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多情乃佛心

  多情乃佛心

   從前,一個老太婆供養一個住茅棚的出家人,這個出家人每天都參禅打坐,老太婆呢,每天都派一個女孩子給他送飯,這樣過了二十年。有一天,老太婆想檢查一下這個出家人修行的境界,所以,就派了個年輕漂亮的女孩子去試探他,叫她在送飯的時候,突然把他抱住,問他感受怎麼樣。女孩子就照樣做了,問他感受怎麼樣。這個出家人回答說:“枯木倚寒岩,叁冬無暖氣。”這個出家人被抱住的時候就像幹枯的樹枝靠在冰冷的石頭上,嚴冬裏沒有熱氣的東西。老太婆知道後說:“我們把一個俗人,供養了二十年。”于是,就把這個出家人趕走了,並一把火燒了茅棚。這就是“婆子燒庵”的公案。

   這就是說老太婆對這個出家人的修行境界不認可、不滿意。當然,一個漂亮的女孩子抱住你,你能像木頭一樣不動心,這不是一個平常人能做到的,但這卻不是佛法的境界。這個出家人被趕走以後,便遍參明師,苦究本來,如此過了叁年,他又回到老太婆那裏,老太婆還用相同的方法考驗他。當女孩子抱住他的時候,他對這個女孩子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終得老太婆首肯。

   其實,佛法的境界是要我們的心不動,但又能如實覺知一切,在動和不動之間,這就是“中道”。我們修行,其實就是修心,這個心,就是一顆平常心,如如不動的心。一說到“不動”,我們就會理解偏差,認爲學佛人的心就像石頭一樣堅硬、生冷。

   當年,跟隨白隱禅師參禅修行的一位老太婆,她心愛的孫女不幸夭折了,老太婆悲痛得泣不成聲,圍在一旁觀望的其他老婦人見狀,不禁脫口埋怨說:“你不是一直也在白隱禅師門下參禅修行嗎?孫女夭折就亂了方寸,悲傷失態,成何體統?”沒想到那位老婆婆聽了他人的怨言後反駁說:“你們哪裏知道,我爲孫女流的是珍珠淚!”這才是學佛人的心,雖然佛心可以超越喜怒哀樂,但是佛心通過肉體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既有悲哀憂傷,更有歡樂欣喜。正所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佛教看來,一切衆生都是“有情”,只要是一個正常人,都會有喜怒哀樂、親情、友情、愛情。學佛,是由衆生來學,是由凡夫開始的。佛教徒並不需要排斥感情生活,但看其能不能以理性來指導感性,以感性來融合理性,以智慧來指導情感。如果佛教只提倡“不動心”、“離欲”,則一般人無法進入佛門。如果佛的教化中沒有“情”的成分,也很難教化衆生。所以,我們學佛人應該有這樣的理念:以出世之心爲入世之事,先生活再生死,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融入社會。這也是佛教的“慈悲”。何謂慈悲?“慈能予樂”,想辦法使別人快樂,並且以別人的快樂爲自己的快樂;“悲能拔苦”,時刻都要想盡一切辦法來解決別人的痛苦。當然,佛法的“慈悲”,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愛心”。愛及一切有情的心。

   因此,佛心是一顆完全放開的心,也是一顆最“多情”的心。

  

✿ 继续阅读 ▪ 佛門幽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