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入門(法用法師)

  禅修入門

  法用法師

  (2000年7月24日)

  

  (一)

  我是第一次跟隨心道法師來大陸弘法,看見柏林禅寺在淨慧大和尚的主持下及各位大德居士的護持下如此莊嚴清淨,又看見各位同學如此精進的學習佛法,我感到對生命的體驗又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在這裏非常感謝各位法師、各位同學成就我今天在祖師塔下無比殊勝的法緣。

  我從臺灣遠道來柏林禅寺,沒有帶什麼特別的禮物送給大家,在這裏我把禅修的一些注意事項及如何調理身心當作禮物送給大家,同時把禅的喜悅與大家分享。

  我想大家都是對禅修有一定的興趣,所以才會來到柏林禅寺。首先要告訴大家禅修要有許多條件,要有許多的機緣和合,例如環境方面,自己的身心條件等。古代的祖師大德已經爲我們整理好了一些內容,現在我簡單地把它複述一遍。

  首先要講一講具足,即衣食住行的條件。假如你們的生命條件還沒有具足的話,也許你們不會想來修行,不會有精神上的需求,因爲生活壓力大,你們就不會有時間做精神方面的學習溝通。

  在進行禅修之前,首先在衣食的資糧上必須有一些具足,雖然不必很豐厚,但是必須要有一些。另外,在穿著方面要注意穿一些比較寬松、肥大一些,千萬不要穿緊身的衣服。在飲食方面,不要吃得太飽或在饑餓狀態下進行禅修,時間可以安排在飯後半個小時左右。在環境方面要有很好的道場、善知識的指導和護法的人員。請大家選擇比較安靜的地方,不要太幹躁、陰濕,同時必須注意空氣的流通,千萬不要有異味,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燃枝香。進行禅修時要避免外緣的幹擾,如朋友的訪問以及電話、電腦等的幹擾。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安排固定時間來進行禅修打坐。另外,真正善知識的指導和正確的禅修方法是進入禅修的前提保證,所以時刻要和善知識保持親密的關系,當遇到特殊情況時,能夠得到及時地處理解決。在禅修過程中,大家要時刻發菩提心,多做利人利他的事情,本著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的宗旨去體驗生活禅。同時大家要遵守戒律,培養清淨心。

  坐禅在姿勢上有以下幾個要點:身體要挺直、含胸,肩部要松馳;雙腿雙盤、單盤、散盤都可以,臀部可以墊高一些;手可以結定印,男士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大拇指相觸,雙手處于放松狀態,貼近腹部;頸椎與背脊保持豎直,放松下腭;舌抵上腭;雙眼往內觀,眼睛虛張。總之,坐禅要保持坐如鍾的姿勢狀態,才能逐漸達到禅定。

  (二)

  昨天我們講了一些禅修的基本注意事項及如何去調理我們的身心。現在就昨天同學提出的問題及有關禅修方面的一些知識作再進一步的探討。

  在進行禅修前,我們必須保持我們內在的清淨,排除一些雜煩惱,作一些清淨的工作。大家提出修淨土法門、忏悔法門都是想將我們內心清靜下來,但禅修是最快的方法。它使你的內在很快安靜下來並進入禅修的狀態。只有直接接觸你的內在,排除雜煩惱,才能安住當下。佛陀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分析的非常清楚。它們時刻幹擾著我們的內在。大家用眼睛來看,用耳朵來聽等等,去感受世界,如果我們不去分析這些過程發生的道理與作用,六根轉動會在每個當下把我們帶到輪回中去。我們身上存在著很多弱點。有時我們並不知道我們身心的執著在哪裏,所以大家經常處于煩惱之中。而我們的弱點往往正是通過六根的連續作用使我們在六道中連續輪回著。所以大家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我們的心安住在哪裏。這是一個大問題。

  盡管我們現在學習佛法,但是我們必須承受因果,但我們和一般人承受因果方式不一樣。一般人的因緣果報是糾纏下去,而我們學佛的人能夠依靠佛法的修持來善了因果。學習佛法的人不管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大家必須深信因果,時刻要升起忏悔心。因爲每一個刹那都有因和果在其中,生死輪回在其中。我們時刻在造業,甚至我們沒有覺察,所以重要的是我們要有謙卑心,不要計較是非,每一個因果的當下都要去忏悔。過去所造的一切業因,需要我們用一顆平靜的心來對待我們所感的果報。

  大家在禅修前一定要作深刻的忏悔。因爲我們沒有能力覺察到那麼多的因果發生和輪回運轉。當我們對每個當下的六根進行分析、反省時,我們就會發現一切六根的轉動都是以心爲根本。佛法上講:虛空無盡,衆生無盡,衆生界無盡,衆生業無盡,衆生煩惱無盡。大家在對待因和果的問題,決不能掉以輕心,時刻把握好每一個當下的因和果,用一顆清淨心來對待生活中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因和果的具體體現。

  在深信因果的同時,大家要發菩提心,要發救度衆生的願心。把生活禅落實到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生活禅真正目的是讓大家能解脫痛苦,安住生活,安住佛法,安住于每一個當下。大家在進行學習禅修之前,必須把頭腦中一切好壞是非的念頭全部徹底清除掉。這就好比要打開電腦的同時必須先清除電腦病毒是同樣的道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入禅定的狀態。貪欲和煩惱是輪回的根本,如果我們不能及時把貪欲和煩惱消除掉,它們就又會種到八識田中,又重新增加更多煩惱和貪欲。當下的忏悔和反省是我們及時消除輪回的有力保證。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向造業的方向發展。當大家走出禅堂的時候一定要把你在禅堂裏所獲得的智慧帶入生活中,千萬不要把般若丟在禅堂裏。佛陀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只小鳥嘴裏含著根羽毛去救火,結果連小鳥也被燒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用清涼智慧的法水,才能熄滅我們的貪嗔癡,大家只有運用智慧的力量才能解脫痛苦,才能安住于當下。

  建立新的生活習慣和軌道,是每個修學佛法的弟子們所必需面臨的課題。因爲大家只用禅堂裏所獲得一點點功德利益去消滅你無量劫所種下的種種業緣,顯然是微不足道的。大家必須從叁皈五戒開始,直到受菩薩戒,將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落實到生活的細微之處,將歡喜、歡樂、方便當作一份份禮物送給你所有的有緣。戒是佛弟子修道安住的保證。新的生活習慣、生活軌道是我安住于當下所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

  生活中一切好與壞、是與非都會過去,大家千萬別把這些虛幻當作真實。這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産物,都是世間法無常的一種現象。煩惱是不斷的、輪回的,只有把當下的煩惱轉化過來,我們才能真正安住于當下。人們只有學習佛法才能走向解脫,世上的人們只有把對事物的貪欲轉變成對佛法求知欲才能走向解脫。在生活中每一次機遇、每一件事中都是印證佛法的時候。我們必須樹立起佛法的生活理念。這就生活禅的核心思想。

  大家必須很善巧地分辨生活中貪嗔癡這叁個陷井,我們一不小心就會又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中去。當下要及時地去忏悔,千萬不要讓惡因的種子種到八識田中去而産生惡果。學習佛法需要耐力和持之以恒。只有這樣生命的菩提緣才會長出菩提樹。正如一只空杯子才能注入水進去,只有抛棄了我們的邪知邪見才能把佛法的般若智慧融入我們的身心。當一個杯子是髒的時候,無論我們注入怎麼樣的清水都終究會變成髒水。一個人內心的貪嗔癡不消滅就永遠不會真正獲得佛法的大園滿界。

  佛法告誡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好比是一根在河流中要飄向大海的木頭一樣,兩岸是煩惱業,漩渦是不精進,大海是彼岸,河水是貪嗔癡。當木頭爛掉了就象學佛的人丟了戒律一樣。

  佛法是無究無盡的寶山,願大家千萬不要入寶山空手而回。佛弟子必須有願力才能有成就佛道。沒有願力就好比有技術的工匠沒有工具一樣不可製造出高樓大廈一樣。佛告訴我們:衆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大家在學習佛法、實踐佛法時千萬不要認爲自己不行,這本身就是障礙,只要大家生起正信的心,發願就一定會得到十方諸佛菩薩的加持。我們一定會成佛,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各位同學,我從跟從心道大師修行以來,師父經常告誡我說:“當你和大衆在一起的時候要學會去度衆;當我們獨處時要懂得孤獨,只有這樣才懂得什麼叫修行。阿彌陀佛!願我們大家在學習佛法的實踐過程共同實行六度,共同成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