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圓澄禅師

  佛祖悟道因緣·圓澄禅師

  林明珂

  圓澄是明末著名禅師,曹洞宗二十七代傳人,禅鋒敏銳,應機迅捷,紫柏大師曾自歎弗如地說:“我下語不及此公。”相傳澄師主持修建阿育王殿時,親自赴福建購木,乘船回來時遇海盜襲擊。海盜見大師相貌莊嚴,凜凜不可侵犯,便請教姓名。當聞到大師名字後,即五體投地,請求忏罪。澄師離開時,還特授號矢護送,可見澄師之名家喻戶曉。下面即其開悟因緣。

  圓澄,字湛然,別號散木道人,俗姓夏,會稽人。據傳其母夢僧而娠,懷胎十四月才出生。生後連哭七日不止,有一僧人路過其家,對嬰兒說:“自誓不昧,止借宿于此,還啼哭什麼?”啼聲遂止。

  澄師長大後,聰穎伶俐,辯說無礙。父親在世時,家道衰落,充當郵卒,養家活口。因父年老多病,無法勞作,澄師十一、二歲即替父當差,不避風雨寒暑,住來數十裏路,有時夜裏穿過虎豹出沒之地也不害怕。十七歲時,父親辭世。兩年後,母親也去世了。不久,因錯投公牒,怕遭刑罰,投江自盡,漂流數裏,被漁父救活。適逢一僧人路過此地,僧人對他說:“你要能出家,必有大用。”澄師即求度世出家。夜裏,臥僧房中,有鬼搖床,騷擾他,他不予理睬,鬼只好散去,他想:鬼的伎倆只不過如此罷了。

  第二天,投玉峰大師,充園頭,始接觸經義。一日,入方丈求授經,玉峰叱責道:“大字不識,不作苦行,求什麼經?”澄師正色道:“我還要參悟大事,何況區區文字呢?”玉峰很驚訝,即拿著《法華經》對他說:“這是諸佛骨髓,恭敬頌持,必有心得。”

  澄師二十歲訪隱峰大師,大師非常器重他,對寺僧說:“這位學僧可參禅。”澄師即請求開示,隱峰說:“行住坐臥但參念佛的是誰。”遂用功叁日夜有省,知法不從外得,即要求隱峰印證,隱峰道:“似則也似,是則未是,何況還沒有圓融貫通呢?”

  1584年,澄師二十四歲時,往天荒山妙峰和尚處剃染,懇求成佛要訣,妙峰唯令其念佛。澄師白天行難行苦行,夜裏通宵參究,脅不至席。次年,往葉家山采茶,聽二僧論傅大士法身偈,于是礙膺之物爲之脫然,一切經書了然于胸。往雲棲求蓮池大師授具,回來時谒南宗師,進屋便問:“海底泥牛銜月走是什麼意思?”南宗大喝一聲,澄師不能回答,遂發誓道:“不悟不休。”往天妃宮閉關叁年,不發一語。後閱語錄,讀至雪窦與僧談論柏樹子公案,有學僧頌道:“一兔橫身當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生來獵犬無靈性,空向枯椿舊處尋。”澄師有所悟。後因燈滅,隔窗取火,豁然有省,隨頌一首,請南宗印證。南宗道:“我一直把你當個人物看,哪知你還作這個見解!”澄師遂請益,南宗令其參“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澄師于此漸漸悟入。一天,想起與錦堂和尚論乾峰舉一不得舉二公案,遂豁然無礙,不複疑滯,即頌道:“舉一舉二別端倪,個裏原無是與非。雪曲調高人會少,獨許韶陽和得齊。二老何曾動舌,諸方浪自攢眉。擬議鹞過新羅,刻舟求劍無迷。”又頌雲門十五日話道:“日日犯土黃,日日是好日。鐵蒺藜兮無孔笛,分付禅和莫近前,擬議須教性命失。”此後出語不落案臼,不存規則。出關參錦堂和尚,錦堂贊歎道:“宗門寥落,能振興者,非你莫屬。”

  1590年,大師叁十歲時,一夜靜坐凝寂,忽似虛空霹雳,聲震大地,不久即醒,大汗淋漓,如脫重擔。此後性根洞朗,言語契機,于諸佛事不思議應,于諸經旨玄會徹微。又依雲棲蓮池大師門下。一日,蓮池大師舉高峰海底泥牛公案,澄師推出一僧道:“大衆證明”,蓮池認可。又火浴亡僧回來,蓮池問:“亡僧遷化後向什麼處去?”衆著語不契,澄師出雲:“謝和尚挂念!”蓮池休去。澄師來到寶林寺,白天乞食,夜宿塔山金剛神腳下。一天,大學士金庭朱公等人遊寶林寺,至天王殿,聽到殿內鼾聲如雷,進入殿內發現澄師,把他叫醒,問:“高僧何人?”澄師道:“無事僧。”與之繼續交談數語,發現他是一位有道高僧,便問:“大師住何方寶刹?”澄師答:“饑則化飯,倦則此地打眠。”朱公等人共建一靜室請其居住。澄師一日靜坐,忽如冷水潑身,詩偈如泉湧。自此囊錐漸露。

  萬曆十九年(1591),慈舟和尚訪普陀回,至紹興,住大善寺,黃兩高居士請于止風塗說法,澄師往呈所見,慈舟問:“止風塗向青山近、越王城畔滄海遙時如何?”澄師答:“月穿潭底破,波斯不轉眉。”慈舟又問曹洞宗旨,澄師呈偈道:“五位君臣切要知,個中何必待思惟。石女慣弄無針線,木偶能提化外機。井底紅塵騰霭霭,山頭白浪滾飛飛。誕生本是無功用,不覺天然得帝基。”慈舟贊歎道:“語句綿密,不落始終,可謂法門龍象。”即召入室印證。並對他說:“你往後鼓兩片嘴皮,截斷天下人舌頭有分在。”遂付法倡道:“曹源一滴水,佛祖相分付;吾今授受時,大地爲甘露。咄!五乳峰前無簇箭,射得南方半個兒。”此後澄師匡徒說法,稱人天師。

  古德雲:“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地用工夫。若要紙上論工夫,筆影蘸幹洞庭湖。”禅需要親自體驗,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從圓澄大師開悟的曆程可以看出,參禅須要有個入路,即參“念佛的是誰”或“不思善,不思惡,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等,用疑來啓悟,努力參究,等到機緣成熟自然能發出悟道的火光。

  

✿ 继续阅读 ▪ 憨山大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