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功德
張慈田
臺灣寺廟庵堂每年要做幾千次消災祈福半會,做法會恐怕籌集資財爲最大的目的,而「消災祈福」只不過是名目而已。「消災祈福」經常都是爲全國甚至全世界做的,功德似乎很大,但那麼多次法會,以臺灣來看,對政治、社會、經濟、教育問題的改善,卻是微乎其微。
寺廟庵堂值得動辄募集成千萬幾億的資金來不斷地建設嗎?建設大寺廟,其中不乏是滿足自我膨脹及媚俗的需要,並非實際所需,而寺廟庵堂從事教育民衆的功能遠遠落後,這是很普遍的通病。
鼓勵信徒布施,難舍我所執愛之財物,而能施舍,是有功德,但對這功德生起另一種執著,就很狹隘了。傳說中,梁武帝自以爲建了不少廟,印了不少經,供養不少出家人,有很大的功德,卻被達摩祖師潑冷水,說:「沒有功德。」布施若沒有用智能觀察所施舍的項目用途,不但成不了功德,反而是糟蹋造業。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爲最大的功德。法布施就是講說佛法,這是寺廟庵堂能做該做的功德,多做講說佛法,才能令信衆智慧增長,社會得到和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