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造贊歌以來,一元傾向的創造神話,經理論化而成宇宙的本原,爲神秘的大實在。”
過去認爲,有一個創造神創造了萬物,而奧義書的理論是認爲要形成宇宙總有一個本原,將過去理念中人格化的神轉化成宇宙的本原(即現在的本體論),有一個創造萬法的根本東西,但它是不可說不可知的,所以叫神秘的(形而上)大實在,在奧義書中稱之爲“梵”,在基督教就是上帝。
“在奧義書中,稱之爲「梵」;如顯現爲人格神,就是梵天。有情生命的本質,稱之爲「我」。在生死曆程中,人類似乎是迷妄的,探索到自我的當體,終究與真常本淨的梵是同一,故說「我者梵也」。自我是超經驗的純粹主觀,所以是「不可認識的認識者」;此「唯一不二的主觀,即是梵界,即是最高的歸宿,最上的妙樂」。”
這個思想的演變是極大的,梵是梵天,是高高在上的本質。盡管我們的肉體是迷妄顛倒的,但只要從自己身心的當體向內探討觀察它,裏面有一個同梵一樣真常本淨的東西,那就是實在的“我”,它與梵其實是一樣的,“我”就是梵。現在也有說外面一個大我,裏面有個小我,本質上是一樣的。梵在外面是大的本體,而“我”是從梵分出來的,質素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就變成了小我,外面那個本體就是大我。“我者梵也”是說,身心裏面的那個“我”與外面梵天的大“梵”是同樣的。
那時體會的自我不是現實人生經驗性的主觀産物,而是超經驗的,所以是不可認識的認識者。此唯一不二的主觀即是梵界,聽起來很神秘虛幻,其實都是我們主觀的産物:“我”,就是內在的實有感向外投射而已,那個“我”是清淨永恒不變的,投射到外面就是梵、我、上帝、本體、老母、道。他們認爲梵界就是人們最高的歸宿、最上的妙樂,從這裏回到那裏去,當這裏與那裏融成“一體”時就是解脫,這就是真心的梵我論。
從婆羅門教的觀念轉化到奧義書時已産生了這樣的觀念―― 個人的本質上與梵是一致。個人裏面的質素叫“我”,它本來是清淨和樂光明喜悅的,所以叫真心的梵我論。從前的婆羅門教沒有這樣的創建,認爲人只是梵天創作的,要依靠他,除了贊美祈禱依賴討好他,其它沒有辦法。但是發展到奧義書就不一樣了,他認爲我們內在有一個與梵天一樣的本體,如何修正自己的身心,將來就能超越出來,與大梵天清淨合一。這就是由婆羅門的全然依賴而演變成奧義書的真心梵我論的轉化過程。
“(二)業感的輪回說: 是在生死的相續中,依自己的行爲──業,造成自己未來的身分。奧義書的業力說,與真我論相結合。”
一個人現在的所做所爲會形成一種功能性(能量),而帶來後面的作用,這就叫業。但奧義書所說的業是跟真心梵我論的那個“我”合在一起的,這點要注意喔!這就與佛法不同了,佛法也講業力,但這個業力不是産生于真我上,注意聽!奧義書講的業力是跟真我論合在一起,也就是說有一個真心的我在造作輪回,但那個真心的“我”是不變的,注意喔!爲什麼要強調這點?明白了佛法和奧義書的差別,在後面抉擇很多法義時,就能抉擇出在佛法流變過程中融合進來的奧義書理念。要注意聽!
“「我」爲自身的行爲所限製、拘縛,從此生而轉到他生。對照于自我的真淨妙樂,加倍感覺到人生的迷妄與悲哀,因而促成以後解脫思想的隆盛。”
他們認爲裏面的“我”被身體束縛了,所以不得已輪回生死而不得解脫。現實中的身心活在人間,有著那麼多苦難束縛和痛苦煩惱,想到裏面那個與梵天一樣清淨美妙、快樂幸福的“我”,就會加倍感覺到人生的迷妄與悲哀,因而促成以後解脫思想的隆盛。梵天是美妙清淨、完美快樂的本體,況且那個本體還有一點存在于我們身心的深處――我,就是被這個身體束縛了才痛苦煩惱輪回生死,就是在這裏作不得主。所以,應該從世俗的束縛裏解脫超越出來,到達清淨和樂美妙安穩的梵天,在這樣的相對中産生了解脫的思想。
當時佛陀的時代,經濟不好,又戰亂不止,人民流離失所,生活不穩定,還有政治與集權的壓迫所帶來的不平等待遇,人生多麼痛苦!而自己內在有個清淨的與大梵天一樣美妙的,誰不向往!人生越苦,想解脫的思想就越油然而生,所以解脫的觀念會越來越興盛,是有其因緣條件的。
“這一東方思想,業力與真我相結合,而後隨業輪回中,首陀羅人如此,阿利安人誦習吠陀,也不過如此。反之,如依智而悟真我,首陀羅也能入于不死的梵界。奧義書的精神,顯然存有革新婆羅門教的意義。”
奧義書引發的思想建立在業力上,引生出個人做事自己負責,不再受外在力量全然控製的思想。所以認爲當地奴隸階級的首陀羅人(婆羅門或剎帝利階級都是入侵的阿利安人),都可以來學吠陀,只要能體會到內在的“真我”,不管是奴隸還是婆羅門同樣可以到不死的梵界而超越解脫了。以前是不平等的,首陀羅死了就完事,是所謂的“一生族”;而婆羅門、剎帝利、吠舍族死了,就可以往生梵界。現在卻産生了革命,只要依靠修行禅思,而體悟到清淨的“真我”,不管是首陀羅還是婆羅門,都一樣可以達到梵界,這就是一種平等,按照業力來論定,而不是按照身分來論定了。這樣的思想實在是一個大突破,這就是奧義書使人信仰贊歎的最重要的地方,對于婆羅門舊有的階級種姓製來了一個突破、革命。當時社會上普遍是當地的原住民首陀羅,他們長期過著被控製壓抑的生活,對于這樣的新思潮是非常歡喜接受的,因爲只有這樣才有機會解脫啊。所以這個思想影響了當時整個的社會思潮,東方的新思潮使一個個沙門集團湧了出來,其實就是在反抗婆羅門的壓製。六師也是在此時成立的,他們是所有沙門團中比較出名的。
其後,佛教也應運而生,所以佛陀也引用了一些奧義書思想中固有的名詞(如業力、涅槃、輪回等),這些不是佛法開創的名詞。但要注意,佛陀淨化了這些名詞的內容,修正了錯誤的地方,充實了不足,彰顯了正確的內容。後人在研究外道思想時,說佛法也在講外道的東西,佛法講的業力和輪回,是外道先前就說過的,佛陀不過是拿外道的思想來講而已,覺得佛法與外道沒有什麼不同。錯了!佛陀是引用當時社會慣用的名詞,並修正了錯誤的地方,所以內容是不一樣的。比如現在大家接受教育用的是現代名詞在溝通,如果要展現我的某個思想內容,那也要用你們聽得懂的名詞來解釋,才能了解我所要表達的意義。如果我用另外一個只是自己知道的新名詞來說,你們與我根本沒法交際,又如何明白我在講什麼?同樣的,佛陀當時在開示佛法,當然也使用了社會上大家普遍了解的名詞,卻修正了錯誤的內容,借用世俗谛的語言來表達他的內容。所以千萬不要以爲這個名詞是早期外道固有的,而推論佛法也是根據外道的理念在闡揚,這一點大家要注意!
《解脫之道講記 a12 婆羅門教與奧義書哲學的特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