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臘八粥「的沈思

  「臘八粥「的沈思

  

   李依鴻

  

   「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清代《清嘉錄》裏李福的這首“臘八粥”詩,描述當年寺廟爲了解救狂風臘月中饑貧的百姓,提供熱騰騰“臘八粥”的情形,這種義舉,感動一方。

  

  提供「臘八粥」予窮人,而且還是由出家人來慈悲布施,在饑寒交迫的年代,確實可歌可敬。爲什麼是送「粥」?還有它深遠的意義。傳統上,在家人被稱爲「施主」,佛法因「施主」的請求而延續,「叁寶」因「施主」的供養和護持而一代一代往下傳。如今,本末倒置,由寺廟來施給,足見出家人的確是「你種福,我是良田;你須溫暖,我雪中送碳」。

  

  「臘」,是「千裏冰封,萬裏飄雪」的十二月,「臘八」,是遠古國人農曆新年前的一個節令,謂之「臘八節」。先民在「臘八」這一天來供神,祈願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此節過後,新年接踵而來,年味開始濃重。但「臘八節」吃粥,不得不與佛教連接起來了。正如南宋陸遊所吟的:「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臘八粥」,有它特殊的內容。在饑寒交迫中,有人送上一碗熱騰騰的粥,一定是沁人心脾。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北方,對山林中饑腸雷鳴的釋達多太子說來,粥何其珍貴。他經過六年苦行,仍然無法了生脫死,于是決定結束「日食一麻一麥」的日子,拼棄苦行的偏執,瘦骨嶙峋的,邁著沈重步伐,走出森林,尋找人類最高的目標。可是,虛弱的身體,讓他舉步唯艱。此時,一位心存厚望的牧羊姑娘來到太子面前,呈上一碗飄香四溢的熱乳靡,讓太子頓時遍體清涼,光彩煥發。他悟到了「苦行」與「樂行」一樣無法讓人解脫。苦行,只有糟蹋自己的身體,痛苦的感受無法使心力集中,如何談得上修行?于是,他悟出“以合理的方法,才是修行的正道”。他恢複了體力,渡過尼連河,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徹悟成道―一代覺者。佛陀成道的這一天,恰巧也是臘月八日。當時的乳靡,成了後人糜爛的粥,因此,順水行舟,我們吃起了「臘八粥」。

  

  佛陀成道,粥,是一道不可忽略的智慧階梯,順理成章,粥成了佛教後人不能忘記的「成道寶品」。

  

  其實,粥,不是「山珍海味」的昂貴補品,但粥依然可以活命,至少讓你溫馨無比,全身通暢。事實上,在饑腸辘辘的時侯,粥對人體的功能,遠勝過其他珍貴的食物。它的流質熱量,可以讓體力頃刻恢複,而不會傷腸傷胃。因此,粥,對太子來說,是合理的成道助緣。合理,就是中道,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牧羊女的祈願,在世俗人來說,也是合理的,如果她爲了謀占人夫,或發泄怨氣而立下害人的毒願,奄奄一息的太子,雖然還沒有大徹大悟,但四禅八定的功夫,足以透視來者的用心,而斷然拒絕。此時的太子顯然不忘初心,「給人歡喜」是當年出家修道的目標之一。

  

  

  供粥與受粥,可以明白地看到一個事實:正當的願望,産生極度虔誠的信心,如牧羊女;悲天憫人的願望,産生無比堅定的力量,如釋達多太子。偉大的願望,不是僅僅爲了個人的得失,是爲了別人,爲了全人類的福祉。

  

  臘八粥,延續到了今天,已經是多彩多姿了。從古人的「五味」,「七寶」,到今日的豐富材料,令人歎爲觀止。它以糯米,黃米,五種顔色的豆類,爲主料,左以紅棗,花生,雲豆,桂圓,銀耳,栗子,桃仁,葡萄幹,白果,蓮子,金橘,梅肉,芋頭等不一而足。先泡豆米,煮開,然後加入余料,武火燒開,文火慢煨,間中不忘筷子攪拌,使其不沾鍋底,約一至二個小時,待粥成糊狀,如此既可口又溫補,老少鹹宜。

  

  粥,雖是一種尋常的食物,但民以食爲天,千古以來,「臘八粥」,更在你我生命中,曆久彌新,其營養價值,在現代人有意「返璞歸真」的潮流下,更顯它的珍貴。

  唯一不同的是,過去,在家的牧羊女,爲了自身的利益而供養,太子喝粥成道,大徹大悟,如今,寺廟照例每年送「粥」與信徒結緣。依然是「送粥」和「受粥」,在家的我們,喝下出家人送來的「臘八粥」,將作何感想呢?

  

✿ 继续阅读 ▪ 隨緣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