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開示

  蝦紮活佛2011年4月最新開示

  地點:山東濰坊

  輯錄:仁欽拉姆

  ——依靠法我們可以認識佛祖的“意”,依靠“意”我們要實現佛祖的身。

  ——佛法和佛法修持的一個精髓在于對上師叁寶的憶念,也就是皈依(皈依種子在心田的種植培育和皈依戒體的不斷圓滿)。八萬四千法門也無非是在各個面向上增上我們對于叁寶的恩情憶念,讓這個陰影在我們心中不斷深刻,像烙印一樣,無論怎樣的風雨飄搖都無法動搖它一分半點。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憶念上師叁寶是最好的獲得庇護的方式。因爲我們如此的孤獨無依,這種感覺尤其在中陰階段最爲深刻。不管你曾經或正在經曆著怎樣的孤獨無依,都不及生命結束後中陰階段所感受的千萬分之一。那時的你是最敏感的,最能體會上師叁寶的溫柔慈悲是你唯一的依怙。可如果你不在活著時不斷地去練習體會這種憶念,中陰時你將非常可憐。

  ——所有鬧僵的關系都是源于一個“我”。包括“我”與法的關系。我們最想得到的就是法,而“我”卻恰恰因此和法鬧僵了本來親密無間的關系。

  ——少說,多做事。粉碎我執。說句不好聽的,你當前所以爲的“我”根本什麼都不是。

  ——覺得上師不會病不會痛不會失眠是對叁寶的大不敬,是迷信,甚至是違背了皈依誓言的表現。

  ——是什麼就是什麼,要的就是那麼自然。當你不去定義什麼是自我什麼不是自我的時候,就是自然。自然是最好的。但這不代表自我不存在,或我們不需要去理會關注自我。是不要“定義”它,不要“概念”它。

  ——自然的悲傷是快樂的種子。它不苛刻,只是溫柔。

  ——我們��教徒們成覺的渴求是一樣的,這其中沒有誰的追求更高貴之說。在追求的途中我們都可能會做錯事,比如佛教中確實存在迷信的教徒,比如追求財富的人中確實存在使用卑劣手段的人,但佛教佛法本身和追求財富本身是無錯無對的,衆生對這兩樣事物的渴求是沒有差別的。所以不要責怪佛教或財富或任何一樣事物。

  ——有時候做事,不能讓周圍的人開心,怎麼讓自己開心呢。可有時候做事,自己都不能讓自己開心,怎麼能讓周圍的人開心呢。這兩種“有時候”,都是釋迦牟尼要告訴我們的。釋迦牟尼嘗試告訴我們,沒有一個決定的答案,不要去糾結非要一個絕對的答案,沒有答案可以讓你找到的。這就是法的真相。法,沒有固定的形式。釋迦牟尼的“意”,無色無聲無形,所以在他證覺後的第一時間他的選擇是默默深入叢林與自然爲伴。法的真相,實在無法以絕對的答案告訴我們,所以不要去用我們那顆分別的心去判別什麼是佛法、什麼不是佛法、什麼人怎麼做是如法、怎麼做是不如法...其實最不如法的就是你自己。所以不要定義你的佛法,不要概念化你的佛法,靈活起來,自然起來。法是讓你更會生活,不是讓你變成一個怪物。

  ——情,這一個字很重要。很多人覺得佛法中不可以有情,但其實佛法是最有愛最有情的,覺悟之法是最有愛最有情的,它要教會我們的就是能對萬物都有最單純全然的情。因爲對真相的認識,你不再冀求之前之後的幻覺。你不抱期望,全無夢想。你只是生起單純的對當下的珍視。你感激一個陪伴你多年的杯子的情不會遜色于感激一個陪伴你多年的伴侶,它就像菩薩一樣利益了你這許多年。你絕對不該理所當然地使用它還理所當然地忽視它。它就是菩薩。于是你的生活充滿了溫柔。輪回,它很溫柔。涅槃,它也很溫柔。一切本來都很溫柔慈悲。這是佛法!

  ——超級自然這種感覺非常棒。尤其是它的內在。它如此的美麗動人,它絕對不是苛刻的。因爲它從不被動。它是來自我們內在的大自然。它永遠的如此敏感單純。它本該如此。因爲它從不爲任何理由。

  ——慈悲心菩提心不是一直擁抱你哄著你對你笑,有時候,它就是那狠狠煽在你臉上的一巴掌。

  ——菩提心就像最廣博的大海一樣,既可以寬容包容一切,也可以摧毀一切。端看你的最需要了,而不是你的最想要。

  ——修行,是件殘酷的事。

  

  

✿ 继续阅读 ▪ 用燈照亮自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