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拜大悲忏
翁海晴
從深秋拜大悲忏說起
一、法會:
秋天,總讓人有一份「不可說」的感情。它很特別。一場風、一場雨,都有一番顔色、情味的明顯變化。從無比絢爛到最後的冷漠,秋揭示的正是佛在《無常經上》說的「外事莊彩鹹歸壞」的至理;「月到中秋分外明」,任外界事物怎麼瞬息萬化,那高懸于虛空、恒照千古的明月卻是湛然不變,在雲淡風輕的夜晚,月華如清水直灑大千世界,難怪要把月亮譬喻成不動的自性;寒山在詩中曾說:「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傳說觀世音菩薩的出家是在時值深秋的農曆九月十九,在這樣的季節,我又報名參加了一次大悲忏。
法會那天清晨八點多,懷著朝聖的心情出發到講堂;周日,整座城靜悄悄地籠罩在晚秋肅穆的氣象中,如此景色對心神的收攝似是一種加行。踏進講堂,只見由水果、清水、鮮花及各種供物點裝得金碧輝煌的佛殿上已排滿了信徒,大家的臉上都洋溢著歡悅、誠摯;是不是因爲要向大慈大悲,循聲救苦的觀世音菩薩求忏悔、求哀佑才會如此的歡欣?九點半,楊枝淨水贊開啓了大悲忏的序幕。法會包括供養、至誠頂禮諸佛菩薩與賢聖僧、發願、誦大悲咒、忏悔及祈願文,前後共兩個半小時。整個拜忏過程,唱誦聲如海濤般在殿堂回旋缭繞,謙卑的禮拜動作,如「成熟垂首的稻穗」在佛殿起落;梵呗與莊嚴的畫面,讓多少顆漂泊的心,頓時覺得有了依止;混亂的心,獲得了清涼;法會于中午十二點半圓滿。
二、拜大悲忏的義意
禮忏的義意
外在的物品,須不斷清洗,才不會累積汙穢;人的內心,除了過去無量劫來所累積的罪業,加上這一生繼續不斷的起惑造業,其所積累的汙垢就如經上所說:「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如此觀想,內心實感惶恐怖畏。然而,通常我們只在意外在的汙垢,往往輕忽了心內的汙穢與無明;尤其是生存于現代社會,科技與資訊錯綜複雜發展,加上交通便捷迅速,把人帶到一個目不暇給、眼花撩亂的生存空間;佛法在這樣的時空下,就像百花齊放,多得讓人應接不暇;很多行者徘徊于大小密乘種種法門中,覺得每個法門都好;因爲有太多可以選擇,反而覺得四顧茫然;但,一個人不論修什麼法,讓心靜止下來面對自己,懇切省察自己、忏悔業障,恐是邁向尋求解脫必要而且必須的階段;參加由法師領帶的拜忏,透過法師的慈心與願力、參加者專注至誠懇切的忏悔,其所凝聚的力量,與佛菩薩同一頻率,感應道交自然可期,福慧增長,對罪業的洗滌也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從古至今,很多高僧大德都藉禮忏來輔助修行;一來消除修行上的障礙,二來提升戒定慧的道力。
大悲忏的意義
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與娑婆衆生緣深緣熟,從古至今,已有數不盡的廣大靈感奇迹。如經上記載,觀世音菩薩于無始劫前即已證得十方圓明的完全空性,故能展現出「與諸佛如來同一慈力,與諸衆生同一悲仰的大慈大悲力」。至于大悲咒,它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修道成佛的重要口訣,每一個咒音都代表菩薩正等正覺、無量光明的智慧。宋朝天臺宗知禮法師根據大悲咒作了大悲忏法;這個忏法一般也稱「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在中國佛教界通行最廣,因爲菩薩曾于世尊前如此發誓:「至心念誦大悲神咒,能滅除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接引,隨其所願往生諸佛國土」;二來是因爲觀世音菩薩是淨土叁聖之一,修大悲忏就是修淨土法門。
如何受持大悲咒
參加大悲忏法會,能使參加者因爲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護持,內心而得清涼、安定,對消災免難有一定的作用,若想累積恒久、真正的功德,則須靠平時的努力。本來功德二字,一落言诠、思維,即毫無功德可言。六祖大師對功德如此下定義: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于禮是德。」又說:「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即不輕」表對別人恒修平等,「常行普敬」表對衆生普修禮敬,這種寬闊的心量,如高懸于天的皓月,令人無限向往,也令人覺得自己的渺小。根據大悲心大陀羅經記載,觀世音菩薩曾告知大梵天王大悲咒有以下十種相貌:「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爲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這十個心是修大悲咒的核心;它們是一也是十;是十也是一;十、一不二。以這十個心做爲修學的方向,只能以「高山仰止」來形容。有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因此産生了:何以有些人修大悲咒就能相應?而自己還是習氣依舊?現住在紐約,在世界各地扶貧濟困無數的企業大亨楊洪居士,就是一個能跟觀世音菩薩感應道交的個例。楊先生是旭日集團的總裁,也是香港慈輝佛教基金會的創辦人;他一生修持大悲咒,他的大悲水成功得治愈了很多疑難雜症,其中以癌症居多。他曾經如此分享他個人修大悲咒的心得: 日常生活要「孝敬父母,奉侍師長」; 「受人點滴之恩,當知湧泉相報」;此外還要以萬分懇切、謙卑、恭敬的心來持咒、待人。楊居士的提示全然未用高深字眼,卻極富哲理,是最平實切要的心地法門;將「彼心」比「自心」除了感到無盡的慚愧,也覺得無比的感動。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甚妙功德,于諸佛法,心無所礙」。毫無疑問的,楊洪居士是一位「善用其心」的菩薩道行者。
叁、結語
經雲:「佛心者,大慈悲是也」。慈是予一切衆生樂,悲是拔一切衆生苦。修行就是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我們的自性本來無比清淨光明,只因無始劫來不斷形成的習性與我執,把光明的心性變得昏昧不明,隨之而起的執著、我見,也因習焉不察變得固若金湯。剛以九十五歲高齡往生,將所有財力心力奉獻給佛教,有現代給孤獨長者之稱的沈家桢博士,曾從他個人的經驗談修行;他說:「修行要先從細心認識自己開始。先問問自己,活了這麼多年,有沒有透徹得認識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沈先生修持好、見識深、接觸面廣、高僧大德接觸得多,談修行竟然是回到根本問題: 從了解自己、修正自己開始。他的談話讓人更加深刻得體驗何以曆代祖師大德總是苦口婆心得勸勉修養品格的重要;看來要想修行,把自己的習性先摸清楚,恐是我們在家居士極需認真面對的一個關鍵問題。秋去冬來,大悲忏法會已結束一段時間;雖然拜忏的情景猶曆曆在目,可是拜忏時內心真摯的忏悔、謙下似也如秋夢秋雲了無蹤迹可尋了;一樣秋天兩樣情;明末高僧憨山大師在清秋山居詩這麼說:「門前青山朵朵,窗前黃葉蕭潇,獨坐了無言說,四看妄念全消。」沈思谛觀大德灑脫超然的境界,再對照自己,好不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