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鸠摩羅什答慧遠大師問

  鸠摩羅什答慧遠大師問

  一、問答真法身

  慧遠問:法身與色身有何差別?法身無去無來,無有起滅,與泥洹同像,雲何可見?

  羅什回答:法身同于變化,化無四大五根。真法身是遍滿十方虛空法界,光明遍照無量國土,說法音聲常周十方無數國,具足十住菩薩乃得聞法。佛法身出于叁界,不依身口心行,無量無漏諸淨功德本行所成,而能久住,似若泥洹。法身實相無去無來,無爲無作,同于泥洹。

  慧遠大師于是領解其義有叁:□法身的實相是無來無去,與泥洹相同。□法身同化,沒有四大五根,如水月鏡像之類。□法性生身是真法身,能久住于世,猶如日現。

  二、次重問法身並答

  慧遠次就法身設問:法身依何理而得生?

  羅什回答:小乘是以叁十七道品、佛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無漏功德爲法身。大乘謂一切法無生無滅,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漏無爲,無量無邊,如涅槃相,是名法身。諸無漏功德並諸經法,亦名法身。法身菩薩無有生死,存亡自在,隨所變現,無所罣礙。

  叁、次問真法身像類並答

  慧遠問:經典上說佛陀身相具足,光明徹照,端正無比,但其真法身是否與經典所說相同?

  羅什引經回答:佛陀法身是本願業行因緣,自然施作佛事。如《密□經》說,佛身是隨機應化,法身神力無所不能,不同的衆生,所見的形色,所聞的音聲,各不相同。

  四、次問真法身壽量並答

  慧遠問:凡夫的壽命依各人的行業而定,法身菩薩的壽命依何而定?

  羅什回答:法身有二種:一是法性常住如虛空,無“有爲、無爲”等戲論;二是菩薩得六神通,而尚未成佛時,其中間所有之形,名爲後法身。所謂法性,是有佛無佛,常住不壞,如虛空無作無盡。

  五、次問修叁十二相並答

  慧遠問:修叁十二相,是以此具煩惱的色身而修,或是依法身而修?又所緣的佛是真法身佛或變化身佛?

  羅什回答:法身雖可以假名說,但不可以取相而求。

  六、次問受決法並答

  慧遠問:受決(記)菩薩是真法身受決?或是以變化身受決?

  羅什回答:關于菩薩的受記,說法各有不同,或有人言,爲利益衆生而受記,有以肉身菩薩而受記,有衆生未發心而受記,有人現前發心,不與受記,有舍生死身受法身而得受記,有菩薩從無量諸佛受記,□□等。

  七、問法身感應並答

  慧遠問:法身菩薩若無四大五根,如何顯現神通?

  羅什回答:法身無“有、無”等戲論,菩薩的四大五根非常微細,非凡夫二乘所能見,唯同地以上諸菩薩及可度者才能見到。如《不可思議解脫經》所說,十方大法身菩薩于佛前會坐聽法,而坐在佛陀左右的千二百五十大阿羅漢卻無法見到。這是因爲先世不曾種見大法身菩薩會坐的因緣。

  八、次問法身佛盡本習並答

  慧遠問:真法身佛斷盡本習殘氣時,是以叁十四心而斷,或以九無礙、九解脫而斷,或以一無礙、一解脫而斷?

  羅什回答:以叁十四心、九無礙道、九解脫道斷盡習氣,均非佛說。在四阿含、毘尼及大乘經典均無此說,只有阿毘昙派的學人,作如是分別。在大乘經中,謂佛陀以一念慧斷一切煩惱,于無量劫來修習明利,最爲第一。

  九、次問答造色法

  慧遠問:經典中說,四大不能自造,而能造色,意義爲何?

  羅什回答:經典上說,一切所有色是四大及四大所生,此義深遠難明。四大分爲內、外,外四大是山河風熱,內四大是骨面溫氣。衆生以此四大稱爲身,身中生眼等五根,由五根分別而生五塵,五根五塵都是由四大所生的色。佛說一切色,皆是虛妄顛倒不可得。諸佛所說好醜此彼,皆隨衆生心力所解,而有利益之法,無定相,不可戲論。

  十、次問羅漢受決並答

  慧遠依《法華經》說羅漢受記爲佛,提出叁問:□聲聞無大慈悲。□無漚和(方便)與般若。□臨泥洹時,得空空叁昧,斷盡一切愛著之情,其愛習殘氣依何而生?

  羅什回答:說阿羅漢還生者,只有《法華經》,聲聞叁藏及大乘教法都說阿羅漢于後邊身滅度。如果專執《法華》一經,則其余經典所說皆屬虛妄,因此不應執于一經,不信一切經法,五不可思議中,諸佛法是第一不可思議。唯有佛陀知阿羅漢涅槃當作佛。

  十一、次問念佛叁昧並答

  慧遠因《般舟叁昧經》中引夢喻來解釋念佛叁昧,而産生疑問:念佛叁昧,定中見佛,是定中佛?是外應衆生而現之佛?定中的見佛是否虛妄?

  羅什對此問,回答:見佛叁昧有叁種:□菩薩或得天眼、天耳,或飛到十方佛所,見佛難問,斷諸疑網。□雖無神通,常修念阿彌陀等現在諸佛,心住一處,即得見佛,請問所疑。□學習念佛,或以離欲,或未離欲,或見佛像,或見生身,或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這叁種定,都名爲念佛叁昧。般舟叁昧的定中佛,決不是虛妄,乃依于定力得見諸佛。

  十二、次問四相並答

  慧遠問:生、住、異、滅四相是同時並用?或是有前後的差別?

  羅什回答:小乘經說生、滅、住、異四相,只有名字,無有定相。大乘經則說生是畢竟空,如夢幻。生法無有定相,一切法無生無滅,言語道斷,滅諸心行,同泥洹相。

  十叁、次問如法性真際並答

  慧遠問:經典說法性時,則說有佛無佛,法性如故;說如,則明受決爲如來;說真際,則言真際不受證。這叁種說法,究竟是何意義呢?

  羅什回答:道法是一,分別上、中、下,故名爲叁乘。初爲如,中爲法性,後爲真際。真際爲上,法性爲中,如爲下。隨觀力故,而有差別。菩薩未得無生法忍,觀諸法實相,名爲如;得無生法忍,深觀如故,名爲法性;若坐道場,證于法性,稱爲真際。

  十四、問實法有並答

  慧遠問:《大智論》以色、香、味、觸爲實法有,乳酪爲因緣有。但是經典上卻說色、香、味、觸是由四大所造色,色以四大爲根本,豈非因緣和合?論中又說一切法無定相,得神通者能令水作地,地作水,四大能隨力而變,因此,四大與造色都是因緣所化,以此推之,實法與因緣並無不同。

  羅什回答:大乘論說衆生空、法空;小乘論則說衆生空。佛陀爲鈍根衆生說無常、苦、空;爲中根衆生說一切無我,安穩寂滅泥洹;爲利根說一切法從本已來不生不滅,畢竟空;佛陀隨衆生所解,于一義中,叁品說道。佛陀或說衆生空,或說法空,因此,說色爲實法有,乳等爲因緣有,二者互不抵觸。

  十五、次問分破空並答

  慧遠問:《大智論》推疊求本,以至毛分,更至極微,極微即是色、香、味、觸。極微的說法,有何根據?

  羅什答:佛法中無微塵之名,只說色有粗有細,都是無常,乃至不說有極微極細,大乘經中,隨凡夫說微塵名字,不說有其定相。佛法中有二門:無我門說五陰、十二入、十八性、十二因緣,決定有法,但無有我;空法門說五陰、十二入、十八性、十二因緣,從本以來無所有,畢竟空。

  十六、次問後識追憶前識並答

  慧遠以《大智論》謂“前眼識滅,生後眼識,後眼識利轉有力,色雖暫有不住,以念力利故能知”而生疑,請問:前識後念是相待而生,是前識滅而後念生,或一時俱生?後念能否追憶前識?

  羅什以燈火爲喻,回答:佛陀告諸比丘,心住者,當觀無常相。以心相續不斷故,名爲心住,相續中念念生滅故,當觀無常相。猶如燈炎,雖有生滅,相續不斷,名有燈炷,而有其用。若炎中生滅故,則無燈用。衆生的心雖念念滅,以不斷故,而有其用。能以後心緣于前心,才能以後念追想前識。

  十七、次問遍學並答

  慧遠問:菩薩與二乘人觀諸法生滅有何不同?

  羅什回答:二乘人雖觀生滅,不別于不生不滅。

  自此以下,爲說明遍學,慧遠、羅什又相互提出八項問答。

  十八、次問住壽義並答

  慧遠問:經典上說修習四神足,可以住壽一劫余。諸佛菩薩有住壽之事嗎?如果有住壽一事,是法身或是變化身?

  羅什回答:說住壽一劫余,是傳者所生,佛教中無有此說。《長阿含·大泥洹經》說,善修四如意的人,欲壽一劫或減一劫皆可成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