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八章 次問住壽義並答▪P3

  ..續本文上一頁什的對談中,鸠摩羅什雖欲以「會叁歸一」的《法華經》,來解釋所有大小乘包括法身、色法、取證等重大問題,不過這些問題絕不是如此單純的,後世的中觀、唯識,乃至中國天臺、華嚴的「判教」,都是在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尤其在阿含經盛行的現代社會,慧遠的問題,再次顯出它的意義與重要性,值得所有現代人省思。

  解說

  在本書中,鸠摩羅什和慧遠討論的問題涉及到大乘要義的各個方面,內容是很廣泛的。集中起來,大體上有如下四個中心內容。

  法身觀

  兩晉時期,對「法身」的理解頗爲分歧。原來,小乘以佛法爲法身,法身是佛法的人格化,名之爲「身」,其實無身。所謂法身常住,意思只不過是佛法永存而已。大乘佛教在此基礎上,把七住以上菩薩爲了度脫衆生而住世之身也稱爲法身,或稱法性生身、菩薩法身。這個法身,既不是凡夫的生死身(肉身),又不入涅槃,即所謂

  「不在涅槃,不在世間」。這個法身是實在的呢

  還是非實在的呢

  慧遠繼承中國傳統的靈魂不滅觀念,主張「形盡神不滅」,因而把法身理解爲靈魂,爲神,當作獨立自在的實體。當然,慧遠認爲法身有真法身和變化身的區別,真法身是實存的,變化身則是真法身的幻化,隨衆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身形。從真法身實存這個基本立場出發,他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法身爲什麼會「生」

  「生」由何種「業惑」所造成

  真法身是什麼性質

  什麼相狀

  「叁十二相」是如何修得的

  真法身有無身、口、意業

  如有,與俗世凡夫諸業有何區別

  真法身的壽命多長

  由何決定

  十地菩薩和佛所居國土在什麼地方

  是否可以「獨處於玄廓之境」

  真法身在佛國淨土居住,已經與衆生永絕,還有什麼度化衆生的功德可說

  真法身以神通感應衆生,其神通是否需要憑藉四大五根

  在念佛叁昧中所見之佛,是外來的實在之佛

  還是我想所出的主觀佛

  真法身是否還有煩惱殘氣

  如有,是否還有差別

  等等。

  對於這些具體問題,鸠摩羅什往往不作確定的答述,而是針對慧遠以法身爲實的基本觀點,反複論述法身非實:「諸佛身皆從衆緣生,無有自性,畢竟空寂,如夢如化。」(〈次問念佛叁昧並答〉)

  至於佛經中關於法身叁十二相、十住國土之類的說法,似乎以法身爲實有,其實,乃是爲了教化衆生的需要而作的方便說,是俗谛而非真谛。鸠摩羅什批評說,強要區分法身的真假、有無,那是「戲論」,即違背佛理的議論。

  由於慧遠十分關心法身問題,所以,這個問題在本書中所占的篇幅最大。但雙方各說各的,其結果是誰也沒有說服誰。鸠摩羅什堅持法身爲空,自不必說,慧遠以法身爲實的觀點,也是始終沒有放棄的。

  色法觀

  慧遠以地、水、火、風四大爲實體,稱爲「實法有」:認爲其他有形色的東西都是由四大因緣和合而成的,稱爲「因緣有」;水月鏡像則爲「幻化有」。有神通的法身與人身一樣,由四大五根所構成,以四大爲本。這就是說,作爲宇宙萬物之本的四大本身,是不依賴任何因緣而獨立存在的實體。這種觀點源出於小乘的一切有部,有唯物論的味道,受到鸠摩羅什的批評。於是,雙方展開了關於色法的討論,即關於物質現象,主要是關於物質構成的討論。

  對於物質的構成,鸠摩羅什介紹並評論了小乘以至外道的說法。這些說法都是經驗性的直觀性的,非常古老而又矛盾重重,所以,讀來很陌生而又不好理解。大體上說,鸠摩羅什取其一種說法,即以地、水、火、風四大爲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同時認爲四大由色、香、味、觸四法中的一法至四法組成,如風只有觸,火有色與觸二法,水有色、味、觸叁法,只有地大同時具有色、香、味、觸四法。

  在主觀中,把地大分析到極小,叫做微塵。微塵是天地間一切色的根本,是不變的下可再分的基本單位。鸠摩羅什認爲,從大乘的觀點看來,四大並不是實在之物,因爲四大是因緣而有的。微塵也不是實在物,因爲微塵也是色、香、味、觸因緣而有的,沒有自性。因此,整個世界包括四大、微塵,通通虛妄不實,非真非假,非有非無,如幻如化,不可執著爲有爲無。只是爲了教化衆生的方便,或說爲實,或說爲假。法身菩薩沒有四大五根,無有生死,存亡自在,隨緣而現化虛空之形,其身如幻如鏡中之像,也是空而不實的。

  法性觀

  在大乘佛教那裏,「實相」指的是超越現象界之外的真實存在,它同時又存在於現象界之中,是各種現象共同的本質。這個「實相」,又被表述爲「如」、「法性」、「真際」。慧遠要求分清「如」、「法性」、「真際」這叁個概念的關系,鸠摩羅什作了答述。但慧遠的實質問題,是以法性作爲非「有」也非「無」的「非有非無」,把這個「非有非無」理解爲常住不變的實體。鸠摩羅什發揮了中觀學派的觀點來批評慧遠。他指出,一切現象的本性都是「空」,「空」不是一無所有,不等於零,而是說諸現象沒有自性,沒有生滅,不是實在之物。由於不是實在之物,只能說它是「如」,即像某物。只是像某物的樣子,不能當真。這是諸法(諸現象)的本性,不是哪個人想出來的,所以叫做「法性」。

  徹底悟解了一切法的法性,就叫做「真際」。「如」、「法性」、「真際」都是指實相,只不過由於對實相的悟解有層次深淺的不同,初等的叫做「如」,進一步叫做「法性」,悟到最深時叫做「真際」罷了。不管叫做什麼,這個實相並非客觀的實體,所以不能說「有」(存在),但因緣而有的諸法畢竟是存在的,盡管是虛妄不實的存在,是假有,也不能說是「無」。

  實相即非「有」也非「無」,那麼,是否能說實相是「非有非無」呢

  鸠摩羅什認爲不能。實相是空,要破實相爲「有」觀念,破實相爲「無」觀念,也破實相爲「非有非無」觀念。他說:

  若非有非無,雖破「有」、「無」,還戲論「非有非無」者,爾時,佛言:「舍『非有非無』,亦如舍『有』

  、『無』。一切法不受不貪,是我佛法。」(<次問分破空並答>)

  大小乘觀

  在早期大乘佛教經籍中,便把佛法分爲聲聞、辟支佛和菩薩叁乘,而且斥聲聞乘、辟支佛乘爲小乘,以菩薩乘爲大乘,自居於大乘,對小乘采取打擊、排斥的態度。本書<次問羅漢受決並答>一章中談到,菩薩害怕入於聲聞、辟支佛道,甚於害怕墮入地獄,便是這種態度的反映。《法華經》調和大小乘的派別鬥爭,倡導「會叁歸一」,主張叁乘都是同一佛乘,只不過是佛說法的叁個次第之分而已。《法華經》不但說佛爲菩薩授記,而且說爲成千上萬的聲聞人授記,爲已經涅槃的阿羅漢授記,預許他們將來必定作佛。《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則要求菩薩遍學聲聞、辟支佛道。

  慧遠對小乘仍抱排斥態度,所以,提出一些問題質詢。鸠摩羅什維護《法華經》調和大小乘的基本立場,以其淵博的學識,極力論證阿羅漢終歸作佛,論證菩薩必須遍學聲聞、辟支佛二乘,論證菩薩遍學聲聞、辟支佛道最易度脫衆生。他說:

  凡言善學小乘法者,皆是得無生法忍菩薩。(〈次問遍學並答〉)

  慧遠與鸠摩羅什的大小乘觀,從表面上來看,是對小乘采取排斥或調和態度的分歧,實質上則是空、實的不同。從小乘的阿羅漢到大乘的菩薩以至於佛,是不同的果位,慧遠從「形盡神不滅」的基本觀念出發,把神看作獨立自在的實體,因而把這些果位都看作神的果位。阿羅漢已灰身滅智,形體滅亡了,神也滅亡了,怎麼能再複活去修菩薩道以至成佛呢

  這是他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的。在鸠摩羅什看來,這些果位連佛在內都是空,所謂修行果位,不過是修行空觀的不同階段罷了。既然如此,從阿羅漢階段進一步修習,當然可以成爲菩薩以至達到佛的境界。

  當前,佛教面臨如何現代化的問題。由於現代科技的迅速進步,物質生活的急速提高,佛教所重視的人生之苦中,生、老、病叁苦已經沒有古代佛教徒所感受那麼嚴重可怕,唯獨對死亡的恐懼,不但仍然存在,而且隨著物質生活的改善而更爲強化了。如何看待死亡

  如何從死亡的恐懼中解脫出來

  更廣泛地說,如何看待人生

  如何在生活中有一種正確的態度

  這些精神世界問題,受到人們普遍的關注,人們迫切地從各種宗教和哲學中尋找答案。

  而鸠摩羅什所宣傳的「一切法空」、「諸法實相」的般若理論,在衆多的答案中獨樹一幟,對於斷除煩惱,了斷生死,很有啓發的意義,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料。一方面繼承「一切法空」的般若理論,一方面又接受莊子影響的禅宗,近些年來在歐美生根流傳,被理解爲一種生活的藝術,很受歡迎。這告訴我們,由大乘「一切法空」中去探索人生的真善美及其終極意義,是大有可爲的。

  對於斷除煩惱,了斷生死來說,不僅有哲理上的思維,如般若空宗這樣,還有宗教上的體驗這一條路。宗教體驗是體驗佛、菩薩的實有,慧遠在廬山東林寺,結社念佛,曾叁次見佛,這樣深刻的體驗,使我們可以相信,他所提出的問題,絕不只是哲理上的思維而已。他的問題可以說是現量經驗的求證,這樣寶貴的經驗——依般舟叁昧念佛、見佛、悟無生而自在往生,是值得所有有志念佛、求解脫的行者參考、借鑒的。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八章 次問住壽義並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