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塵的明珠
李東翰
一個偶然的念頭,我想在甘肅蘭州助學後到西甯,一睹向往已久的青海湖和草原,沒想到卻因此而有了一趟意外的青海之旅。
在西安助學時,一位楊老師得知我要到西甯,特別推薦一位西藏師姐當翻譯,帶我去見一位喇嘛師父。我不想將簡單的個人旅遊複雜化而婉拒,但熱心的西藏師姐要請兩天假,並坐夜車到西甯和我會合,其誠令人感動。于是我在結束延安助學後,坐了18小時的火車到達西甯。
下了火車,兩位喇嘛師父—佳央(中)與土旦俄哲(左)和卓瑪師姐已在車站等候。他們臉上的微笑,讓我忘了十一月青海早晨的寒冷。上了車,佳央師父說要帶我去他的寺廟和家鄉,于是我們直奔青海循化縣。
循化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黃河谷地,在西甯以南約兩個半小時的車程,是全國唯一的撒拉族自治縣。縣內居住著撒拉、藏、回、漢等多個民族,撒拉族信奉回教,約占六成人口,藏族則有四分之一。循化縣也是十世班禅大師和佛學大師西饒嘉措的故鄉。沿途沒有看到一望無際的草原,卻是連綿不斷的山谷和黃土丘陵,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可以想象當年開路的辛苦。
中午抵達佳央師父的文都寺,是循化地區最大的寺院,它在當地的名氣不亞于西甯的塔爾寺。這是十世班禅大師早年學經和受戒的地方,也是他回故鄉後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班禅十世于1989年圓寂,目前爲第十一世。)
簡單又豐盛的午餐,少不了傳統的奶茶和糌粑,充分顯示藏族的熱情。午餐後參觀了寺院,就去文都鄉公麻村小學,也是此行的主要目的地。公麻村是一個藏族村,位于山區,大約有110戶人口,以務農爲主,多屬于貧困戶。佳央師父就在這裏長大到12歲出家,他的哥哥還住在村裏。因此師父在寺務繁忙之余,致力于改善家鄉的生活與教育。
公麻小學是這裏唯一的學校,收容四到六歲的幼兒,以及小學一到叁年級的學生共62人,主要來自公麻村和附近的娘藏村。佳央師父的弟弟就是從這畢業的第叁個大學生,目前正擔任同仁縣隆務鎮鎮長。
學校有叁間教室,分別給一到叁年級學生,幼兒則在室外的黑板下,效法歐陽修以荻畫地的方法,進行室外教學。下雨時就搬到教室內,和高年級一起“聽聞熏習”(說不定以後還可以跳級)。
學校建成後,政府就不再補助,因此環境和設備都很落後。教室的課桌椅今年由西安的楊老師所捐贈,幹淨的桌子卻和學生破舊的衣服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們在路上買了一些蘋果,每人一顆,在這物質缺乏的地方,這顆蘋果帶給他們的快樂,是我們想象不到的。
學生都來自附近農村家庭,有些是孤兒,有些是單親,有些則由祖父母撫養。一學期70元的學費,對某些家庭也是相當的負擔。他們穿的,也是別人捐的舊衣服,反正不需要多久,新舊看起來都一樣。
基金會捐助一千元,提供無法繳交學費的家庭生活補助,也對特別貧困的家庭發放二佰到叁百的慰問金。師父說,這些慰問金在生活富足地區的人看來是個小數目,對他們而言卻能真正發揮作用,他們可以高興到晚上睡不著覺。
雖然條件不好,但是功課也不能馬虎。大地就是我們的自習室,可以互相幫忙,還可以照顧弟妹,一舉數得。(只是不知道這作業本能維持多久)。只要我們用心耕耘,這裏說不定有將來的縣長或省長。
後記
由于教室外面都是黃土地,天晴時塵土飛揚,下雨則泥濘不堪,學生們每天都是灰頭土臉。佳央師父有個心願,想把地上鋪磚,讓他們有比較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學生的活動範圍大都在教室附近,因此從教室往外鋪十公尺,學生下課時就有比較幹淨的場地活動。還有其他衛生與教學設備的改善,只能一步一步來,畢竟這裏的條件無法和城鎮相比。
雖然村民的知識水准不高,但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很重視,只要他們有能力,都讓小孩上學。目前首要的目標是讓所有小孩都能上學,只要能來,就有機會。大陸這幾年的經濟發展雖然沒有普及到這偏遠的鄉鎮,但只要我們不斷地耕耘,這些蒙塵的明珠,總有一天會脫塵離垢,發出原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