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念動中禅的原理與方法 叁、日常生活

  叁、日常生活

  

  問: 動中禅強調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可以 用。現在練習都是單一的動作,無論在經行或手部動作,單一動作所緣比較好,而且簡單。如果去遊泳時,手腳都動,或是在工作時,不只身體動,心念也在動。心裏有很多感覺、想法時,要如何去保持正念?還是要修行到一個程度才有辦法?

  答:工作時可能有很多所緣,一下子要全部都覺知,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只選擇一個,等正念變強,自然而就可以全部照顧到。剛開始只要一個就好,在工作中訓練正念是困難的,有時就是沒有辦法,所以要慢慢來。有些工作很忙碌,如果不能保持覺知,就重新再來,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進步。

  

  問:假設這個禅修是密集班,密集班都有期間,可是回家之後怎以辦?沒有辦法每天都有密集班,而且生活很紛擾,回去之後還要這樣動嗎?回去上班不可能這樣動,該怎麼辦呢?

  答:每一個工作都要動,在動中帶著覺知。在工作中的覺知那樣清楚,可是不管覺知多少有努力就會覺知,得多少就算多少。如果在睡覺之前,覺得工作不是那麼累,那麼不管能練幾鍾就練幾分鍾,叁十分鍾或一個小時,經行叁十分鍾然後坐叁十分鍾再睡覺。醒來以後要先練也可以,要看每個人下多少決心去用功。有很多人想:“啊,今天工作好累喔,休息一下吧!”,就睡覺了。可是,如果是正式的上班就非起來不可,會想:“我一定要起來上班。”,因爲那是工作。如果對待動中禅就像對待工作那樣就好了。有些人是固定的,早上兩個小時、晚上兩個小時,一天四個小時,能這樣練習,才能在工作中應用。

  

  問:日常生活中,我們的動作很快,如何使覺性跟上?

  答: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空,可以多練規律的手部動作。其他工作時間,雖然身體動作比較複雜,但一次以一個主要部位爲覺知的對象。開始時難免會有遺漏,但不要緊,不斷地練習,久了就可以時時覺知。

  

  問:看電視可以練習嗎?注意力放在手上嗎?

  答:聽講時,覺性就放在聽,練習時就放在手部。覺性不是很強,先只選擇一項練習就好。如果一邊看電視一邊練,效果有限。看電視時要帶著覺性去看電視,知道自己在看電視。不過可能沒有那麼容易,以爲知道,實際上並不知道。

  

  問:每天應該練習多久?

  答:能多久就多久,越久越好。有空時就練規律的手部動作或是經行,當工作或是做其他事情時,就覺知身體動作,一次一樣事情。例如,洗碗盤時,就覺知擦洗碗盤的手部動作。駕駛汽車時,可以覺知動作中的手或腳部動作,一次只要選擇一樣就好,或是當遇到紅燈停下來時,則可以上下移動手指。

  

  問:光是聆聽法談就能治療心嗎?

  答:不錯,如果能以覺性聆聽的話。如果不能覺知在聆聽,那麼需要練習。

  不能只是坐著等待覺性來到,或是祈禱它從天下掉下來。如果問爲什麼人們還坐著祈求它的來到,答案是:“因爲他們這樣練習一代又一代了。”你可能會繼續問:“能夠停止這樣做嗎?”我們的回答是:“是的,如果你有智慧的話。”但如果沒有智慧,你還是坐著並祈求它的來到,這總比什麼都不做要來得好。

  

  問:如何不生氣?

  答:你現在生氣嗎?事實上,沒有所謂的生氣,生氣是因爲忘記了身體動作,沒有活在當下。當下忘記了自己,結果生氣就升起。如果當下能覺知身體的動作,就能看清生氣,當下生氣就停止了。生氣不是自然的事情,它來自無明,無明是來自你不知道當下身體的動作。生氣象盜賊,當主人不在時,就跑來屋裏。如果我們有覺性,就好比有了警衛在屋內,主人不用做任何事情,讓警衛去盡他的責任。佛陀說:一個能熄滅生氣的人,就是快樂的人。我所說的方法不是杜撰的,在《大念住經》中佛陀已有開示。經上雖提到,這樣還不夠,大家要實際練習,將正念提升到“大正念”、提升到“圓覺”,而後讓圓滿的覺性去做它自己的工作—滅苦。

  

  問:如何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生氣、沮喪、憂慮?

  答:只要有覺性,這些情緒生起時,就能看到,並且微笑地看著它們消失。

  

  問:如果說錯了話,“苦”會不會跟著生呢?

  答:錯就錯了,不用跟,就在那個時候,知道錯了,不要整個都抓過來,就是放下,知道這樣就可以了。長久以來我們被教導的—“如果做了什麼錯,惡果會跟隨過來” —並不正確,其實就在你做的那一刻,就已經苦惱了。以往被教導的,把“過去”拿過來教導別人,例如往昔所造的業啦,這是爲了教導別人有所警惕,不要造惡。其實不管過去、現在、未來,只要把現在處理好,過去、未來就會好。可是我們卻把過去、未來、現在混在一起,甚至只講過去,只講未來,就是不管現在。我們應該好好地來管“現在”才對(隆波以手在面前往左、右、中比叁下)—過去、未來在左右兩邊,現在在中間:都是教過去、未來,就是沒有是間,沒有教“現在”。抓過去、抓未來,本來是爲了讓我們能好好地活地現在,可是,結果剛好相反:我們一直粘在過去,粘在未來,就是不管現在。

  因爲這樣子的教導,我們一直注意過去,一直注意未來,沒有辦法依靠在這裏(指當下),心一直跟著未來,看著過去,把當下、現在忘失了。這就是爲什麼這裏再地強調要活地現在,要能夠和當下在一起,不在意過去,也不渴望未來。好也好,不好也好,就是要把現在照顧好。人們不要現在,就是要那些遠遠的未來。熱熱的食物,香噴噴的,應該現在吃,好好吃才對。好好的食物在面前不吃,一直要那些遠遠的—等到想吃的時候,卻因爲食物壞掉,再也無法吃了。

  

  問:這法門這麼好,現在憂郁症的人那麼多,這個法門是否對他們有幫助?

  答:訓練正念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忘失自己,做什麼都會更好;不知不覺的人會變得知道,見不到自己的人會見到,不曾看到念頭的人會看到。只有好跟更好,睡不著的人來練這個,自然會睡著,不用吃藥,練一練,不知不覺就睡著了。睡覺時就倒,然後一只手做翻掌動作。如果右臥就用左手,仰臥也可做這個動作,做到睡著爲止。

  沒有任何方法像動中禅這樣了,本來想東想西想很多,但是練沒多久就睡著了。很多人習慣睡前想很多,想得頭很重!心有很多雜念,很會胡思亂想,來練這個方法沒多久,就變得很好睡,到了該睡時就像開關一樣,“啪”一下,就睡著了。沒事時不想,到該想時,開關打開就想。

  如果問:這樣可以做計劃嗎?可以啊!一樣可以做計劃,比以前做得更好。有些人會說:這樣子不想,怎麼工作呢?不是不想,而是該想時才想,那會更好。

  

  問:現在很多外遇的問題,先生有外遇,太太很痛苦,在練習動中禅時,各種念頭會跟出來,如要恨、要殺等實際的問題,我們手在動時,碰到那個問題,怎麼解決?

  答:問題愈多愈要練習。念頭來時不要去管它,無論念頭如何升起都不要理它,善的念頭、有功德的念頭都不要理它。現在在這邊練,就好像在打仗一樣,裏面升起一大堆東西,妄想造作不理它,就做現在要做的事,培養覺性,這個練久了,覺性變強了,念頭會變少。如果不練這個動作,會被念頭拖著走,所以說念頭愈多愈好。爲什麼?因爲念頭愈多,你愈練。在練時,念頭一大堆、一大堆地升起,不要隨著它去,這樣練下去,念頭起來、起來,愈來愈少。有一句話說,笨的人逃走,聰明的人留下來跟它打個輸贏。煩惱即菩提,有嗔恨,靠著它解決,嗔恨就解決了。

  

  問:當一個人被侵犯、障礙時,心裏往往不平、不舒服、不喜悅,如何以這個覺來解決這個煩惱?

  答:要訓練讓自己有覺性。有了覺性之後,重的會變輕,這些很麻煩、很麻煩的問題會解決—就算問題不會解決,但是你的心會變輕松。

  沒有覺念的人,問題沒有解決抓著不放,問題解決了也緊抓不放。但是有覺念的人知道放下,問題不能解決也放下,就沒有了,就這樣放下。解決問題是放下,不是抓著這個解決,是用一種放下的態度來解決問題。一種是帶著“我”在解決問題,另外一種是用沒有“我”在解決問題,帶著覺念,帶著智慧來解決問題。如果帶著不迷惑來解決問題,就會輕松愉快,算不能解決問題,也不會裝在這裏(心)。每天想、想、想,就算想也會帶著覺性去想。原來這個不行,該用那個,用覺念去想;沒有覺念的人把這個放腦子裏,早想、晚也想。然而,解決不了的問題不要跟它絞在一起,每天拿來一直想—外面的問題有時是解決不了的。我們可以解決內心的問題。不能解決這個、這個人、這件事,但可以解決自己的心,那就沒關系了。如果可以解決自己的心,而幫不了別人,解決不了,就放下吧!不放下,不是跟他一起苦了嗎?變成跟別人去苦了!不但幫不了別人,自己還在那邊苦,把別人扛在肩膀上苦。所以,我們所說的四無量心—慈、悲、喜、舍,就沒有舍了嘛!不知放下,放不下。放得下的人就是四無量心都具足,就舒服了。我們盡力去幫助,幫不了就放下,這四個要具足。大部分人都有只有叁個,放不下,心想想就粘在裏面。因爲沒有覺念,如果有覺念,到某一個點就放了,而且帶著憐恤、慈悲、愛來放下的,不是帶著嫉妒、嗔恨。

  在經典、佛傳裏都有記載,幫助不了就放下。就像蓮花的四種譬喻:一種在泥裏沒長出來,一種在水中小小的,一種在水面,另一種冒出水面盛開的。這譬喻不同根器的人,有不同程度,不能強迫他們去接受同樣的道理和了解。就好象有些人墮在黑漆漆的地方,告訴他到外面來吧,或者拿火給他,告訴他會變亮哦!但他不接受,不願意聽話走到外面,遇到光明,他不願出來,只有待在裏面,繼續黑暗。

  

  問:動中禅對身體有幫助嗎?

  答:若有健康的心,就有助于身體的健康。身體有病時,要去看醫生。而心裏有病(如貪、嗔、癡)時,就要用覺性來治療。即使身體非常痛,但強的覺性可以使心超越肉體的痛,而不覺得苦。覺性可以超越痛苦與快樂的感受。大多數的人是感受超越了覺性。我們可以訓練覺性超越感受,身體雖苦卻不受影響。身體的無常及苦是自然現象,不能對它如何,但是心理成份(受、想、行、識),可以使之不苦,覺性可以超越受、想、行、識。

  

  問:有些癌症患在末期的時候,會呈現昏迷的狀況,如果覺知覺念已經成型了,會不會因爲身體的昏迷狀況而消失掉呢?

  答:覺性還是有,還是在,沒有去哪裏。我們的覺性培養好了,它就會在那兒。因爲沒有覺性,所以就會用藥來控製這個感受;如果覺性培養起來,我們就有了那個藥。人們因爲有強烈的痛苦,痛的感覺、感受,所以會拿藥來控製,讓它不要痛。如果有覺性,覺性自然會去照顧,不需要拿藥來也可以。因爲覺性還不夠強,所以就會受到感受的箝製影響。

  現在這個世界科學很進步,能想出各式各樣的方法來控製疾病,在ICU加護病房裏面什麼都有,你會看到那些不淨、痛苦,種種的境相就是幫助你禅修,人生就是這樣—夠了,夠了!有的人看了會難忘,看到眼睛,然後看到這裏面去,從這裏面進去,或從耳朵進去,然後就停在這裏(心)。所以要把心照顧好,知道這個身體,然後就讓它隨順自然。有些師父當他們知道自己生命快要結束的時候,會說不要再拿什麼東西來放在我這裏了,讓這個身體隨著自然而去。我們不知道大自然,不知道身體的自然,然後想要去做什麼。有些病救了不會好,不救也不會好,有些病救跟不救都會死。這個身體不是我們的,有了這個色身,就會生、老、病、死。這是真實!因爲不知道自然,所以就會拿一些東西,拿一些方法來違逆自然。

  

  問:當父母病危時,雖然自己對每個念頭很清楚,心中還是感到煩惱與痛苦。隆波剛剛提到“當心中苦惱時,就是活在地獄中”,請問隆波,在這個時候,應該如何處理?

  答:面對境界時,如果有覺性,我們能看到心的反應,能及時地處理任何事情。遇到親人往生,如果難過,能幫助他們嗎?這樣只會讓痛苦增加。這就是爲什麼在平常就要培養覺性。覺性增長後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任何境界,特別是當所愛的人要離開時。因此,傳說當所愛的人要往生時,不要哭。如果哭,親人將不能平靜地離開,他們會擔心哭泣的親人。這也是佛陀爲什麼說,要保持心的平靜,因爲像這樣的苦沒有人可以避免。即使是我們自己,也在等待這個時刻的來臨。

  

  問:這世界上有很多種工作需要用到雙手,譬如:農夫插秧、漁夫撒網、樂師彈樂器、廚師烹饪、理發師剪頭發。像這些用手工作的人,也許不會花很多時間做標准式,但如果懂這些竅門,利用工作時培養覺性,是不是有希望開悟?

  答:如果有時間,要練習手部的規律動作,一次只動一只手。但是工作時,當然要依照工作性質來動,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身體的每個動作。如果想用直接又有效的方法來培養覺性,有空時就要做規律的手部動作,一次只動身體的一個部位,而工作時就把覺知帶到日常的生活中。重點是覺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覺性增強後,會看清自己的心。這樣練習覺知每一個身體動作,直到覺性圓滿,所以開悟是沒有有問題的。有些練習動中禅的人是在工作時開悟的,記得有一位在農田裏撿菜,另外一位是在喂豬時開悟的。

  動中禅的重點只有一樣:覺知身體的每一個動作。

  

  

《正念動中禅的原理與方法 叁、日常生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