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質是苦,因爲它們是有爲法,皆依賴一定的條件才能生起。非聖財所生樂中,很多是匮乏性需要滿足之樂,如飽餐之樂,是因滿足了饑餓,性生活之樂,是因發泄了性欲,病愈之樂,是因解除了病苦。這種樂依賴于苦,與苦不相離。與其因苦而樂,無甯無苦而樂。正如《中觀寶鬘論》所比喻:“搔癢得快樂,無癢更爲樂”。依賴因緣所生之樂,必然無常,無不變壞消滅,即在受樂的當下也必然念念生滅,不免行苦。此樂無常故非自作主宰,非真正自我,而能受此樂的自我,也不可得,故無我。《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佛言:
如兩木相揩則有火出,各置異處則無有火。此亦如是。因樂觸緣故,生樂受,若樂觸滅,受亦隨滅。
說欲樂終究是“盡法滅法,爲朽壞法,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故不應貪著迷醉,應如實觀察它們的缺陷,追求值得追求的涅槃樂、究竟樂。《正法念處經》卷二四比喻欲樂“如蜜在棘林,亦如雜毒飯” 。《瑜伽師地論》卷五列舉非聖財所生樂有十五種過患:
1、“有罪喜樂相應”,謂能使人貪戀、上瘾,追逐外物,生起貪瞋等煩惱,造作殺盜淫亂等惡業。
2、“微小不遍所依”,所依,指樂受産生的身心,非聖財所生樂不但微小,而且爲時短暫,尤其是樂的感覺(身樂),只在與感知對象接觸的短時間內,如品嘗美食之樂,只在舌表,只在吃時,時過即失。
3、 “非一切時有”。研究發現今西方人每天快樂的時間平均不到五分之一。
4、“唯在欲界,非一切地有”。色界、無色界皆離此樂。
5、只在今生乃至當下享受,不能引發後世世間、出世間樂之果報。
6、“受用時有盡有邊”。不可能無窮無盡。
7、能被王、賊、怨家及水火等劫奪。
8、淺薄、短暫、微小,樂只在身心之淺表。
9、“不可從今世持往後世”。
10、“受用之時不可充足”,總覺不得滿足,因而不得不一再去尋求。
11、“不能斷後世大苦”。
12、“有怖畏”。害怕得而複失,若造惡業而得樂,則怕遭報複、受處罰、受報應。
13、“有怨對”。由謀求樂而得罪、傷害別人,結下怨仇,導致鬥爭、訴訟等麻煩。
14、“有災橫”。能被老病死亡及天災人禍所破壞。
15、“有燒惱”。使人心中發熱,不得安甯。
叁、聖財所生樂、現法樂、後世樂、遠離樂
與非聖財所生樂相對的聖財所生樂,指不依賴非聖財所生樂所需的世俗資具,而依佛教所謂“七聖財”而生的樂。七聖財爲:信、戒、慚、愧、聞、舍、慧。信財,指對佛法僧叁寶的正信,這種正信在內心紮根,成爲可靠的安身立命之本,達到不可動搖,自能予人以精神力量,出生一種安定、充實、有所依怙的清淨之樂。戒財,指持守佛教不殺不盜等戒律,使人現前心安理得,俯仰無愧,無怨無仇,不怕墮于惡道。聞財,即“多聞”——聽聞、學習佛法,獲得正見,得到對宇宙人生的大體明了無惑之樂。舍財,謂舍棄所有而行布施,使人享受到助人濟世之樂及後世富足之樂。慧財,指得到佛法如實知見的智慧,以此智慧能斷滅煩惱,得到究竟的解脫之樂、涅槃之樂。
《瑜伽師地論》卷五說,聖財所生樂沒有非聖財所生樂的種種過患,而具種種功德:“無罪喜樂相應”,只會使人自覺地去止惡行善,斷滅煩惱,沒有能滋生煩惱及惡業的作用;廣大、持久,遍滿身心;只依內心的信等內緣,不依賴外在條件,故能“一切時有”;不僅在欲界有,而且普遍于色界、無色界及超離叁界;能引發後世世間、出世間樂的果報;“若受用時轉更充盛、轉更廣大”;“無能侵奪”;樂在深心,深刻、持久、廣大;“可從今世持往後世”;以不執著、超越爲特性,能使人感到深度的滿足;能斷除後世墮于惡道等大苦;“無怖畏、無怨對、無災橫、無燒惱”。
聖財所生樂分爲多種、多個層次,大體而言,可分爲世間的現法樂、後世樂、離欲樂與出世間的涅槃樂兩大類。
現法樂,指按佛陀教導,由具足知識技術、精勤工作、如法理財、結交善友、敦倫盡分、和諧人際關系,不酗酒、不浪費、不賭博、不遊樂無度,過好生活,得到現前的人生幸福、安樂。南傳《增支部》第4品佛言:居士可享有擁有(辛勤勞動而得到合法財富)、消費、無債、無咎四種現法樂。
後法樂或後世樂,指進一步歸依叁寶、持戒布施,而免除死墮叁惡道之苦,得到身後生于人天之中享受安樂的保證。《正法念處經》卷二二偈雲:
持戒智慧人,常得叁種樂;
贊歎及財利,後生于天上。
現法樂多需依賴資具,後世生天之樂也仍然不離欲界、不離生死苦,具有無常性,並非究竟的樂,但從佛法世俗谛的角度來看,亦是樂非苦,是衆生所希望的。大乘從“隨順衆生”的精神出發,也盡量爲衆生提供、製造這種樂。《優婆塞戒經·二莊嚴品》雲:
菩薩雖知世間之樂虛妄非真,而亦能造世樂因緣,何以故?爲欲利益諸衆生故。
離欲樂,指遠離五欲、超越欲界的離欲之樂、禅定之樂,即“叁昧樂”或“禅悅”,分爲初禅未到地至色界四禅、無色界四定凡九個層次的禅定之樂。獲得初禅未到地以上的正定,稱爲“現法樂住”,意謂現前安住于禅定的喜樂中。此中又以第叁禅的樂爲世間樂受的頂峰,樂的狹義僅指第叁禅。第四禅以上,雖稱爲樂,實際上已經超越了樂受,是一種不可言喻的寂靜之樂、無受之樂。《雜阿含》卷十七第484經稱初禅至叁禅定生喜樂名“無食樂”,四禅名“無食無食樂”。
禅定樂雖然超越欲界,遠離欲樂,深細長久,不大憑借物質條件,但有出定之時,亦屬無常,未離壞苦、行苦,本質上也是苦。經中說修行者不僅須觀八苦等苦是苦,觀欲樂是苦,而且應觀禅定之樂及禅定之果報色界、無色界天也是苦,爲什麼?《瑜伽師地論》卷八叁說:
謂由此受貪所隨眠,由隨眠故取當來苦,于現法中能生壞苦。
禅定之樂能使人貪著,稱“味禅”,味禅不僅障礙智慧解脫,還會在阿賴耶識中種下貪著禅樂的種子,成爲將來産生苦果的因,難免出定之苦及依賴各種條件辛勤修定之苦,由修禅定成功上生色界、無色界天,也難免壽盡墮落之苦。
四、涅槃樂
佛說最寂靜樂,爲遠離貪瞋癡等煩惱而得到的解脫之樂、涅槃大樂或寂滅之樂,唯此方爲能滿足人趨求真常極樂之本性的真正的、勝義的樂。《即興自說·王經》偈雲:
人間和天上,有樂有美妙;
比起涅槃樂,微小不足道。
《大毗婆沙論》卷八說“勝義樂,唯涅槃”。《瑜伽師地論》卷四謂“無漏界中,一切粗重諸苦永斷,是故唯此是勝義樂,當知所余一切是苦”。
諸欲永息後得到的無欲之樂,不依賴任何條件,從自心不斷湧現,有如清泉流水源源不斷,沒有生老病死、恩愛別離、所求不得等一切諸苦及最根本的無常之苦,比需要辛苦營求、具備各種條件方能獲得、得已即失的貪欲滿足之樂,要高級、深細、持久得多。《大方便佛報恩經》偈雲:
世間所有諸欲樂,乃至天上所有樂,
若比斷貪之大樂,十六分之不及一。
涅槃樂與非聖財所生樂完全不同,不依賴任何外在資具及他人而生,完全自作主宰,非因緣所生的有爲法,故真常不生滅,不與苦相雜,純粹是樂,其樂超越時空,超越叁界,永恒常樂,而且深細綿永,其樂之大,其味之美,非世間一切非聖財所生樂所能相比,無可爲喻。這種樂,是佛教追求的終極目標。經論中多處贊歎涅槃之樂,如《雜阿含經》偈謂“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法句經》偈謂“苦無過身,樂無過滅”,“泥洹最快”。《華嚴經》卷二謂“世間所有種種樂,聖寂滅樂爲最勝”。 《大智度論》卷八說涅槃內樂“不從五塵生,譬如石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
涅槃雖然樂,然與由因緣和合所生的樂受、世間欲樂不同,是一種超越苦樂的“無受之樂”,《大般涅槃經》卷五雲:
斷一切受,名無受樂;
如是無受,名爲常樂。
同經卷二五謂“涅槃雖樂,非是受樂,乃是上妙寂滅之樂”。受樂(屬于受的樂),無非是神經受某種刺激而生的感覺、情緒、感情、心境,必然無常,涅槃樂不是這樣,不藉任何刺激,不是感覺、情緒。
涅槃又分小乘聖者所入有余依、無余依涅槃和佛所入無住涅槃或大般涅槃,前者只得寂滅樂,後者則具足寂滅樂及完全覺知一切的明覺或全知之樂,《大般涅槃經》卷二五說諸佛如來有二種樂:“一寂滅樂,二覺知樂”, 乃實相所本具。同經卷二叁說“涅槃無樂,以四樂故,名大涅槃”:一、永斷諸苦,無苦無樂,乃名大樂。這種大樂是本性常樂,雖然無苦無樂,然與凡夫叁受中實際亦無常、苦的非苦非樂(舍)受不同,是大樂。二、超越了欲樂、寂靜樂,其樂絕對,沒有能樂、所樂之別,“大寂靜故,名爲大樂”。叁、“一切知故,名爲大樂”。四、“身不壞故,名爲大樂”,佛身金剛不壞,非無常之身,故名大樂。同經卷叁說,譬如甜酥具足八味,大般涅槃亦具足常、恒、安、清涼、不老、不死、無垢、快樂八味。佛所入無住涅槃,還具有無限利樂度化衆生的顯現大用之樂、無上價值之樂、無限豐富之樂、絕對自在之樂,爲真正的大樂、極樂。
涅槃樂並非死後和他生後世才能享受到,非可望而不可即,而應在現前乃至當下去體證。即使未必能當下乃至即生證得果位、享受涅槃之樂,但在追求涅槃樂的當下,便會享受到追求涅槃的快樂,可不斷得到提升精神境界、減輕煩惱、輕松愉快、具足正見、進入禅定、有證得涅槃的信心,乃至獲得明心見性等“道樂”。 發大乘菩提心修菩薩道者在修行的當下便不難體會到利樂衆生之樂。
佛教對苦樂的取舍,是舍小樂而求大樂,舍一己獨樂而求衆生共樂,《大智度論》卷八五雲:
雖舍小雜樂,當得清淨大樂;舍顛倒虛诳樂,得實樂;舍系縛樂,得解脫樂;舍獨善樂,得共一切衆生善樂。
依大乘無住處涅槃義,涅槃之樂即在利樂衆生莊嚴國土而又不著一切的無盡過程中。在禅宗看來,心性本來涅槃,故本來常樂。從當下去體味生活的樂趣,保持快樂、安祥的心境,是當代禅宗教人的心理衛生和明心見性之道。
五、超越苦樂,以苦爲樂
如果具有了佛法的正知正見,尤其是大乘的菩提心,則世間諸苦及欲樂的缺陷,未必不是好事。正是諸苦的逼迫及欲樂的缺陷,使人反省人生,力修諸善,追求解脫諸苦而得涅槃大樂。經中因稱生老病死等八苦爲引導人學佛修行的“八師”。《顯宗論》謂“苦爲信依”——痛苦是生起佛法正信的基礎。《優婆塞戒經·業品》雲:
衆生皆由苦因緣故,則生信心;既得信心,能觀善惡,如是觀已,修十善法。
就此而言,苦,乃得涅槃之緣,乃根治苦病的良藥。佛陀認爲,此苦樂間半的人間,比沒有痛苦的、純享快樂的北俱盧洲和天上更好。視苦爲洪水猛獸,避之惟恐其不遠,亟求涅槃,至多只是佛陀教一類人修行的方便。對待苦樂的正確態度,應是如實觀苦樂而超越苦樂,不畏苦,不執樂。《優婆塞戒經·六波羅蜜品》教菩薩“受苦不憂,受樂不喜”。《成實論》卷一言:
于可樂中不生樂想,于不樂中能生樂想,于樂、不樂能生舍想。
于可樂中不生樂想,謂觀察欲樂的過患而不執著;于不可樂中能生樂想,謂觀苦的實性和有益作用而以苦爲樂;于樂、不樂能生舍想,謂對苦、樂乃至涅槃樂皆不執著,時刻保持放松、解脫的心態。
更准確地說,佛教對苦的征服,實際上是以如實知見苦樂本空的實性,以智慧化苦爲樂、超越苦樂。《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佛謂“知苦無生,是名苦聖谛”。《大般涅槃經》卷十叁雲:
諸菩薩等解苦無苦,是故無苦而有真谛。
解苦無苦,謂苦只是一種因緣所生的主觀感受,沒有它的實體,無常變滅,不待斷滅,本自空無。《優婆塞戒經·五戒品》謂“深觀苦樂其性平等”。苦樂皆從心生、從緣起,心及苦樂,皆無常變滅、無自性、不可得,皆可以隨心而轉。如此正觀苦的本性,則諸苦自滅,真樂現前,而亦不住,是爲化苦爲樂、超越苦樂。
大乘還要求菩薩應不計自己苦樂,以衆生的樂爲樂。《維摩經·菩薩行品》謂“不著己樂,慶于彼樂”。
明蕅益大師教人“視人之苦,猶己之苦;視人之樂,猶己之樂”。菩薩更要以解除衆生的痛苦、清淨衆生爲樂,《華嚴經·十地品》雲:
不爲自身求快樂,但欲救護諸衆生。
爲此,菩薩不但要不畏懼度化衆生的困難和艱苦,而且要主動代衆生受苦,《華嚴經·十回向品》號召菩薩發願“普爲一切衆生備受衆苦,令其得出無量生死大壑”,應于“彼地獄畜生餓鬼閻羅王等險難之處,以身爲質,救贖一切惡道衆生,令得解脫”。如此爲衆生受苦時,要“不舍不避,不驚不怖,不退不怯,無有疲厭”。《大般涅槃經》卷十八雲:
菩薩摩诃薩爲衆生故,雖在地獄受諸苦惱,如叁禅樂。
菩薩如此以苦爲樂,而獲得解除衆生苦之大樂。深受佛教思想影響的北宋名相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激勵了許多仁人志士。當代一行禅師在《活得安祥》中說:
如果我們與世界上的苦難接觸,受到觸動,就可能進一步去幫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而我們自己的痛苦就在此間消失了。
他號召以慈悲心體察世界上苦難者的痛苦,通過各種途徑與正在受苦的人接觸,使自己和他人對世界上的苦難現實保持警醒,積極致力于痛苦的解救。菩薩的目標,是要予衆生有利益的乃至究竟的安樂,《瑜伽師地論》卷叁五說,對衆生雖然愛樂但沒有利益甚而有害的安樂,菩薩應勸其舍離乃至以方便剝奪,對衆生雖然不喜但獲得利益所必要的苦,菩薩應勸其接受乃至以方便給予。
《大英百科全書》在解釋“悲觀主義”時說得對:
早期佛教思想是一樂觀主義,它可以和西方任何一個樂觀主義相媲美。……真正的佛教徒熱切地期待著享受永久的喜樂。
當代弘揚“人間佛教”的大師們,更提倡活得快樂。“給人歡喜”,爲佛光山的響亮口號。星雲大師《徒衆講習會開示》說:
人間佛教提倡喜樂的人生,要在快樂中修行,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現世就能現證法喜安樂。
一行禅師說:應想到情緒的傳染性,如果自己是痛苦的,也會使別人痛苦;如果我們安祥愉快,也會使別人愉快,自己的生命會像花一樣綻放,給家人、其他人以快樂安祥的濡潤。一個發願“利樂有情”、行大乘菩薩道的人,不僅爲自己,而且也應爲家人、衆生、社會著想,保持安樂,用自己的安樂去安樂世間。
《佛教苦樂觀》全文閱讀結束。