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忍辱(張慈田)

  忍辱

  

  張慈田

  

   忍辱(Khanti,亦譯作忍、安忍、忍耐)是原始佛教重要的修行道品,大乘佛教也把它列入六波羅蜜之一,可謂是佛教徒必修的德目。

  

   忍辱是忍受身心的各種痛苦,如忍受寒熱風雨、饑渴老病死及遭他人的瞋恚、輕慢、打罵等刺激,由內觀禅修,直接感覺及如實了知肉體或感受等的生滅變化,令心止住于其過程,僅受沖擊的第一支毒箭,不生瞋恚的受第二支毒箭,內心保持平和,不忿怒、不結怨、不懷惡意,即得到忍辱的最佳成果。忍受痛苦跟忍受欲樂、利養的誘惑同樣是忍辱的課題。

  

   世間經常有忍辱的勸世格言,如「小不忍則亂大謀」、「忍辱負重」、「百忍成金」等,而佛經中也經常有贊歎忍辱的法句,如「財寶及諸利,無勝忍辱者」「忍辱爲第一,佛說無爲最」「于他極罵辱,大力者能忍」「見他瞋恚盛,但能行默忍;彼瞋自然滅,不煩刀杖力;彼此得大利,自利亦利他。」

  

  應用格言、法句有時能有效地阻擋沖擊。一般人大多都有小忍的經驗與功力,但如遇上大的或者一而再的痛苦或侮辱就難得按耐得住,而忍辱不得法,也可能憋出毛病來,除非獲得內觀的智識及實修要領,了解曆境放松肉體、放空心情、柔軟心、慈愛心乃至因緣思考等,及做每一刻的身心變化過程觀察,才能充份銷融沖擊。

  

   忍辱是實踐難忍能忍、難行能行的大事業。佛陀過去世曾是忍辱仙人,被人割截耳鼻、手足,而毫無瞋恚(《本生經》、《金剛經》等不少經典提到),在菩提樹下也曾忍受女人的種種騷擾,佛陀的衆多弟子也都有忍辱的懿行美德散見在經典中。忍辱不但可得到自利利他等諸多功德,也能因此獲致涅槃,佛陀說:「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衆,成無上正真之道,生于道場。」

  

  (《增一阿含》卷七.八經)所以,佛教徒當策勵實踐忍辱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