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燈伴隨德行

  佛燈伴隨德行

   宋朝名相呂蒙正的家,就在今天的偃師縣佃莊鄉相公莊。呂蒙正從小隨母四處飄泊流浪,家裏很窮,窮得地苗無一壟,房椽無一根。他和母親相依爲命,住在村外一個被人遺棄的破窯洞裏以討飯爲生,這個破窯沒門沒窗又破又淺,遇到雨雪風霜寒冷難耐。母親雖窮但很有骨氣,並且也很虔誠信佛。每天討飯的空閑就幫助村子裏人家幹這幹那,無償的給村人洗衣紡棉做針線,呂蒙正從小就很懂事,每天剜野菜,拾柴禾,討飯爲母分憂,每當路過村學門前,總愛聽學子們讀書背書,聽的多了,就也會背了。母親看到兒子背書,就從村子裏討一些舊書來教兒子。呂蒙正有了書高興極了,每天剜菜拾柴討飯的路上都在讀書背書,村裏人見這母子倆既仁慈厚道又與人友善,就想方設法的幫助和接濟他們。村學的先生見呂蒙正好學,就破例免費讓他來上學,村子附近有一個木蘭寺,衆僧們也一致同意讓呂蒙正一天叁餐來寺院裏吃齋飯,並且晚上來寺院裏趁佛前佛燈的余光就讀。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苦練,呂蒙正的學業大有進步,並學有成色。

   呂蒙正的母親在寒窯裏白天幫人做活行善,晚上無論多晚都要等兒子就讀歸來,每天晚上都要站在破窯洞前翹首仰望木蘭寺院。不知從啥時開始,母親發現每天晚上有兩盞燈籠在送呂蒙正。母親剛開始認爲是僧人護送,到後來才發現走到破窯洞前不見人影也沒了燈籠,而呂蒙正只覺得月光朦胧夜色不黑,渾然根本不知道這些。母親卻心明如鏡,兒子不僅是學業有成,而且是德望有歸。然而有一天夜晚,到了呂蒙正回來的時間,並沒有見他回還,母親焦急的期盼,張望著木蘭寺院,此時谯樓上已經打罷四更,天將明亮,只見木蘭寺裏出來一個人影一盞燈籠護送兒子到破窯前,此時母親心中已明白了七八分。進得破窯母親就叫呂蒙正跪下,並聲嚴厲色的責問,今天你做錯了 什麼?爲啥回得這麼晚?呂蒙正如實的禀告道,夜深人靜正欲起身回來時,突然鄰村的一個謝姓無賴攔住去路,他懷疑自己的妻子與他的姐夫私通有奸情,非要我給他寫一封休書不可,我當時不答應,說啥也不給寫,他軟磨硬泡,死賴活纏,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寫了才得以脫身,所以才回來晚了,叫母親大人挂念,實在是兒忤逆不孝,萬望母親饒恕原諒。母親一聽頓時明白了 一切,並告訴呂蒙正,你有失德行。爲人要時時處處做好事做善事,甯蓋叁座寺廟,不拆一樁婚姻,你年紀輕輕不懂得是非曲直,更不曉得家務瑣事家長理短,青紅皂白辯不清。若是壞了良心冤枉了好人出了人命,豈不是鑄成了大錯特錯。一席話講得呂蒙正茅塞頓開,臨天明前呂蒙正跑到鄰村找到謝無賴,說是休書上有錯處須定正,當拿到休書後,隨即撕得粉碎,並又向謝無賴道了歉,謝絕了這回事。當呂蒙正返回破窯時,母親遠遠的看見兒子的身前身後又亮起了兩盞紅燈。結果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即公元977年)呂蒙正考中進士,七年後由貧寒學子成爲宋代顯赫有名的英明宰相。

  

✿ 继续阅读 ▪ 感謝神秀國師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