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象征的意義,我們的心識才能夠由其表義而得到改造,否則若陷入執實的層次,則我們充其量也只是情緒的感染。無論感染得多深,心理卻從來未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那又跟根本上師有什麼關糸呢?
根本上師也只是一個符號,他的符號是橋梁。修習的人必須通過一道橋梁,才能由凡夫的心識,過渡入聖者所象征的智(也可以通俗說爲“聖者的心識”)。根本上師的重要便正在于此。
我們說“上師如佛”,等如說:金門橋有如舊金山。上師在這意義上有如地標。
亦正因爲如此,所以修習的人一定要先觀修根本上師,然後才觀修上師轉爲本尊身相。這幾乎已成爲無上密乘的觀修通則。——下叁部密(例如東密)不這樣做,是由于他們並不把本尊視爲假設施的符號。
所以在作往生修習時,亦必須明觀上師住頂,然後成本尊相(例如成金剛薩埵相)。
如果不是佛教徒,其實也可以觀想自己所信仰的聖者住于頂上,于臨命終時,將中脈的明點射入聖者的心輪。
然後我們要談往生的實踐了。
首先是法身往生。
在實踐往生之前,最好先能夠忏悔,這是許多宗教都共許的儀式。佛教徒還須起菩提心,懷著對一切有情的大悲來往生解脫,同時在身旁不可放置令其貪戀的事物。
當年先父紹如公便說過一件故事。他有一位勤修淨土叁十余年的友人,于臨命終時,許多同修來助念“南無阿彌陀佛”。他起初非常之安祥,作獅子臥,面露笑容。可是後來忽然面色一變,雙眉皺束,竭力睜眼,助修的人覺得很奇怪,他到底見到什麼呢?
後來才知道,原來當他左掌覆蓋左胯時,碰到他生平最喜愛的兩件古玉,一直懸挂在腰際,家人不認爲應該替他解下來。
這原來亦是世俗的習慣,認爲于死者臨死時,應該讓他見到生平心愛的事物。誰知恰好相反,這些事物,徒然令死者由貪戀而生煩惱,那就失去一切往生的機會。
所以紹如公吩咐,他命終時,要記得除下他佩戴的古玉,以及移開一切珍玩。
當一切准備妥當之後,可以由他力予以協助見死光明,一如前面所說。但若是往生修習娴熟的人,則可以自力觀修。
這個觀修,叫做“子母光明會”。
母光明,是法性光明的顯現。它是法爾的顯現,亦即本來無時不存在的顯現,只因我們的心識受到歪曲與障礙,所以我們才無法見到它的顯現,但在死後的叁日半當中,有兩次死光明出現(前面已說過,一次在外息斷絕之後,一次在內息斷絕之前),倘若此時能心現子光明,于是兩種光明便如同霎時接通一道橋索,猶如子母欣然相遇會合,由是即能自此會合的心明而得法身往生解脫。
那麼,什麼是子光明呢?
子光明是由觀修而得的心識光明,它並非本然的存在,所以也稱爲道光明。但若平日修習圓滿娴熟,于死時心識平靜,不起五毒(貪、瞋、癡、妒、慢)汙染,那麼,子光明便會自然生起,等待著母光明(兩次死光明)出現,而且自然與之會合。
我們平日的修習,觀修心光明(或者說觀修心輪的明點),目的即在令子光明可以適時出現。但假如真能在“處生中有”、“夢幻中有”、“禅定中有”的禅修中,無須造作、無須觀修即起道光明的話,那時,法爾法性光明便亦可能顯現,因此無須于臨終之際,行者都可以證入子母光明相會的境界。
如果行者修習過生起次第,或曾經受過遷識法的圓滿教授,可是卻未能認知空性,那麼,
便適宜作報身往生的實踐。
什麼叫做“認知空性”?
我們已經說過,空性需要藉“明分”與“現分”來現證,一如我們日常那樣,由水的相狀與功能來現證水性。所以認知空性實在不能離開事物的相(明分)與用(現分)。
可是卻有兩種修行人不能證入空性。第一種是堅執著“相分”與“見分”的人,他們依然受能取與所取的束縛;第二種是雖然認知明分與現分,可是卻未能證入空、明、現叁者無分別。如果依《心經》的說法,前者是未能悟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後者則未能悟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故便未現證深般若波羅蜜多。
這兩種行人,前者很難保證死時心識現起道光明(子光明);後者雖能現起道光明,卻很難保證能把握法爾母光明出現的機遇。因爲當他的心識一對空分、明分與現分作分別時,道光明便不穩定。
這便須依生前修習,用種子字關閉竅孔,然後呼“hi-ka”來提升自己的心識向上,心識觀爲明點,住于梵穴的吭字(按:藏文吭字)。這時吭字不再倒轉,如是梵穴即自行開啓。
行者同時觀根本上師成本尊相住頂,于是心識即于純白無垢中如箭直射,隨著一聲“hi-ka”,射入本尊心輪,且力持此心識明點安住,不再下降。倘能在此證量中外呼吸斷絕,即可成就與本尊無二的報身持明果位。
如果生前根本沒有修習過密法,
便只能做化身往生實踐。
行者作獅子臥,頭指向北,盡量使氣息由左鼻孔出入。如果可能,在目光可以觸及的地方,陳設本尊或上師的畫像。倘若不能,亦可只作明觀。一般情形之下,行者至少可以明觀自己的上師。
這時,旁人及垂死者皆作祈願:“依靠這法死亡,願爲利益有情而成化身,普利世間。”
垂死者于尚能作時,明觀臍輪爲叁角錐形生法宮,同時明觀中脈,中脈內有一白裏透紅的明點,光明閃耀,並以之爲本覺智之自性,于是收縮肛門,提氣向上。行者盡其所能,連聲念“hi-ka”,將明點提升至左鼻孔,即連同心識與風息,刹那如前,沒入面前化身化身本尊心輪,且任風心如是安住,不複收回。
如是數數而作,至不堪能爲止。行者于氣絕之後,即能不入中有,內呼吸亦能住于中脈而不逆轉入左右二脈。其證量爲決定來生定能成爲利樂有情的化身。
對從來未修習過密法的人,
只能用“凡庸往生”的方法。
垂死者頭指向北而臥,光是這樣,已經有莫大利益。如果可能,應該接受灌頂(所以外教徒臨終受洗是很合理的事)。
親人可以輕撫行者的梵穴,甚至有時輕輕拉他梵穴上的頭發,輕聲告訴他:“佛就住在這裏迎接你。”同時可以念誦——
“南無寶髻佛”、“南無藥師琉璃光佛”(淨土宗信徒可以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其他宗教信徒可以宣稱其聖者的名號,或依其宗教習慣來念誦)。
密乘信徒可以念“百字明”、“六字大明”、“金剛薩埵心咒”等。一般人可以念“往生咒”。
這樣做,可以令死者不落叁惡道,能成爲天人或者人類。這亦符合佛家視其他宗教爲“人天乘”的意趣。
《生與死的禅法 十六、“往生”的修習與實踐——說“臨終中有”之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