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修持心經▪P4

  ..續本文上一頁們要現見了知五蘊皆空,即透過思惟,了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想不異空,空不異想;行不異空,空不異行;識不異空,空不異識」,了解五蘊都是空的。

  透徹了解之後,更進一步了解五蘊現空。五蘊現空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如此才能從空中熾然現起大作用,行大菩薩道。所以在第二個,就是要斷絕「不異」的思惟差別,斷除我們在時間上的相續過程,把叁輪在此中間全部斷掉。能思者、所思者,剎那間全部要斷除。

  第叁個,現前諸法空相。諸法空相,是從「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叁者來總攝。這叁者就是諸法的空相,而我們現前了知空相就是如此的時候,也了悟出空的體。空的體是什麼?它跟空相是相應的體相,是不二的,空的體就是「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所以五蘊、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谛,都是「不生、不滅」的。因此二乘聖者所修證的見、行、果,都是不可得。而我們在真谛上清位的增長,與在世間谛所斷除的染汙,于此都是不立,所以說是「不垢、不淨」。清淨的增長、厚實,染汙的減少、消滅,也都是無所得,因此也就是「不增、不減」。

  由這「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使我們觸攝到空所面對的五蘊、六根、六塵、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谛這些現起的一切,都是生滅不到的境界,垢淨不可得,增減亦不可得。

  五蘊、六根……等等這些法相,只是表義,事實上,它代表了一切我們所建立的諸法。因此,從「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得知,我們也可以說無叁界,可以說無四生,乃至無十法界,都可以建立,所以無一切。那麼,當心生起這現象時,就可以透過我們的智慧,徹底地斬斷一切的執著。而當這一切執著都消滅,無一切的時候,炯然現起般若波羅蜜多的心髓,而這個心髓能使如幻的我們,到達遠離生死的彼岸。

  《心經》的修法與行法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般若心經》修持法中,我們要修什麼?行什麼?觀什麼,我們來看看在《心經》最前面的一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深」是什麼意思?就是指:「他在實踐般若波羅蜜多圓滿的境界!」所以說「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圓滿,也就是到達彼岸圓滿的境界。

  有人認爲在漢譯的佛經裏,沒有進行式,或認爲玄奘大師翻譯得不好。因此,有人依現有的梵文,再翻譯成「正在實行智慧到彼岸的完整的時候」,而認爲這才是最忠于原經典的意思;但是,這在中文文意上,實在很不通順。

  「深」字是玄奘大師翻譯時,用來表達時態的用詞,是完成式的用詞,爲現在完成式。因此,玄奘大師用「深」字來代表現在進行且完成,他用「深」字來代表智慧已經到彼岸,這是什麼意思呢?是整個完成了。

  所以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是在行般若波羅蜜多,而是般若波羅蜜多完成;用這果地的境界來實踐的時候,這樣才能「照見五蘊皆空」,而這個照見是當下觀照。但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沒有能照、所照的,所以在這當中,不是有一個「般若」的東西,而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也同時在覺照;亦即般若波羅蜜多在運作時,同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兩個動作,是同時一如的,也就是說他觀照的同時,就是安住在般若波羅蜜多的境界中。

  所以,我們看起來、講起來,好象是分立的兩個動作,好象是一個般若在觀照現空,觀照五蘊現空,即能觀的是般若,所觀是五蘊,境界是現空。但事實上這叁者是統一的,只是用處不同而已,絕對不是有一個「般若」的東西存在與觀照。

  假若有一個般若自性存在的話,請問般若是空或不空?如果般若有自性的話,那以般若觀般若怎麼辦?以般若觀般若,不是要破般若嗎?也就是以般若觀般若,最後還是一個空,那麼這樣的一個般若是被觀破的對象,而這被觀破的對象,怎麼能觀破別人呢?這與理相違!所以說,般若是現觀的,這現觀般若是能觀、所觀、境界這叁輪當下,都是體空的。

  我們再把前面的見地拿出來。前面我們所安住的正見,這正見是不是也是空?正見也是空,才不會變成執著于正見。

  現在,要怎麼修?就是在二六時中,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我們二六時中,怎麼修「行深般若波羅蜜多」呢?就是隨拈一境,現觀般若。比如說,我們隨拈一境爲桌子,桌子是屬于什麼?它是屬于外色,現觀色無,即是我們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但是桌子存在不存在?當然存在!我們在這邊要不即、不離,就是行深照見桌子是空,照見我是空,任何一境都涵攝在《心經》的觀照當中。

  無智無得之觀行

  我們再看經文「無智亦無得」,這也是一種觀行。例如此時我們說:「好高興,我很有智慧!」這就是起有所得心,這時候要回破。我們可以現觀,但是心要無得。無智無得,這是一種還照的境界功夫。

  另外,行深《心經》,是否也是一個果位行法?是可以這樣說,但是我認爲大家在此時修證,可以用「行深《心經》」,來做一個實踐觀行的功夫。因此,「五蘊皆空」在前面是做一種見地,但是我們此時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來照見五蘊皆空,這是一種觀行。

  所以,現在想想看,在我們的思想觀點裏面,有沒有任何問題?果然,一看全是貪戀執著,這就是沒有照見五蘊現空不可得。如果我們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就不會貪戀執著了。因此,前面所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這種現觀現照的功夫裏面,它就必須被馬上的應用,不再是一種見地了。

  3.心無罣礙行

  「以無所得故,菩薩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湼盤。」這幾句話,就菩薩而言,是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所證得的果位,但是就《心經》而言,仍是屬于修持位。從「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湼盤」可知,這都還是在斷除的過程。

  首先,我們來看看「心無罣礙」是什麼?我們若依據般若波羅蜜多,這個心在運作起來的時候是無罣礙,無住生心;而這生心也是無罣礙的。我們心生起來的時候是無罣礙,就可以去除掉我們所有的恐怖,遠離一切的顛倒夢想,現在總算可以休息了,安住了。但是,這個休息、安住,還不是在那邊立地成王,也不是「普天之下皆是王土」的圓滿境界。他還不是那麼圓滿,只是到達一個境界,休息一下。就菩薩而言,他是證得湼盤,沒有罣礙了,這是一種很欣然、很喜悅的覺受,達到一個安住的地方。

  故就菩薩而言,他總算到了沒有罣礙的境界,也沒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而安住下來了。不過到這裏,都還是在斷除微細塵沙惑的過程,還沒有完全把如來的境界提起來,尚未起大作月、大力量,也還沒有成就如來圓滿果地的境界。

  《般若心經》的果德

  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那麼這樣的境界,到最後翻轉過來是什麼?就是我們整個《般若心經》所證得的殊勝果位,即「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佛的果德,也就是《般若心經》所要證得的。我們現在不是斷,而是現起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無所得,怎麼作起來都是佛行、佛果。所以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是佛的果德,也就是《般若心經》所要證得的。我們現在不是斷,而是現起一切都是空的,一切都是無所得,怎麼作起來都是佛行、佛果。所以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什麼叫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有少法可得!就是佛的果位。

  有一些人,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時,把度一切苦厄當作果位。若把它當作果位,則可以視爲觀自在菩薩的大悲作用,但我認爲這「度一切苦厄」,不可以和「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果德相應。在理想的圓滿境界中,諸佛是現前行般若波羅蜜。而這叁世諸佛,就是我們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就是我們所行一切都跟般若波羅蜜多相應,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我們所得的佛果。那麼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有大作用,有大力量,能度衆生,而不執著。無有少法可得,就是這個!

  佛境菩薩行

  「觀自在菩薩」,這一句話太重要了!現在,就一個現實境界而言,我們沒有一個人能夠現前成佛,所以我們可以去他方世界成佛,像龍女一樣,這是緣起上的問題。不過我們絕對可以證入佛境,只是證入佛境之後作什麼?佛境菩薩行,顯現出來的就是觀自在菩薩。所以,我們在讀誦觀自在菩薩時,心要能了知二義:一是顯現諸佛大悲種性的觀自在菩薩;二是我們自身行持這個《般若心經》的觀自在菩薩,也就是我們自身。我能觀自在,就是觀自在菩薩,不能行觀自在,就是發願行觀自在者。而觀自在菩薩,他能夠度一切苦厄,這樣相應回來,我們就是佛境菩薩行的行者。

  所以,就整個《般若心經》的見地、道地跟果位,它可以總攝一句話,也就是我們在體性上具足整個佛的見、道、果位,而示現行持的觀自在菩薩。

  《心經》最後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些話是對那些在前面所提的境界裏面,還不能現前取證的人,再次的呼籲,也是悲心的再一次教誨。要讓這些人,牢牢記住般若波羅蜜多的偉大,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的!這是一個贊歎,贊歎是有功德的。我們不能因爲前面所具足的一切,而不行功德。

  誰最積極行功德?就是諸佛!諸佛乃行大功德者。他了知一切現空,他是無緣大悲,無緣大慈者,能夠不斷的尋求一切功德,而不執著功德,精勤精進。這一點,我們確然不可忘。

  所以,這裏面有二義:一是對一般凡夫衆生的不斷呼籲;二是給我們最後的示現,即了知那樣偉大的見、行、果後,我們在世間上應如何真實實現,而永不退轉,也就是真實勤愛我們的功德,建立我們的功德,而不執著!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 波羅揭谛 波羅僧揭谛 菩提薩婆诃」這句話是什麼?是一個總歸,也就是大家來贊誦:「來吧!來吧!大家來吧!大家一起來吧!大家到湼盤的彼岸去吧!」

  大家一起來吧!大家到湼盤的彼岸去吧!大家現前總持摩诃般若波羅蜜多,能成觀自在行,心具叁世諸佛智慧。

  

  

《如何修持心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丹霞天然要走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