨。

   2、內的苦行:如忏悔、方正、奉仕、勉助、冥想、利身存在的脫離……等。”

  他們要吃一餐真的很不容易,而且要放棄美食,吃的都很粗糙。去過印度或看過影片的人都知道,尼幹子就是裸形外道,在印度這種修行方式蠻多,對于吃用、呼吸、行走、喝水都非常小心,身體也不穿衣服,他們的苦行很徹底,內外都有節製。因爲他們的觀念就是防止業的漏入,這樣的苦行可以一邊消舊業,一邊不造新業,使靈魂的業清淨了,就可以上升解脫,他們是基于這樣的原因而修苦行的。

  “耆那教「不殺生」的實踐,例如:恐由呼吸害空中小蟲,故用口罩,禁止漱口、洗手等。耆那教徒要獲得一日的食物,很不容易。其它難行的苦行,還有裸行、一足立、長時舉雙手注目太陽,拔毛忏悔……等。他們認爲:苦行(尤其是斷食)是達到解脫的最上道。斷食,不只是「不殺生」,且能減少情欲,防止「業」的漏入及幫助精神的專注。”

  不漱口、不洗手在現代人看來是不重衛生的嚴肅問題,但在印度這是很普遍的。至于斷食的另外一個意義,他們認爲營養多了精神會散亂,情欲會高漲。所以認爲苦行可以斷很多欲望,防止業的漏入並幫助精神專注。

  “被肉體束縛的靈魂,是不自由的囚人,故應離開肉身,才能獲得真實的自在安樂。由餓至于死亦無妨。”

  照這種觀念,肉體沒有死掉就不可能解脫了,因爲肉體是束縛心靈(靈魂)的東西,只有肉體壞了才有超越的機會麼。但如果業不清淨,還會粘在靈魂上,依然輪回迷道而不能解脫。所以解脫的要素有二:首先要消滅舊業,而且不能産生新業;其次,即便靈魂清淨了,還是在肉體裏面被束縛,只有當身體壞了(死後)才能超越,活著是不可能解脫的。然而佛法卻說活著就能解脫,不是死後的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