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知道妄念 V S 看到妄念
問:是不是要做到妄念少的時候,才會看到法的生滅?或者妄念仍然很多,還是會看到法的生滅?
答:妄念很多,要繼續地練習,一定要練習到覺性越來越強,念頭越來越少的時候,才有辦法看到苦的生滅。如果妄念還很多,是沒有辦法看見苦的生滅,這是不是看見,只是知道而已。
問:知道念頭、看到念頭與沒有念頭,境界是否有高低?
答:知道與看到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每個人知道自己的念頭,這是用弱的覺性知道的,是一般程度的覺性,而看念頭則是用很強的覺性,二者是不同的體驗。看念頭時,有時看到念頭生起,有時看到沒有念頭,就像你坐著看工人工作, 有的工作停止了,有的正在進行。如果生起的是不想要的妄念,可以立刻丟。有用的念頭(如煮飯時要起念頭)則照常進行,不用丟。
念頭的本性就是如此,有時有,有時無。
問:我覺得我只是知道,但是我可以砍斷—這樣是知道?還是看見?
答:如果可以砍斷就是看見,如果只是知道就沒辦法砍斷。
問:想的時候如何帶著覺性?
答:念有兩種,自然的念是做事、思考、企劃所必需,不自然的是妄念、無明。只有自然念頭的時候,想也是帶著覺性的,做事也是。如果連自然的念頭都沒有,就不能做事。自然的念,想的時候,一樣用平常心想。例如:空氣很強就變成風,連樹都會搖動,但和平而自然的空氣則讓我們可以呼吸。爲了讓人聽懂,需要藉名相做比喻,但有時候也無法讓人完全了解。
問:無常故苦?知道無常不能體會苦,如何去思維?
答:不用思維苦,只要培養覺性就會知道。有聽聞的,有思維的,最高的是實修的。苦不需要思維,只要培養覺性之後就會知道苦,苦就會熄滅。有的會教你去思維苦,現在這個方法不用思維苦。只要實修就好。實修才能産生智慧,苦就會減少、熄滅。
問:如何看見身心?法的思維是否也是妄念?
答:每個人都有身心。有覺性之後就能見身心。現在知道身心,只是別人從知識上告訴我們的,不是真正的了解。像這樣練習,未走到的地方走到了,自然會看見。從經典上或知識上知道的,不是真正的知道。看見是用心眼或智慧之眼看見。肉眼只能看到外在的東西,此時心眼或智慧之眼尚未發展出來。培養覺性以後,內在之眼就可以看見。肉眼所見是外在的,心眼所見是內在的。用肉眼看,名相上是真的,實際上不是真的。如果用想的,不是真正地了解。心眼看到才是真正的知道。練習能讓我們真正地了解,不用思維,自然就會明白。
問:怎樣能及時看到自己的惡念?
答:用我所教的方法來練習,起惡念或善念時,我們將會知道。覺性的責任是知道發生在周遭的所有事物,你們可能看過佛像有裏面,前後方與左右邊,象征著覺性能知萬物。
問:見法是見佛陀,見佛陀是見自性。請問所謂的見法是什麼?
答:在行、住、坐、中,見到自己的動作,自己的行爲,就會見到佛、法。知道與看到是不一樣的東西,看到是比較高的,知道的層次比較低。知道自己在胡思亂想,但看不到自己的念頭。知道念頭是停不下來的,但是看到念頭卻可以讓它停下來。知道念頭會跟著念頭走,但看到念頭可以停下來,是不一樣的,那就是見到法:先看到外面,再看到裏面。
問:有什麼最好的方法可以幫我更有決心消除所有煩惱與不淨?
答:如果不停止培養覺性,覺性會逐漸增長增強。停止練習後覺性將會退轉,所以不要中斷練習,要隨時隨地知道每個身體的動作,讓練習與日常生活結合。巴利文經典提到:有覺性的人每天都很快樂。
問:覺受與覺知有何不同?什麼是超越?
答:感受有兩種:一種會苦,一種不會苦。覺知是做事情的時候你都知道,行、住、坐、臥都有感覺,像這樣就是覺知。不論感覺是痛苦或快樂,都不要去執著那種感覺、那種感受。有時候我們會去執著快樂或痛苦的感受,但是有覺性,就會超越這個感覺、感受。覺性是在感覺、感受之上,是超越的。有時候很快樂、很滿意,這是感覺、感受;很不滿意、很難過、悲傷,這也是感覺、感受。如果有覺性、有定,就會了解什麼是覺知,什麼是感受。因此,不論什麼事情,滿意或是不滿意,都可以接受,可以超越的。我們來學習法,了解法,這種了解也是一種感覺,喜歡、討厭也是一種感覺,疼痛、酸麻也是感覺。練習的時候有舒服的感覺,還是要繼續練習,練到不舒服的感覺消失了,這就是超越了感覺,在這感覺之上。如果身體上真的很不舒服,不必勉強,可以換一個姿勢,變換姿勢時要覺知身體的移動。如果你能忍受而超越,也很好,會越來越堅強。有時要忍受是做不到的,還是要變換姿勢。不過慢慢的,忍受度會越來越強。剛開始可能沒辦法,做久了越能夠忍受,這是需要培養的。
問:當覺知越來越強時,是否可以了知五蘊真相?
答:當覺性完整時,你將會了知五蘊真相及自性叁藏。在覺性圓滿時,對叁藏(經、律、論)會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知道,並能徹底地放下。培養覺性就好象讀經、律、論一樣,到候自然一切了解,不需再依持。經、律、論是爲尚未達到圓覺的人而說的。覺性圓滿的人是不需要的,但我們必須爲覺性未圓滿的人保存,爲下一代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