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遠的不敬王者論
慧遠(334年—416年)是東晉著名佛教領袖和佛學家。本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崞縣東部)人。出身仕宦家庭,少年即博覽群書,尤善《周易》、《老子》、《莊子》。後從道安出家,以立宗弘法爲己任。24歲開始登壇講經。晉哀帝興甯叁年(365年)隨道安南抵襄陽。東晉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別師南下,途經廬山,見峰林清靜,就定居于此,始住龍泉精舍。
慧遠隱居廬山30余年,矢志弘法,影不出山,迹不入市,晉太元十六年(391年),酈賓沙門僧伽提婆南遊來到浔陽,慧遠將其迎請入山,請譯《阿毗昙心論》、《叁法度論》。兩論譯出後,慧遠爲之作序,標舉宗旨,推重提倡,開南地毗昙學之端緒。
東晉隆安五年(401年),鸠摩羅什到長安,慧遠即致書問候,後經常寫信向其請教經典和大乘深義。兩人往返酬答,互相切磋,現存18章,名曰《大乘大義章》。鸠摩羅什譯出《大智度論》100卷,慧遠因其文繁義隱,不易研習,乃予以刪節,約爲20卷,並爲之作序。
元興元年(402年)與劉遺民、周續之等于精舍無量壽佛前建齋立誓,發願往生淨土,結白蓮社,一時參加者達123人。淨土宗創立後,人們仍尊慧遠爲始祖。在禅法方面,慧遠極力調解覺賢(即佛陀跋陀羅)與鸠摩羅什的矛盾,請覺賢譯出《達磨多羅禅經》2卷,使禅法得以流傳江南各地。慧遠還致書勸請昙摩流支補譯弗若多羅沒有譯完的《十誦律》,使《十誦律》有了完備的譯本。
慧遠對中國佛教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沙門不敬王者論》闡明“出家是方外之賓”,故“不得與世典同禮”,力主沙門不應致敬王者,對後世影響最大。佛教從東漢初年傳人中國,到慧遠生活的年代,已有叁四百年的發展曆程。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社會某些固有的文化傳統之間産生的沖突,逐漸尖銳起來。其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就是:佛教僧侶(沙門)應不應該禮敬帝王
按照佛教的主張,家庭和世俗社會是形成煩惱和痛苦的根源,僧侶是出家修道的人,是無君無父、不受世俗的禮法道德約束的。僧人見了在家的任何人(包括帝王、父母在內)也都不稱名、不跪拜,只合掌致敬。不僅如此,還可以接受在家父母的禮拜。佛教認爲自己的最高權威是釋迦牟尼佛,僧侶只能拜佛。這些佛教的教義和教規,同我國固有的綱常倫理發生嚴重矛盾,觸犯了封建帝王的絕對權威,違背封建宗法關系,由此而引起一些統治者的不滿和責難。慧遠時雙方矛盾鬥爭的焦點,主要是集中在禮製問題上,其中又突出地表現在僧人要不要敬帝王的問題上。
慧遠身爲當時的佛教領袖,他對這個是否應禮敬王者的問題予以高度重視,爲此撰寫了五篇短文:《在家第一》、《出家第二》、《求宗不順化第叁》、《體極不兼應第四》、《形盡神不滅第五》,合稱爲《沙門不敬王者論》,全面地論述了佛教僧侶不敬王者的基本立場及其理論依據。
慧遠認爲,佛經所講的信佛,有兩種情況:一是不脫離世俗社會,在家信奉和傳播佛教,二是出家修道。前一種人,當然要遵循禮製敬君尊親,這也是佛典所教導的。後一種人,不對王者跪拜,但是並不失去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