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看到自己,才能沒問題
- 佛法是時尚的,超越時間,空間,時代。
- 佛陀說:能訓練心者,是一個善者。
- 人,如果能訓練自己的心是非常殊勝的。
- 佛法是可以讓人解脫一切苦的真理。
- 真理存在于每個人的生命中,不管你知道或不知道,它都一直在那裏。
- 法的核心,能被證實。
- 能被證實的法,一定在身心之內。
- 真實的法在身心之內,可以證明,可以看到。
- 想證實法就要回歸自己,看清自己的身與心。
- 身與心很重要,而心更重要。所有苦惱都是來自心。
- 多數的人沒有內在的依靠,看不到心,看不到生命,從遠處去尋找,往外依靠。
- 外在的依靠,不是永久的依靠,只是一個暫時的皈依處。
- 如果能回歸自己,就有真正的依靠。
- 依止內在的佛、法、僧,心會清淨光明和蓮花一樣。
- 世上最難的是尋找自己。
- 就算佛陀也不能替你看,自己才能看自己。
- 看到自己,才能沒問題。
- 看見是心眼,智慧之眼看見。
- 用想的,不是真正了解,心眼看到才是。
- 不見法就是不見自己,迷失自己。
- 見法就是見佛,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就可以看到佛。
- 如實修,就能如實見。
- 自覺自見是一個微妙的法,如果能完全讀出自己,一切煩惱就沒了。
- 身出家容易,心出家困難。
- 心出家是真正了解法,會真正自在。
- 修行是爲了來解決生命的問題。
- 外在的物質,沒有辦法解決心的問題和內在的苦。
- 心靈的苦需要用覺性來對治,稱之爲法藥。
- 世間的任何藥,都比不上法藥。
- 任何味道,都比不上法味。
- 佛法可以讓人不墮落,不被外境、物質所左右。
- 佛法非常好,任何人實修都可以改變。不好 的人變成好人,不知道自己的人變成知道自己的人。
- 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知足,而不是一直要超過,一直在追求。
- 知足,就是剛好,只取需要的,吃的剛好,用的剛好,睡的剛好,不要超過。
- 如果不真正了解生命,不真正了解自己,無論做了什麼都會粘上去,跟錯誤、疑惑在一起。
- 因爲忘失自己,總是看到自身以外,看到外面,沒有反觀自己。
- 當我們看自身以外,我們看的是別人的是非,不會看見自己的對或錯。
- 即使熟讀經典,如果沒有真正的體驗,那只是空有經典,只是記憶文字而已。
- 不管讀了多少的經典,如果沒有把自己這一部經典讀懂,外在的經典讀的再多,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的了解經典裏的意義。
- 讀自己,會告訴自己答案。
- 自己不疑惑,外面的世界就不會疑惑。
- 好好的照顧這個心,要修行就是這個心。
- 我們每個人都有心,成就在哪裏?成就在心。
- 經、律、論都是由心生出。
- 跟自己的內心學,當真正知道、看見、了解時就結束了。
- 四聖谛苦、集、滅、道都在心裏面,唯有培養覺性,你才有辦法找到這個根源。
- 我們無法知是因爲帶著無明,無法清明,無法了知。
- 苦來自于貪、嗔、癡,來自無明。
- 只要有無明就會有痛苦煩惱。
- 無明帶我們再生。
- 如果沒有無明,就剩下明。
- 不斷地練習,當只剩下明,無明就沒有了。
- 當心只有明的時候,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幹擾我們。
- 生氣是因爲忘記自己,沒有活在當下。
- 回到自己,不要忘了自己。
- 人生難得,要好好地利用時間修行,活在當下。
- 未來的事不確定,重要的是當下。
- 當下最重要,比任何事情都還重要,比過去比未來還重要。
- 如果軟弱、不堅強、不真誠、不實際修行就會得到不真實的東西。
- 一定要精進,只有精進才能超越痛苦。
- 真的舍,真的精進,真的實踐,才能見到真理。
- 培養覺性,覺性越強,心就越警覺,越光明。
- 培養覺性,是自證自知,不受時間限製,在任何時候,地點都可以練習,且任何時刻都可能證悟。
- 培養覺、定、慧,讓心提升到最高,我們隨時都會舒適,雖然活在世上,但心超越這世間。
- 一個覺性圓滿的人,行、住、坐、臥都能夠沒有任何的苦,對于生死、過去和未來沒有任何的疑惑。
- 沒有貪、嗔、癡,沒有無明,心會自由自在,隨時都是光明、潔淨。心不再起伏,不再悲傷,不會因爲任何人、事、物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