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次問念佛叁昧並答
譯文
慧遠問道:關於念佛叁昧,《般舟經》談到時,多引夢來作比喻。夢是凡夫所經曆的境界,無論引起迷惑也罷,得到悟解也罷,都是自己思想中的幻像罷了。而經中說念佛叁昧中見佛,則與佛有問有答,佛能解決疑難,非常真實。若叁昧中所見的佛同夢中所見的佛一樣,那便是我的思想的産物,思想專一就可入於禅定,禅定就可見佛。所見之佛,並不是外面來的,我也沒有到佛國去。這樣說來,佛只是思想專一而幻想出來的,確與夢差不多了。我所疑惑的是,我既沒有走出去,化佛也沒有來,叁昧中所見的佛爲什麼解釋爲夢中之佛
這種解釋有何根據
如果真是對於外來之佛的感應,那就不應該比喻爲夢。不過,感應是佛的威神來與我的神識交會相通,所感應的佛當然不是真佛,所以可以與我的神識互相往來,我的神識不可能到佛國去,因爲這不是叁昧的內容。那末,我的神識怎麼能與佛的威神相通的呢
《般舟經》說,有叁件事可以在定中見佛:一是嚴持戒律,沒有犯戒;二是有大功德;叁是佛的威神。問:憑佛的威神,在定中所見之佛,是定中之佛,還是外來之佛
若是定中之佛,那便是我的想像所産生的,還是從我而出了。若是定外之佛,那便是夢外的聖人。可見,在叁昧中神通交會,因感應而見到的佛,不單是我內心所産生,也是佛自外而來的結果,不能說如夢一樣,這是很清楚的。念佛叁昧之法,就是這樣的吧
幾種說法,那種是對的呢
羅什回答道:見佛叁昧有叁種:一、有的菩薩得天眼、天耳,能飛到十方諸佛之所,見佛提出問題,解決各種疑難;二、雖然沒有神通,在修行中常念阿彌陀佛等現在諸佛,心能專住一處,便能見佛,請問各種疑難;叁、學習念佛,不管是已經離欲的,沒有離欲的,能見到佛像,或見到佛的生身,或見到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這叁種定,都稱爲念佛叁昧。其中,上等者是得神通能見十方諸佛,中等者雖沒有神通,卻可以憑般舟叁昧之力,也能見十方諸佛,再次便是下等了。這叁種雖有不同,都叫做念佛叁昧。
再有,有人常觀想世間種種可厭惡之相,決心脫離世間,這種人在衆生中很難行慈,不利於求佛道。爲了引導未離欲的菩薩,佛多次稱贊般舟叁昧。雖然菩薩還沒有離欲,這種定力可以把心收在一處,能見諸佛,這才是求佛道的根本。又,學般舟叁昧的,叁昧中所見之佛盡管是憶想分別,卻並非虛妄。爲什麼呢
釋迦佛所說的各經中,明白地描繪了阿彌陀佛的完美身相,這是佛的苦口婆心之真言。又,《般舟經》多方勸人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過十萬(十萬億)佛土處,此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若是像《經》中所說,修行者能見佛,這也是修行所得的,不能說全是虛妄的憶想分別的産物。因爲有人不信,不懂得念佛叁昧的修行方法,雖在念佛,卻沒有神通,又怎麼能見到遠方的佛呢
所以,佛才把叁昧比喻爲夢。人由夢的力量,遠處之事,能到能見。修行般舟叁昧的菩薩也是這樣,由定力能遠見諸佛,不會受到山林等的阻礙。因爲人們信夢,便以夢作比喻。夢是自然的現象,不必施作,就能見到諸佛,何況有意修行,豈能不見
又,諸佛身有明確身相的,是憶想分別的産物,當然是虛妄的。不過,一切現象都是衆緣和合而生,沒有自性,畢竟空寂,如夢如化。經說,諸佛身也都是由衆因緣和合而生的,沒有自性,畢竟空寂,如夢如化。既然如此,那麼,修行者所見的諸佛身,便和世間一切現象是一樣的。世間一切現象並非虛妄,修行者所見諸佛身也並非虛妄,不能唯獨把諸佛身當作虛妄的東西。若說虛妄,應該都是虛妄;若不虛妄,應該部不虛妄。爲什麼諸佛身不虛妄
因爲諸佛身能普遍地使衆生獲得各種利益,種下善根。正如《般舟經》所說,見到佛身的,能生善根,修成阿羅漢、阿惟越致。所以,應當知道,如來之身,無非是實。
又,憶想分別的産物,有的也是實在的。如經中曾說,常憶想分別,便能了解真實的情況,比方常修習燈燭日月的光明,念佛以後,把東西蓋住,便可以得天眼,能了解蓋住的是什麼東西。
又,即使是下等的叁昧,因持戒清淨,信敬深重,加上有佛的神力和叁昧之力,衆緣和合,也可以見到佛,就像人面對鏡子,得見鏡中之像。
又,一位凡夫,久遠以來曾見到佛,本來應該離欲得天眼、天耳等神通,只因沒有修得般舟叁昧,仍爲凡夫,於是還墮入五道輪回之中。可見,般舟叁昧見佛是菩薩才能修得的。久遠以來,聲聞、辟支佛二乘之人,尚且不能修得,何況凡夫
所以,不能說般舟叁昧所見的佛是虛妄的。
又,諸菩薩得此叁昧見佛,就可以提出問題,解決疑難。由此,有的菩薩得叁昧而産生自滿之心,深樂這種叁昧,有了貪著之意。因此,佛教導修行者,應該想到:我沒有到佛國去,佛也沒有來到,見佛聞法,只是內心憶想分別的産物。不但如此,叁界之物都是由憶想分別産生的,有的是先世憶想的果報,有的是今世憶想所成。修行者聞知佛的教誨,心厭叁界,對佛倍增敬信。由於佛善說如此微妙之理,修行者能即時脫離叁界之欲,深入於定,成般舟叁昧。
原典
遠問曰:念佛叁昧①,如《般舟經》念佛章中說,多引夢爲喻②。夢是凡夫之境,惑之與解,皆自涯已還理了,而經說念佛叁昧見佛,則問雲,則答雲,則決其疑網③。若佛同夢中之所見,則是我想之所矚,想相專則成定,定則見佛。所見之佛,不自外來,我亦不往,直是想專理會,大同於夢了。疑夫我或不出,化佛或不來,而雲何有解,解其安從乎
若真茲外應,則不得以夢爲喻,神通之會,自非實相④,則有往來。往則是經表之談,非叁昧意,複何以爲通
又,《般舟經》雲⑤,有叁事得定:一謂持戒無犯,二謂大功德,叁謂佛威神。問:佛威神,爲是定中之佛,外來之佛
若是定中之佛,則是我想之所立,還出於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則是夢表之聖人。然則,神會之來,不專在內,不得令同於夢明矣。念佛叁昧法,法爲爾不
二叁之說,竟何所從也。
什答:見佛叁昧有叁種:一者,菩薩或得天眼、天耳⑥,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難問,斷諸疑網;二者,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叁者,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是叁種定,皆名念佛叁昧。其實不同。上者,得神通見十方佛;中者,雖未得神通,以般舟叁昧⑦力故,亦見十方諸佛;余者最下,統名念佛叁昧。
複次,若人常觀世間厭離相者,於衆生中,行慈爲難。足以爲未離欲諸菩薩故,種種稱贊般舟叁昧,而是定力,雖未離欲,亦能攝心一處能見諸佛,則是求佛道之根本也。又,學般舟叁昧者,雖言憶想分別⑧,而非虛妄。所以者何
釋迦文佛所說衆經,明阿彌陀佛身相具足,是如來之至言⑨。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於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⑩。若行人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禅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爲喻耳。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叁昧菩薩,亦複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爲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爲喻。又,夢是自然之法,無所施作,尚能如是,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
又,諸佛身有決定相者,憶想分別,當是虛妄。而經說,諸佛身皆從衆緣生⑾,無有自性,畢竟空寂,如夢如化。若然者,如說行人見諸佛身,不應獨以虛妄也。若虛妄者,悉應虛妄;若不虛妄,皆不虛妄。所以者何
普令衆生,各得其利,種諸善根故。如《般舟經》中見佛者,能生善根,成阿羅漢、阿惟越致⑿。是故當知,如來之身,無非是實。
又,憶想分別,亦或時有,若當隨經所說,常應憶想分別者,便能通達實事,譬如常習燈燭日月之明,念後障物,便得天眼,通達實事。
又,下者,持戒清淨,信敬深重,兼彼佛神力及叁昧力,衆緣和合,即得見佛,如人對見鏡像。
又,一凡夫,無始以來會見,皆應離欲得天眼、天耳,還複輪轉五道。而般舟叁昧,無始生死以來,二乘之人,尚不能得,況於凡夫
是故,不應以此叁昧所見,謂爲虛妄。
又,諸菩薩得此叁味,見佛則問,解釋疑網。從叁昧起,住粗心中,深樂斯定,生貪著意。是故,佛教行者,應作是念:我不到彼,彼佛不來,而得見佛聞法者,但心憶想分別了。叁界之物,皆從憶想分別而有。或是先世憶想果報,或是今世憶想所成。聞是教已,心厭叁界,倍增信敬。佛善說如是微妙理也,行者即時得離叁界欲,深人於定,成般舟叁昧。
注釋
①念佛叁昧:爲禅定十念法門之一。禅本爲定的一種,但中國僧人常合稱禅定,指集中精神,觀想特定對象而獲得悟解或功德的思維修習活動。十念法門,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念佛叁昧通常有四種:一是實相念佛,即洞觀佛的法身實相之理,這是從哲理上悟得實相的叁昧;二是觀想念佛,即觀想佛的美妙形相和所居佛國的種種成就,爲形像性的叁昧;叁是觀像念佛,在具體的佛像前念佛,工夫純熟後,即進入觀想念佛;四是持名念佛,或叫稱名念佛,即念佛的名號。慧遠所修持的念佛叁昧,主要是觀想念佛。
②般舟經,即後漢支婁迦谶譯《般舟叁昧經》。此經〈行品〉說:「佛告跋陀和,譬如人臥,出於夢中,見所有金銀珍寶,父母兄弟妻子親屬知識,相與娛樂,喜樂無輩。其覺以爲人說之,後自涙出念夢中所見。如是跋陀和菩薩,若沙門白衣,所聞西方阿彌陀佛刹,當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晝夜,若七日七夜,過七日以後,見阿彌陀佛。於覺不見,於夢中見之。譬如人夢中所見,不知晝不知夜,亦不知內亦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見,不用有所弊礙故不見。」同品還譬若夢中行淫,夢中得美食,夢中歸鄉等。
③《般舟叁昧經·行品》:「菩薩於是間國土,聞阿彌陀佛,數數念,用是念故,見阿彌陀佛。見佛已從,問:當持何等法生阿彌陀佛國
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數數,常當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
④實相:指不依人的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真理。鸠摩羅什把實相當作如、真如、法性、法相、真際、實際的同義詞,即是佛。
⑤《般舟叁昧經·行品》:「是叁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於叁昧中立者有叁事:持佛威神力、持佛叁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叁事,故得見佛。」
⑥天眼、天耳:《大智度論》卷五解釋說:「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色界四大清淨色所構成的眼根,不同於欲界人世間粗重物質所構成的眼根,所以視力要靈敏得多),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衆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無不能照。……於耳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能聞一切聲:天聲、人聲·、叁惡道聲。」
⑦般舟叁昧:般舟,梵文的音譯,意譯爲十方潛佛現前而立。般舟叁昧,就是修持這種叁昧,可見佛立面前,所以,又稱佛立叁昧。
⑧憶想分別:爲鸠摩羅什譯著中的專有詞。憶即念,指過去的經驗和認識的重新活動。有憶念活動,便會産生種種主觀的景象,即想。在想中,種種主觀景象會有差別性,各有不同,即分別。所以,憶想分別,即由憶想而産生出千差萬別的現象世界來。
⑨《觀無量壽經》中,釋迦牟尼佛說十六觀,第九觀說:「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一由旬,或說六十裏、五十裏、四十裏不等),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衆多無數化菩薩以爲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⑩《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⑾《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七:「善男子,若有人,分別諸佛有來有去,當知是人皆是愚夫。何以故
善男子,諸佛不可以色身見,諸佛法身無來無去,諸佛來處去處亦如是。善男子,譬如幻師,幻作種種若象若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譬如夢中見若象若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善男子,諸佛身亦如是,從無量功德因緣生,不從一因一緣一功德生,亦不無因緣有,衆緣和合故有。」
⑿《般舟叁昧經·羼羅耶佛品》:「是叁昧誰當信者
獨怛薩阿竭阿羅诃叁耶叁佛阿惟越致阿羅漢乃信之。」這句話意思相近。
《慧遠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並羅什答 第十一章 次問念佛叁昧並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