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釋六波羅蜜多

  淺釋六波羅蜜多

  作者:苦心

  淺釋六波羅蜜名義

  修學佛法,分信解行證四個階段,六波羅蜜多屬于第叁階段——行,是大小乘共修之法門。“波羅蜜”華言度或到彼岸。二者名異義同,果能超越生死之海,則已證涅

  ;果達于涅

  之彼岸,則不複沈溺于生死苦海無疑。六法者:一名布施,梵語檀波羅蜜,檀是檀那之略,譯爲布施度;二名持戒,梵語屍波羅蜜,屍即屍羅之略,譯爲持戒度;叁名忍辱,梵語羼提波羅蜜,譯爲忍度;四名精進,梵語毗梨耶波羅蜜,譯爲精進度;五名禅,梵語禅波羅蜜,禅是禅那之略,譯爲禅定或思維修;六名智慧,梵語般若波羅蜜,譯爲智慧度。《攝大乘論》第四章入所知相曰:“能破悭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爲施;又能息滅惡戒、惡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爲戒;又能滅盡貪怒怨雠、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爲忍;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又能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爲慧。”這段文不但通釋六度得名之因,還體現了由前引後的次第,並說明六度都有一離一得二種意義。如布施度,在離的一面,是破悭吝,即貧窮之因;在得的一面,能引廣大財位的福德資糧。離是應對治的惡不善法,即所對治,六度爲能對治;得是所修善法之果,其它五度也是同樣的道理。

  六度的前五度屬福德資糧,末度屬慧資糧,雖說六度都是以般若爲體,但福德資糧是最基礎的。經雲: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爲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縱然修習淨土法門,帶業往生,也不可忽視廣集福德。《彌陀經》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是此意,因此,以菩提心修習六度,就是實踐福慧雙修的廣大菩薩行。

  六度次第之含義

  爲什麼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及智慧這樣的次第呢?《攝大乘論》曰:“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這是說有了布施之心,就能守持淨戒。布施之人,于財能舍,恬靜淡泊,何況盜他?于貧生悲,施物令安,豈忍心殺彼?爲護淨戒,能打不報打,瞋不報瞋,弄不報弄,忍辱柔和;既能安忍衆苦,必引發精進,不懈修定,于是由定産生出世智慧。由此可見,六度貫穿一個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修習過程,蘊含戒定慧叁學;次第井然。

  六度品位差別

  六度各有叁品差別: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財施就是以清淨心、慈悲心而行布施,令寒者得衣,饑者得食,貧者富足,以此滿足有情的身根;法施是宣說佛法,令人依教行持,發菩提心,將來得人天樂果或出世聖果;無畏施從淺的一面說,就是用柔軟語或勇敢的行爲安慰和幫助有情脫離恐懼;從深的一面說,就是給予有情足夠的勇氣,修學佛法,對于叁大阿僧祇劫的長時苦行,毫不畏懼,菩提道上勇往直前。如經雲:“假如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持戒也有叁品,一是攝律儀戒,又名別解脫戒,謂佛的七衆弟子,各各奉持自己所受的戒,都能得到解脫,此主要是止息惡行,故止即持戒。二是攝善法戒,在止惡的基礎上,衆善奉行,不作就犯戒,故以作爲持戒。作持與止持戒,著重止惡行善,自利爲主,利他爲輔。叁是饒益有情戒,不僅自己要止惡行善,還要以善法、資財、神通等利益一切有情,這是以利他爲主的,以上叁種合稱叁聚淨戒。忍辱叁品是:耐怨害忍,菩薩在利益有情時,要忍受他們因不理解或誤會而采取的以怨報德行爲;安受苦忍,是對于無情的器世間本有的種種苦事,如嚴寒酷暑、洪澇幹旱等痛苦,悉能忍受;谛察法忍,是審察谛觀甚深法義,悟入諸法空無自性之理,並深信忍可。精進分被甲、加行、無怯弱無退轉無喜足叁品,這是以比喻說明菩薩從發心、修行到圓滿的過程,就好比士兵披甲上陣,作好充分的戰鬥准備,正如《易·系辭》所說:“器藏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然後出發,臨敵則英勇無畏,勇往直前,即使獲得勝利也毫不驕傲,更不會沾沾自喜。靜慮有安住、引發、成所作事叁品。心住一境,不爲外境所轉,如禅宗所教咬住話頭不放,就是安住靜慮;心一境性,則引發神通妙用,就是引發靜慮;再運用通力,成辦利益衆生之事,即成所作事精進。般若也有叁品,一是緣世俗谛慧,即通達五明的智慧。《攝論》中無分別加行慧即此,是由于往昔生中熏習了種子,此生或有因緣或無因緣現起了這種智慧;二是緣勝義谛慧,通達諸法皆無自性之智,見諸法現象宛然,但不執爲實有,離一切相,不起長短方圓、美醜等分別心,故《攝論》中名無分別慧;叁是饒益有情慧,了知諸法是真空假有,空有圓融,還能爲人演說,使他亦通達,這是它與前不共的作用,《攝論》名其爲無分別後得慧。

  大小乘六度之異同

  六度又譯爲度無極,謂菩薩六度之行法無窮極,即顯示了大乘利他的精神,以區別于小乘的唯求自利。小乘等雖修布施、持戒等六度但只能叫布施或持戒,不能稱爲波羅蜜多。原因有二:一是修習態度不同,小乘修習六法,仍存我執,謂我行布施,是能施人;彼受我施,是受施者;此是施物,即中間物。大乘菩薩則不然,常行六度,而叁輪體空,不見能施人、受施者及所施物,通達一切法皆自性空,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並且有六種意樂超越二乘,一者廣大意樂,以布施爲例,菩薩經無數大劫,于一一刹那中“假使頓舍一切身命,以

  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不僅有如此廣大施心,縱臨逆境、違緣也不退失此心,“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于四威儀常乏一切衆生資具,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恒現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見《攝大乘論》)顯示了菩薩在惡劣環境中,能調伏內心,不爲外境所擾的堅強意志和崇高追求,其它五度亦複如是。二者長時意樂,在以上所說的長時間內,無間息地修下去。叁者歡喜意樂,菩薩以六法利益衆生,使之歡喜,而自己的歡喜心還勝過獲益的衆生。四者荷恩意樂,雖利益他人,但從不認爲自己有恩于人,常作衆生是我恩人的思維,謂衆生甘作泥土,培養菩薩之因花,使成熟無上佛果。離開了衆生,我就不能修習六度,增長善法,故衆生是我福田,有恩于我。五者大志意樂,菩薩以修習善法之善根,回向一切有情得人天可愛果。六者純善意樂,不僅回向衆生得世間樂果,同時還回向他們證無上菩提,離超叁界,永出四流。以上六種意樂,是小乘所不及的。二是修習目的不同,大小乘都是爲了達于彼岸,但“彼岸”的含義有別。小乘修習六度,善重自利,對治悭貪等習氣,增長善法,功德圓滿後,即達到小乘的最高境界——無馀依涅

  ,這就是他們的“彼岸”。但其視叁界如牢獄、火宅,不複來救度衆生。大乘菩薩則不同,不但自己要斷盡煩惱,還要幫助一切衆生脫離煩惱束縛,以此功德,回向有情同證菩提,達到究竟彼岸——無住涅

  。以大智故,遠離貪愛,不染生死;以大悲故,不舍生死,如是悲智雙運,遊戲神通,于叁界六道自利利他,度生無盡,處生死而不離涅

  ,住涅

  而不舍有情。

  六度圓滿相

  六度圓滿之相,我們可從經論中窺其端倪。天臺《四教儀》中是這樣說的:“如屍毗王代鴿,檀滿;善明王舍國,屍滿;羼提仙人爲歌利王割截無恨,忍滿;大施太子抒海,並七日翹足贊弗沙佛,進滿;尚阇黎鵲巢頂上,禅滿;劬嫔大臣分閻浮提七分息诤,智滿。”的確,布施心到了爲救一鴿,甯舍身肉之大,身臨被戮,首先想到不犯妄語戒,忍受節節肢解而毫無瞋心,爲獲如意珠敢挑海水令幹,單足立七日不知疲倦,鵲巢築頂而心不散動,分閻浮提七分令人人滿意之舉動,可謂是大智大悲,難行能行,難舍能舍,難忍能忍到了極點,非大乘菩薩不能如此圓滿無缺。《俱舍頌》卷十八,則把六度滿相分四位。頌曰:

  “但由悲普施,被折身無忿,

  贊歎底沙弗,次無上菩提。”

  首句謂菩薩由悲心普施,于眼珠腦髓悉無吝惜,是布施圓滿,此第一施位;次句謂被折斷肢體不報複,是持戒圓滿,心無忿恨,是忍辱圓滿;此第二無忿位;叁句見佛入火界定,威光普照,專誠瞻仰,忘下一足,是精進圓滿,此第叁精進位;四句謂入金剛喻定,定慧圓滿,于下一刹那即登佛位,僅次如佛,故名次無上位。

  修習六度,須經無數大劫,但離此不能成就無上菩提。欲期佛果,普利人天,當從六波羅蜜下手,舍此他求,徒勞無益。身爲佛子,當盡力行之,高山仰止,則終有圓滿之日,普願有情,六度齊修,同登覺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