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講記 a14 一般思想界與六師外道

  “﹝一般思想界與六師外道﹞

  

  一、從思想學說的分類而言

  印度當時的學說,據佛教長部「梵網經」的分判,約有六十二種見解。此六十二見,均以輪回轉生爲既定的事實而立論。這裏所說的「我」指「靈魂」之意;「世界」是與我們有關的精神、物質的一切環境。”

   六師外道與其它所有教義的共同論點,就是認爲有一個“我”在輪回轉生,所有的思想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觀念上。佛法並不否認六道,但在內容上存在著顯著而根本的差別――無我!重點要把握這個。

  奧義書所說的“我”指靈魂之意,談到“我”與世界的關系,所謂世界即包括精神物質與一切環境(五蘊是精神物質,山河大地是環境)。“我”這個靈魂與我們的身心以及外在的山河大地有什麼關系?所有外道的六十二見都在討論輪回中的那個“我”(不變的靈魂)與五蘊的身心以及所處的山河大地環境有什麼關系?

  “《一》關于過去(生前)的見解,有十八種,分成五類:

   1、常住論:主張「我」和「世界」是常住的。

  2、一分常住、一分無常論:主張某種靈魂及其世界(如梵天),是常住的,而其它是無常的。這是部份的永遠論。此類中,有一種認爲:眼耳鼻舌身的「我」是「無常」的,而心意識的「我」是常住的。此處的「我」意思比靈魂更廣。

  3、無因論:認爲「我」和「世界」的發生,並無任何原因

  4、邊無邊論:站在空間的立場,把世界看做有限(有邊)或無限(無邊)的,叫做邊無邊論。

  5、詭辯論:對于「善」、「不善」或「他界」的有無,不作明確的答複,用晦昧、模糊的言語,向人辯解。”

  常住論主張我們身心裏面的那個“我”與外在的世界是常住的。

  一分常住、一分無常論主張靈魂與梵天的天界不變,所以是常;但是我們的身心以及其它萬物會變,那是無常。

  無因論認爲一切的發生都是沒有原因的。

  邊無邊論是從空間來看世間,就像現在從外層空間看出去,宇宙到底是有邊還是無邊一樣。有的說宇宙有邊,有的說無邊。

  詭辯論就是不肯定也不否定,不管你提什麼問題,他不會給你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用這種模糊的狀態來回答,這叫詭辯論。上述五種思想是對過去(生前)而産生的見解。

  “《二》關于未來(死後)的見解,有四十四種,分成五類:

   1、有想論:認爲死後還有「意識」的存在。(此中,對于我有否形態?有限或無限?一意識或多意識?感苦或感樂?等等,再分爲十六種)

   2、無想論:主張死後無意識的存在。(此中,對于有否形態?有限或無限?等問題,再分爲八種)。

  3、非有想非無想論:主張死後的「我」,非有意識,也非無意識。

  4、斷滅論:認爲我于死後完全消滅。( 對于消滅的遲速,消滅的世界,分七種)。

  5、現在涅槃論:主張在現實經驗的世界,就能達到涅槃。(有五種,其一認爲:滿足五欲樂時,即達到現生最上的涅槃。又一種主張:必須積聚種種宗教體驗,才能達到現生涅槃)。”

  要注意的是這個地方!一般比較關心的是人死後有還是無?這裏主要在講人死後還有沒有意識的作用?如果有,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是一種還是多種意識?這種意識的作用是感到快樂,還是痛苦的?第一個叫有想,第二個叫無想。

  主張死後的“我”非有意識也非無意識,這是禅定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天,就是非有想非無想論。

  斷滅論,則認爲死了什麼都沒有。

  現在涅槃論其中的一種認爲在人間享福享樂,不管是財色名食睡,還是貪瞋癡,只要滿足快樂就好,這樣就能得到涅槃;另外一種主張須積聚種種宗教體驗才能達到現生涅槃,那就要靠苦行修禅定,要有特殊神秘經驗,才能在這一生證入現生涅槃。現在涅槃論這五種是關于未來的,外道的六十二見中都不離開生命死後輪回和業力的問題,關于過去未來種種問題。後面我們會詳細說明佛法與外道不同處。

  “二、從「各人」的學說來看

  當時主要的思想家,有佛陀參訪的阿羅邏仙(Alara Kalama)郁陀迦仙(Uddaka ramaputta),及其它六師的存在。阿羅邏仙,宣說「無所有處」,是沒有任何東西,「無」的境界。郁陀迦仙,宣說「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意識,非無意識」的境界。可是,佛陀質問:「非有想非無想處,是有我?抑無我?」竟使郁陀迦仙,啞然無語。此二師的「有」、「無」,是死後靈魂有無意識性的意思,換言之,是形而上學或實在論上的「有」、「無」。”

  阿羅邏Alara仙是佛陀剛出家時參學的一位善知識,他修的是四空定中的無想定,而Uddaka仙是另一位老師,修的是四空定中的非想非非想定,都是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在當時的印度思想界,他們是代表較超越較高層次的,佛陀跟著他們學也很快體會到這兩個境界,但佛陀認爲這還不能真正究竟解脫。佛陀曾質問:你進入無想定或非想非非想定時,到底是有我還是無我?他們無法回答。所以佛陀認爲只有禅定是無法達到真正解脫的,因爲禅定的定力是有時間性的,既然有入定就有出定,如果入定時有定,出定時沒有定,與原來一樣,那這樣的定要它幹什麼?並不究竟!如果入定時有定,出定時也有定,那這個定就是常定即無出入可言。所以佛法雖注重禅定,但禅定並不代表一切,禅定是使我們散亂心能達到某種程度的安定,在心不煩惱散亂的定境中來觀照時,才有因緣悟到實相。散亂心是無法看到實相的,定力對于智能的開發的確是一個助緣,但是定並不等于慧,很多人不了解這點。尤其是我們中國的很多法門都很重視禅定,以爲“製心一處,無所不辦”。似乎只要心能定下來,那就什麼事都能成就了,其實這種說法是要加以抉擇的。佛法的解脫是在開啓通達諸法實相的智能――般若空慧。修智能有智能的方法和法門,並不是一個“定”字就能解決的,定只是修慧的增上緣,對于開發智能有幫助,但絕對不是定就能開智能。如果定就能開智能,所有的外道都有四禅八定,Uddaka和Alara能修到四空定裏最高的境界,可是佛陀認爲他們還是沒有究竟解脫,這一點大家可以參考。

  很多人以爲修行瑜伽禅定就必然能有神通、開發智能,不要誤解哦!修禅定確實可以開發神通,但並不一定開發智能,這個一定要搞清楚。修慧有修慧的法門和理論,絕對不是一個定字就能解決的。佛陀親近這兩位善知識,最後認爲還不能解決生死問題,不能安心,于是離開了這兩位老師,又進行了六年的苦行,如果禅定能讓他解脫,他何必還要修苦行?可見禅定確實不能解決問題,尤其是非想非非想定,連意念幾乎都沒有了,這樣深的定力,哪裏還能開發智能?反而變成一種障礙。所以佛教的禅定,都主張到無想定和非想非非想定前,太深的定連意念的動態幾乎都沒有,就無法抉擇觀察了,智能的開發是要以“揀擇爲性”的,意念都不活動了,哪裏還能揀擇?所以很難産生這樣的功效。佛教一般注重到四禅,其實真正要開發智能也不一定要四禅,佛陀即使入四禅了,還是要出來的,然後就在那樣甯靜的心態中起慧觀。所以真正能起慧觀的也不一定要到四禅,以初禅前的未到地定這樣的定力,就可以引發慧觀而開智能。未到地定到無想定前的禅定功夫,都可以作爲開智能的助緣,禅定太深了,反而無法啓發悟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