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中道
達磨難陀法師著
魏善韬譯
這是一條不走極端而行持宗教生活的道路。佛陀教理一個傑出的層面,是采納八正道爲高尚的生活方式。八正道的另一個名稱叫做「中道」。佛陀忠告他的追隨者行特中道,以避免極端的感官縱欲與極端的自我折磨。中道是一個正當的生活方式,此方式不倡導接受來自別人的命令。一個人修持中道,其道德行爲的指引,並不是出自于對任何超自然代理者的恐懼,而是出自依循此行爲所造成的內在價值。人們選擇此自我要求的修持,目的就是要自我淨化。
中道是一種有計劃的內心陶治和內在進展的過程。一個人能藉由行持中道生活,而不是藉由從事外在的膜拜或祈禱,來達成正當的行爲與內觀的真正進展。根據佛陀的忠告,任何依照正法生活的人將受到正法的導引與保護。當一個人依照正法而生活,也將能與自然法則和諧相處。
每一個佛教徒被鼓勵依照佛陀所教示的八正道來塑造自己的生活。依照此高尚生活方式來調整自己生活的人,在今生與來生必將遠離苦厄與災難。他也將能夠藉由止惡從善來發展他的心靈。
八正道好象一張地圖,正如一位旅行者需要一張地圖以到達目的地。我們需要八正道指引,達成人類生命的最終目標——涅槃。爲了達成生命的最終目標,八正道劃分爲叁個環節加以修持;修行者必須發展道德品性(戒)、精神鍛煉(定)和般若(智慧)。此叁方面必須同時發展,任何一方面努力的結果。則依個人靈性的開展程度有所差異。一個修行者首先必須發展的道德品性,即是給其他生命帶來益處的言行。佛教徒可藉由誓守不殺生、不惡語、不偷盜、不縱欲及不導致心智錯亂五種基本戒律,來發展道德品性。隨著修道者道德品性的發展,其心靈變得更容易控製,接著能夠發展精神集中專一的禅定力量;最後,隨著定力的發展,智慧將會産生。
戒定慧的逐漸發展
佛陀以其無量智慧明白:並不是所有的人類都具有立即成就靈性道果的能力。所以他以實際的方式闡示八正道,作爲靈性生活的漸進開展。佛陀知道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即生成就阿羅漢聖果,因而他說戒定慧可以經由多生的不斷努力而發展。此八正道的行持,終會導致終極平和的達成,不再有不圓滿存在。
正道的生活
八正道由下列八項因素所組成:
正命正定
戒→正語道德品性定正勤精神鍛煉
正業正念
慧→正見般若智
正思
什麼是正見(正確的理解)呢?它被解釋爲具有四聖谛的知識。換句話說,正見就是如實理解事物的真正本質。正見也意指了解善惡業的本質,及善惡業如何于身、語、心叁方面運作。借著了解業力,一個人將學習戒惡、行善,藉此在其生命中創造出有益的業果。當一個人具有正見時,他也同時體悟了生命的叁項特性(叁法印,所有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不圓滿的及無自我)和明白相依緣起的道理。一個具有完全正見的人,就是一位免于無明、心中無造惡根性、解脫苦惱的聖人。佛教修行者的一項崇高志向,就是培養般若正智,以獲致有關自己、生命和所有現象的正見。
當具有正見之後,修行者同時發展正思。
此道支有時又稱爲「正願」、「正志」和「正意」。它意指消除錯誤的思想或觀念,其他並鼓舞道支導向涅槃。此道支具有消弭惡濁思想及發展純淨思想的雙重作用。正思是重要的,因爲正是我們的思想使得我們善淨或惡濁。
正思可由叁方面開展。第一,我們應該持著舍離世間享樂的正當心態,而非自私地貪執世俗享樂。我們應該在思想上不離無私,並且顧念其他衆生的師副利。第二,我們應該心懷與仇恨、惡意或厭惡相反的慈悲、善意和慈善等等的高尚情操。第叁,我們應該用與殘酷、缺乏體諒同情相反的無害(ahimsa)與悲憫的高尚心性對待所有的生命。隨著一個人在靈性道路上的進展,其思想將變得越來越和善、無害、無私,並且心中充滿了慈祥與悲憫。
正見與正思,屬于智慧的範疇,會導致善巧、道德的言行。有叁道支屬于道德言行的範疇:正語、正業及正命。正語涉及尊重真理及尊重他人的副利。它意指避免妄語、避免背後中傷或誹謗他人、避免粗惡言詞及避免無益閑談。我們經常低視了言語的力量,並且傾向于口無遮攔、大放厥詞。但是,在生命中的某時,我們都會被某人的言詞所傷害,也曾被某人的言語所激勵。人家說一個粗劣的字眼,會比刀槍劍棍所造成的傷害還來的深,而一句溫馨的話甚至會軟化最頑惡暴徒的心腸。所以,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我們應該積極地控製、培育和使用我們的語言。我們說如實、和善、有意義、帶來和諧的語言。佛陀曾說:「悅耳的語言,如甜蜜的蜂蜜;如法的語言,如美麗的花朵;而錯誤不當的言詞,則像汙穢臭物般的惡濁。」
下一個屬于道德言行範疇的道友是正業。正業關系到對生命的尊重,對他人財産的尊重,及對人際關系的尊重。它對應著每一位佛教徒所應遵守五戒中的前二成,即抑止殺生、偷盜及邪淫的惡行。所有生命恐懼懲罰,所有生命害怕死亡而珍愛性命,生命對于一切有情都是珍貴的。因此,我們應該抑止殺害我們自己無法創造的生命,並且不應該傷害其他有情生命。尊重他人的財産,意指我們不應該藉由愉盜、詐騙或暴力來獲取錢財。尊重人際關系,意指我們不應該犯行通奸及避免不正當的性行爲。抑止邪淫,對夫妻人倫及社會和諧幸福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正命是一項道德行爲的道支,說到我們要如何于社會中維持生計。它是尊重真理、生命、財産及人際關系的另二項道文正語與正業的擴展。正命意指我們應該以不違背道德原則的前提下賺取生計。佛教徒不被允許從事下列五種職業:販賣人口、販賣凶器、屠宰動物、販賣導致神智錯亂的飲料或藥物及販賣毒品。
一些人會說他們做這些生意是爲了謀生,所以他們沒有錯。但是這種爭論是完全沒根據的,假定理論上是妥當的,那麼,小偷、殺人犯、歹徒、罪犯、走私者及編子也可能輕易地說,他們這些不正當的行爲只是爲了他們的生活,因此,他們並沒有錯。
有人相信釣魚、打獵是爲了娛樂,殺動物是爲了食物,這些並不違犯佛教戒律。這是由于對佛法缺乏認識所造成的另一種錯誤觀念。這些都是不正當的行爲,並且給其他生命帶來痛苦;但是在這些惡行中,受到傷害最大的正是執行這些惡業的人。以錯誤不正當的手段來維持生計,是佛法深不以爲然的。佛陀曾說過:「與其以不道德及不自製的方式活了一百年,還不如有道德及覺照地活一天。」(《法句經》第一○叁偈)甯可死得有修爲和值得尊敬,也不要活得如同一個邪惡和狡猾的人。
八正道的剩余叁項道支,乃是經由淨化心靈來開展般若智慧的方法。它們是正勤、正念與正定。這些道支透過修持,使修行者能夠強化和控製心靈,藉此保證修行者的行爲不離正軌,及維持心靈處于預備要體證真理,從而打開到解脫自在之門,通達覺悟。
正勤意指我們對于我們的職業、我們的參研與我們的修持懷有正面積極的態度,及對我們所從事的正當活動,懷有一顆熱誠的心。以此持續的熱誠和喜悅的決心,我們必能在所從事的活動上獲致成功。正勤有四個方面,兩方面言及惡的,另兩方面言及善的。第一是已生惡令斷,第二是未生惡令不生。第叁是未生善令生,第四則是已生善令增長。經由四正勤原則的運用,我們能逐漸減少,並終于完全消除惡濁的精神活動;和逐漸增加,並堅持淨善的思想,使之成爲我們心靈自然的一部份。
正勤與正念有極爲密切的關系。念念分明的修持在佛教中是極爲重要的。佛陀宣示念念分明是成就滅苦、體證涅槃唯一之道。正念可透過四個特定方面的持續性觀察得以發展。這四方面是對于色身(身體姿勢、呼吸等)、感受(無論是愉快的、痛苦的或中性的)、心念活動(無論是貪婪、憤怒、散亂、迷癡等)及精神對象爲對象(無論是精神開展的蓋障、四聖谛等),念念分明、清楚觀照。全神貫注念念分明在日常生活上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全神貫注清楚知覺我們的身、語、意活動之際,同時也應對我們周遭環境保持敏銳的覺察。心靈應該總是保持清醒注意,非散亂分心和混濁。
正念乃是將我們的注意力,運用于我們的身體、感受、心念、精神的對象或對于他人的敏感;換言之,就是運用注意力于我們所選擇的目標。正定,則是持續不變地運用注意力于設定的對象上而心不分散。精神專一,就是發展心靈的專一,固定于一個特定的物質或精神目標的鍛煉。進入禅定狀態時,心靈完全專注于所緣的目標而沒有散亂、疑慮、憂愁或昏沈。在有經驗的教師的指導下,正定的修持帶來兩種益處。第一,它導致身、心兩方面的安康、舒適、喜悅、平和、甯靜;第二,它使心靈變爲能夠照見事物終極真正本質的利器,藉此斬斷無明而得到般若智。
八正道乃是佛陀所教導的四聖谛中之道谛。作爲一位無上醫王,佛陀確知幹擾所有生命形式的疾病,就是苦(Dukkha)或不滿意。他接著診察出苦、不滿意、不圓滿的原因是自私的貪求與渴愛。他發現此無明疾病是可以根治的,亦即「涅槃」是所有不滿意、苦惱煙消雲散的狀態。而體證此甘露妙藥的治病處方正是八正道。當一位良醫治療一位身染惡疾的病人時,他的處方不僅是物理的,也同時是心理的、精神的。八正道這導致苦滅的道路,乃是經由淨善言行的修養,心智的開展鍛煉,並且脫胎換骨地轉變修行者的理解層次和思想品質,所設計用以治療輪回疾病的統合性療法。八正道顯示了獲致靈性道果和自苦海之中完全解脫的道路。(本文譯Ven.Dr.K.Sri Dhamma-nanda:“WhatBUddhiStSBelieve”4theXpanded &revis ededition,Chapter5.p.p.78~85.)
《八正道——中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